APP下载

从《离婚》人物形象塑造看老舍对个体出路的探寻

2022-05-30胡凯歌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离婚老舍

胡凯歌

关键词:《离婚》 老舍 个体出路

《离婚》是老舍1933 年夏天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老舍本人最喜欢的小说。在小说中,老舍“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写出他的血肉来”a。透过作品所描写的北京小市民的婚姻生活,我们更能发掘出老舍在这部作品中对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生存困境和出路问题的思考。小说中最突出的人物是张大哥和老李。张大哥是婚姻制度的忠实维护者,也是老舍笔下非常鲜明的、极其圆滑世故的这一类人物的典型。而老李与他截然不同,他始终在世俗中追求一些“诗意”,但是在妥协和敷衍之中被世俗社会裹挟,最终逃离北平。除了这两个人物外,小說还勾勒了另一有趣的人物——丁二爷,他是老舍刻画的理想式人物,他的出现弥补了老李的延宕,也可以看作是老舍对于老李的生存困境所寻找的暂时的出口。本文通过对《离婚》中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力求发掘出老舍《离婚》背后对个体生存困境及其出路问题的思考。

一、张大哥——传统的卫道士

张大哥是老舍笔下一类典型北京市民的代表。他和《二马》中的老马、《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的丁务源,都是老舍勾勒的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张大哥身上保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残留,他深谙社会的人情世故,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学,在世俗社会中极力周旋,如鱼得水,因此他十分安于现状,不肯做出一点改变。但是相比于丁务源(在小说中读者很容易理解他是作者设置的阻碍树华农场发展的反面形象),张大哥这一形象则更加丰满,他非单纯意义上的好人或者坏人。从文本表层来看,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b,他热心待人、面面俱到,读者很容易据此将其归于质朴善良的北京市民一类,但从长远的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张大哥又是阻碍社会前进的一大阻力,而这一面常常为读者所忽视。

表面上张大哥被冠以“一切人的大哥”的名号,倾尽全力帮助有需要的人,但实际上他的帮助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他的帮助是毫无道德底线可言的。小说一开场,随着张大哥与老李谈话的场面拉开,在老李的事情还没有被完全解决时,另一个人物便匆匆登场了,她就是二妹妹。在张大哥与二妹妹的交谈中,我们得知由于二妹夫治死了人因而巡警将其捉拿了去,但是这在张大哥口中却成了“还不至有那么大的罪过”,并且他向二妹妹信誓旦旦地保证:“能托人情考上医生,咱们就也能托人把他放出来。”可见,张大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托人情、找关系,他的帮忙也不讲任何的公正、事理,是毫无道德底线的。

其次,他每次帮忙实则都是一次维护现状之举,他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维持一种“无事”的状态,让每个小家庭无事,让整个社会无事。小说中有一段文字独白,是作者借老李之口道出了张大哥“帮助”的实质:“以热心帮助人说,张大哥确是有可取之处;以他的办法说,他确是可恨。在这种社会里,他继而一想,这种可恨的办法也许就是最好的。可是,这种敷衍目下的办法——虽然是善意的——似乎只能继续保持社会的黑暗,而使人人乐意生活在黑暗里;偶尔有点光明,人们还许都闭上眼,受不住呢!”这段话点明了张大哥所谓的“帮助”,对于整个社会进程来说,实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破坏因子。正是“张大哥们”的存在,人们才安于当时社会黑暗的现状,不肯打破“铁屋子”。

张大哥这一形象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鲁迅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塑造的聪明人这一意象式人物。面对奴才的诉苦,聪明人总是深表同情,对此奴才很是受用,他得到了安慰之后就继续安于现状,哪怕自己的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在这样一篇否定性文本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对于这类聪明人的批判和反思。聪明人表面上同情奴才,深感奴才之不幸,进而对其给予安慰,但实际上,正是由于聪明人的不断安抚,奴才得以更加轻易地安于现状,把那些由于对现状不满而产生的反抗情绪(即改变现状的希望)彻底浇灭了。张大哥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他所有的“帮助”其实最后都只有一个目的,即维护旧时代的婚姻制度,而把所有新事物、新思想作为“异端”驱逐出去,老李就是他眼中的“异端”。因此,在“张大哥们”的团结协作下,老李被驱逐了。老舍也正是看破了这一点,才在《离婚》中刻画了张大哥这个传统的卫道士,揭露了张大哥美其名曰“帮助”之下的保守顽固、阻碍进步的一面。

