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全学习”理念下教学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2022-05-30张玉淑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理念

[摘 要] 构建“全学习”理念下的教学共同体,不仅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而且能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在“双减”背景下,这是学校应该尝试的一条减负增效、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经验,从“师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生生共同体”三个维度,具体论述构建教学共同体的意义及方法。

[关键词] “全学习”理念;教学共同体;“双减”政策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减负增效,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所在学校将构建“全学习”理念下的教学共同体作为减负增效的重要抓手。在此文中,笔者将结合所在学校的实践经验,具体论述“全学习”理念及该理念下“师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生生共同体”的构建方法与路径。

一、“全学习”理念概述

“全学习”理念注重学习的全面性与终身性、知识的广泛性与完整性、发展的多元性与和谐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与兴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构建“全学习”生态系统,科学平衡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整体建构之间的关系,丰富学习资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创设多种相应的课程,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各项需要,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提高解決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多元、全面发展。

“全学习”理念强调“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打破了时空边界,让学习无处不在。在“全学习”理念下,多种学习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方式的转型和创新,倒逼课程改革。赛事学习、实践学习、社团学习、项目学习、仪式学习、讲堂学习、节庆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实现了学习场景的相互融通。各种资源被引入校园,学校的课程内容得到极大拓展,学生线上线下融合学习,学习方式实现灵活化、多元化。

二、共同体概念及其由来

共同体最初是一个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及共同的归属感、认同感。德国现代社会学大师斐迪南·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重点阐述了共同体这一概念。共同体是一种真正的共同生活,将亲密情感、目标一致、共同理解、共同参与和享受融为一体,亲密情感与共同信仰是实现联结的真正纽带,个体生活融于共同体中并通过共同体实现自身的存在。

三、构建“全学习”理念下教学共同体的意义和方法

笔者所在学校全力推进“全学习”理念下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是学校重视人文精神的体现。共同体中所强调的平等、尊重、合作、沟通、责任、互助等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共同体包括“全学习”理念下的“师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生生共同体”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一)智慧碰撞的“师师共同体”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的个体发展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师师共同体”能够实现老、中、青各年龄段教师间的相伴互助、资源共享、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笔者所在学校通过构建“全学习”理念下的“师师共同体”,使学校在育人水平、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整体性提升,为自身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师师共同体”模式下共同研讨、共同磨课,研究如何充分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

学校先后成立了“青年教师成长营”“班主任工作坊”“学科教研组”等多种样态的“师师共同体”,通过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成果交流会、专家讲座、跨校一体化教研等,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唤醒教师的发展意识,打破教师的固化思维,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笔者所在学校的“桃李成蹊·青年教师成长营”,将青年教师汇聚在一起,通过开营仪式、优秀课例研讨、开题报告会、新教师亮相课、读书论坛、师徒结对总结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青年教师结成亲密、团结的“师师共同体”,互相学习、交流、研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实现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笔者所在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坊”,举办了系列活动,让班主任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使其视野更开阔、方法更科学。“班主任工作坊”基于校情、学情的研讨交流,激发了共同体成员间的智慧碰撞:共同设计学生读书推荐交流会,评选读书达人;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特殊日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观看录像片、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依托语文学科,组织学生参加课本剧展演,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史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义卖会、垃圾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奉献、友爱互助的优良品格。

多样化的“师师共同体”在学校这片沃土中自由生长,开出了绚丽的“智慧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思想之果”,教师也体验到了自身成长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体”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核心为“以生为本”,在于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学会学习。面对“双减”政策,教师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法。学校应提升教师的课程管理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作业管理能力、课后服务能力和家校沟通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变成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引领者。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落实“双减”政策,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力放在首位,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鉴于此,笔者所在学校引导教师探索尝试“师生共同体”建设。在此模式下,师生具有共同的发展愿景,他们在团体中学习、探索、互动,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启发、交流协作、共同进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同伴,还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重在“授之以渔”。教师精心设计学习单,以小组学习为载体,形成“师生共同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全学习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把减负增效落到实处,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推动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师生共同体”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师减少了对学生的思维约束,给学生更多的创新空间,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师生的情感交融、思维碰撞。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共同成长。

经过实践可以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更强,师生之间的沟通频率更高,课堂氛围更活跃。教师会更加注重完善自身的多种能力,学生更加理解、认可和尊敬教师。

学校还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形成“师生共同体”,将各种资源引入学校,实现学习场景的相互融通,极大地拓展了课程内容,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丰富。例如,教师以“我们是校园小小设计师——从语文学习角度设计学校校园文化标识”为主题开展的项目式教学,深受学生喜爱。该活动具体分为三个步骤:(1)以组为单位,设计关于学校特色文化的标识,形式不限;(2)写出该设计的设计理念、内容及内涵;(3)创意通过后,每组派代表与广告公司对接制作出实物,并交流想法。

在实践过程中,“师生共同体”集思广益,將思绪整理清晰,形成精彩的创意。学生收集名人名句,翻阅古籍,灵活运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将文学、历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做到活学活用。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文学素养。在与广告公司交流对接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学生全身心投入创作,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他们对学校的热爱与担当。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智不够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处于懵懂阶段,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很多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来自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或来自对某一门学科教师的崇拜与喜爱。有的学生会因为对某位教师的抵触而产生对此学科的厌恶心理。而构建“师生共同体”,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师生和谐共处,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还能助力学生快乐成长。

(三)合作共进的“生生共同体”

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独特的脑部活动特点。例如,青少年的大脑内侧前额叶比成年人更活跃。这导致青少年更易冲动,对他人的评价更为在意。尤其是和同龄人在一起时,同龄人的观点、评价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影响。笔者所在学校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创造各式各样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形成多种形式的“生生共同体”,一起参与学习活动,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成长。在多种形式的“生生共同体”中,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帮助、谦让、合作,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身心发展更加健康。另外,新媒体的兴起与普及为“全学习”理念下“生生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共同体成员的研讨、交流成果可以在多领域、多时空、多层面发布。笔者所在学校通过组建“育英大讲堂”课程开发组、班刊创作团队、课堂学习小组三种方法,开展构建“生生共同体”的初步探索。

1.“育英大讲堂”课程开发组。由团队成员共同选定主题,制作宣传海报、演示文稿和主讲稿,确定主讲人和主讲内容。遵循趣味性、真实性和价值性原则,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分享书法、航海、绘画、英语、戏剧、相声、音乐、舞蹈、出国旅行经历、科技发明创造、写作等不同领域的精彩内容,既提高了主讲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开阔了其他学生的视野。

2.班刊创作团队。由学生自主完成设计班刊封面、确定主题、征稿、编写内容、收集资料、点评、设计题目、设计卷首语和卷尾语等各个环节,力求在每个环节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发组成“生生共同体”,共同探讨、交流、合作,在合作中学习知识,在情境中感受知识,在交流中运用知识,不仅使自身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还让学生之间的友谊变得更加坚固。

3.课堂学习小组。落实“双减”政策,课堂教学质量是关键。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全学习”理念下,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所在学校组建了2人、4人、多人模式下的“生生共同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同学交流、讨论,以此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建设好“全学习”理念下的教学共同体,可以有效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在“双减”背景下,这是一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张志旻,赵世奎,任之光,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0):14-20.

[作者简介]张玉淑(1969—    ),女,北京密云人,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育人模式实践研究及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理念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