二、老李——孤独的彷徨者

老李是作者刻画的新式人物,他受过现代教育,接受了新的思想,因而对于旧传统维系的现实社会,他始终是不满的,并且总是想要在现实之中寻求“一点诗意”。他所追求的“诗意”,在小说中可以理解为理想化的社会生活,但他却总陷于理想与现实的纠葛中,来回挣扎,找不到出路。

老李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受到现代思想的影响,看到了旧的婚姻制度以及北平市民生活的诸多问题,并对此流露出了强烈的不满;但另一方面,他的不满又迟迟难以转化成反抗式的行动,因此他只能在旧社会之中做苦闷的挣扎。敷衍的态度和延宕的行为构成了老李这一人物形象最突出的两个特点。

在家庭婚姻中,老李一开始就深受婚姻的苦恼,他感受到了在传统婚姻制度支配下自己婚姻生活的不幸,想要离婚,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极易向以张大哥为代表的旧传统妥协。从一开始“老李决定了接家眷,先‘这么活着试试”的妥协让步到后来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协,老李始终在自我安慰“不负生平美的理想”和无法回避的现实“接了家眷来理当觉出亲密热闹,可是也不知怎么只显着奇怪隔膜与不舒适”之间摇摆不定。他的新思想时常会难以抵挡强大的旧思想,因此他虽然意识到旧传统的诸多问题,可仍然选择性地无视,甚至试图自我劝慰,融入旧家庭中,享天伦之乐。李太太的无知和马少奶奶的“诗意”也时刻提醒着他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距离。“老李不敢再看。高跟鞋,曲线美,肉色丝袜,大红嘴唇,细长眉……离李太太有两个世纪!”“老李心中的红衣人影已有了固定的面目,姓黄,很美,弃妇,可怜虫!爱是个最热,同时又最冷的东西!设若老李跟——谁?不管谁吧,一同逃走,妻、子、女,将要陷入什么样的苦境?不敢想!”他一方面寻求无聊家庭之外的“一抹诗意”,另一方面却始终脱离不了现有的家庭,因而在无限的自我否定与矛盾之中痛苦地活着。

在旧社会的官僚制度中,老李身为旧政府机关的小科员,对于自己的工作是极其厌恶的。他这样描述自己工作的衙门:“看见了衙门,那个黑大门好似一张吐着凉气的大嘴,天天早晨等着吞食那一群小官僚。吞,吞,吞,直到他们在这怪物的肚子里变成衰老丑恶枯干闭塞——死!虽然时时被一张纸上印着个红印给驱逐出去,可是在这怪物肚中被驱逐,不是个有刺激性的事。”对于这份工作他早就萌发出了离职的念头,可是又因为家庭的羁绊而被迫克制自己的不满,最后几经周折,在小说的结尾才终于辞职。因此在敷衍的生活態度之下,老李始终无法实现他的浪漫主义幻想,反复地向现实妥协,最后只能无助地活着。“还是忘了自己吧”是他发出的无奈的叹息,这里的“自己”,是老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这个觉醒的个体却在当时的社会之中找不到出路,最后只能选择忘了自己。但不可否认的是,老李已经很难真正融入现有的秩序中去了,于是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造成了自身的生存困境。

老李的延宕和敷衍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老舍对于接受了新思想而不满于现状的新式人物的出路问题的思考,他们面临着“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现实问题,“这是无根的‘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处境”c,前途的迷茫和旧传统的巨大力量让他们处于一种双重压迫之下。尤其是幻想破灭之后,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敷衍”的态度;可另一方面,“敷衍”之中又包含着对现状的极大不满,因而他们终究为旧社会所不容,只能选择出逃。

三、丁二爷——理想的行动者

丁二爷这个人物在文本中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老舍对于这个人物似乎并没有过多着墨,尤其是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是张大哥口中的“废物”,但是恰恰是这个人物在小说后半部分的叙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帮张大哥解决了小赵这个难题,完成了老李没有想到或者说想到而不敢去做的事情——他把小赵杀死了。他是老舍刻画的一个理想式的人物,是弥补了老李延宕行为而立言立行的人物。

首先,丁二爷的身份是很值得体味的。他在作品中是一个没有家,没有亲人,游离于张大哥极为看重的婚姻家庭之外的人物,在张大哥看来他是个“例外”。那么丁二爷和“离婚”之间仅有的联系就在于他的妻子带着儿子跑了,丁二爷是被家庭抛弃的人。而这一信息在文本中又是以一种侧面的、比较隐晦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在丁二爷与老李的谈话中提及的。在小说的明线之中,丁二爷就是作为张大哥家的一个无家无业的仆人形象存在的。相比于其他深陷婚姻问题的小职员来说,他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是老舍有意放置在这里的一个特殊人物,他是一个受到封建婚姻制度迫害又冷静清醒的旁观者。

正是他的特殊身份给予他新思想萌发的条件,在小说中有一段对他的语言描写:“‘哎! 妇女,丁二爷摇着头,‘妇女太容易,也太难。容易,容易得像个熟瓜,一摸就破;难,比上天还难!”丁二爷看到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发出了这种封建婚姻制度终究会灭亡的预言。在我们看来,这种新思想似乎只是存在于老李这种新式知识分子的脑海中,但是这里老舍借丁二爷之口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可见老舍对于这个人物的理想化的建构。

丁二爷的行动也是作品的一大亮点,不仅与老李的延宕形成鲜明的对比,也直接将作品推向高潮。在张大哥的儿子入狱却无法得到解救的迫在眉睫之际,丁二爷出场了。他是一个智慧与勇气并存的人,他先以谎言骗过小赵,让小赵帮忙把张大哥的儿子放出来。就在小赵将要得逞,骗走张大哥的女儿的时候,他把小赵给杀了。丁二爷的出现与老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是没有任何犹豫的,可见老舍在老李这个形象(延宕、敷衍、妥协)的反面塑造了丁二爷(立言立行)这一形象,这个形象也是老舍心中理想人物的勾勒。在批判张大哥凡庸的生活哲学,以及老李对现实苦闷无奈,却又不敢行动的灰色生活之外,作者也是十分渴望有这样的理想人物出现的。

但是理想终归只能是理想,所有理想的建构最终还是无法逃脱社会现实的制约。在丁二爷充满理想化的形象之中,老舍还是流露出了对现实困境的思考。丁二爷的行动并没有在“张大哥们”的心中激起任何的波浪,现实生活被“张大哥们”围得水泄不通,他们容不下真正帮助他们的丁二爷,也容不下有可能破坏他们的老李,所以老李和丁二爷最终选择了逃离北平。但是焉知他们不是从一个围城逃到了另一个围城?所以,丁二爷不仅是作者塑造的理想式的人物,更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包含着老舍对于旧社会如何向前发展的思考。

四、结语

在《离婚》中,张大哥、老李和丁二爷的人物形象各有特点,其中也包含着老舍对于个体生存出路的思考。张大哥这一人物形象是传统社会的卫道者,社会进步的阻碍者;老李是旧社会中觉醒的新式人物,他讨厌张大哥的处世哲学,但是无法逃脱由“张大哥们”构成的遍布封建道德的旧社会;所以老舍在老李的反面又塑造了理想式的人物丁二爷,帮助老李弥补了行为延宕的缺陷。因此,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包含着老舍对于社会如何前进,个体如何生存的思考。

猜你喜欢

离婚老舍
北平的秋
印象·老舍纪念馆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英国和欧盟:注定艰难的“离婚”
如果英国和欧盟真的“离婚”了……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