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广东省高职专业布局实证与优化策略探析

2022-05-30陈华政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集群广东省院校

陈华政

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是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孜孜追求。《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把深化職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制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指导优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布局、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双高计划”及其各地开展的省域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更把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岗位集群对接推上了新的高度。产业集群作为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与之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相关教育科研机构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1],其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某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块状经济、特色产业园等产业集群形式蓬勃发展,在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要求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集群的集约提质优势愈发明显。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方,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广东省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代表性地区之一,2005-2012年间先后建设六批共计78个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尤其是2020年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2]及后续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正式形成了广东省“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路线图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同时广东省实行专业备案的高职院校从2013年的78所增长到2021的95所[3],《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1)》显示省内高职在校生数从2000年的14.9万增长到2020年的117.8万,满足了区域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近年来,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共有14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11所国家示范(骨干)、14所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基本形成了专业设置门类较完善,各院校主动实施专业内控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工作布局,但在专业优化调整协同区域产业发展上也暴露出一些实际问题。在全面分析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2016-2021年的高职专业备案数据的基础上,深入总结广东省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布局对区域产业集群支撑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或建议。

一、实证分析基础

专业(群)的分类依据为专业目录,产业集群的类型划分依据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三次产业之间有指导性归属关系[4],根据专业大类对应产业的高职专业目录体系划分指导原则,专业大类与三次产业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主要涉及的专业大类如表2所示。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0年广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760.94亿元,其中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3∶39.2∶56.5[5]。因此专业(群)对产业集群的支撑体现在以三大产业或专业大类为纽带,针对性设置、做强做优相关专业(群),为产业输送符合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实证分析结论

(一)高职院校整体在降低非工科类专业,但面向区域战略性产业集群优化调整专业的力度不足

广东省的经济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省内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的撤销与新增数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如表3、表4 所示,“十三五”期间,财经商贸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引领了专业撤销趋势,转向以电子与信息大类、医药卫生大类为主的新增势头,但与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且办学成本相对较高的装备制造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的专业布局点数较少,从而对区域战略性产业集群的支持存在先天不足。另一方面,为适应区域产业对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吉林省等地区率先从2013年参照本科院校开办四年学制的高职专业,相比较广东省无论是试点院校数和专业数都有限,仅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2018年起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三个专业试行四年学制,对比而言,省内高职院校固守有余,战略性探索不足。

(二)专业大类布局齐全,但和广东省三次产业比例存在较大差异

2016年以来,广东省高职院校每年在19个专业大类都有专业布点,从2021年相比较2016年的专业大类下布点的专业数量来看(表5),增长居前三位的是医药卫生大类(185个)、电子与信息大类(148个)、交通运输大类(111个),出现负增长的是生物与化工大类(-6个)、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13个)、公安与司法大类(-21个)、财经商贸大类(-42个)、教育与体育大类(-55个),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点布局占比与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存在较大差异。虽然院校历经多年专业优化调整,但每年备案专业布点数前10名中,办学成本相对较低的非工科类专业占据绝大多数,对应第二产业,尤其是战略性产业集群的专业,无论是专业数,还是专业布点数都处于相对劣势状态(表6)。

(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覆盖面广,但部分牵头专业建设内涵有待加强

广东省于2015年开始实施高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计划,2016-2019年在19个专业大类下共立项346个品牌专业建设点,有效提高了相关专业的发展水平。继2019年14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名单后,广东省先后组织开展两批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作,共立项311个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图1),其中309个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点,2个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点。在巩固原有优势专业的基础上,专业群重点围绕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形成人才培养布局,立项布点的专业群达166个,其中电子与信息大类、装备制造大类布点数达97个,与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需求方向一致。同时根据省品牌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布点数据发现,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布点的166个专业群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以非品牌专业作为牵头专业,一方面说明广东省高职院校及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调整未来的重点建设方向;另一方面也说明牵头专业的基础还不够雄厚,要想充分发挥牵头专业的带动作用,还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提升牵头专业的建设内涵和水平。

三、专业(群)优化策略建议

(一)构建区域产业集群需求下的专业备案指导机制

省教育厅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指导,既要充分保障高職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发挥高职院校设置新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基本要求,引导高职院校依据区域经济结构特点,从经济产业发展、政府政策支持、学校发展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构建区域产业集群需求下的专业备案指导机制。

1.落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服务区域产业责任制

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实用性、开放性、生产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其中区域性作为其核心特征,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针对本地区经济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区域产业资源,实行深度的产教融合,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紧密沟通的职业教育融合体系。基于高职院校的区域特性,教育主管部门应压实高职院校针对区域产业发展设置相关专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建立专业设置工作台账、专项奖补、项目申报名额奖罚等方式,提升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度。

2.建立供需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

高职院校设置专业的盲目性和惰性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需求信息获取的滞后性和局部性。区域产业集群及人才需求、院校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与就业信息,无一不影响院校设置新专业、调整现有专业的积极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建立区域“产业-就业-专业-招生”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指导相关院校合理设置专业及招生规模,既满足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提升供需两侧人才供给的匹配度。

3.实施中高本院校一体化育人试点

为满足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广东省教育厅已推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三二分段、高本协同育人等人才培养项目试点。目前各试点之间相互独立,且试点班级与非试点班级的学生不能互通。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历晋升被划定在规定的“泳道”,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从“泳道”的上游学校来看,可选择的学生范围偏窄,仅面向相应专业的某些班级,因而开展协同育人试点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因为试点的学生规模较小,承担试点的院校难以投入足够的资源,因而在试点上趋同于非试点的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可在原院校间专业协同育人试点的基础上,解除试点实验班的限制,仍按照现有的方式面向专业的全体学生开展转段考核,保持群体间的优胜劣汰,既延伸了学生的成长通道,又拓宽了院校的选才范围。

(二)强化专业(群)建设的基础性“幕后工作”

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下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践条件建设,再加科研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交流。在长期各方精神、物质激励下,教师对于专业(群)建设中创亮点的工作积极性高,对于幕后基础性工作的积极性低,但专业(群)的幕后建设工作是基石,决定了一个专业(群)的发展后劲和质量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在抓亮点建设工作的同时,必须强化并从多方面认可专业(群)的幕后建设工作。

1.建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与教案的评审评优制度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案作为专业的基础性教学规范文件,是一个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首要问题,但长期因其基础性地位而受重视的程度不够。在已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向社会公开的基础上,从专业核心课开始逐步推进到课程标准、教案,接受社会的监督,让其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说法,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体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与教案的评审评优,通过不同的激励方式让更多的教师沉下心来精雕细磨专业人才培养的执行路线图、课堂教学的“现场施工图”。“为有源头活水来”,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不仅需要亮丽的“外墙”,更需要坚实的“塔基”。

2.开展委培式教师下企业锻炼轮训

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轨迹不同,相应的师资来源也多种多样,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高职院校要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支达到甚至超过岗位能力要求的教师队伍。当前,院校多是由教师自主选择企业,每年下到单个企业的教师人数有限,校企之间松散的利益关系导致教师下企业后往往处于一种较自由的状态,专业技能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制定发布年度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由区域高职院校推荐教师,教育主管部门选择合适的企业并签订教师培养协议,明确企业的责权利和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考核标准。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组建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正规军”,从而改变原来院校各自为战的“游击方式”。委培式教师下企业锻炼轮训为企业提供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相对于原来的教师个体更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因此企业更愿意对接投入资源,同时有了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调配,锻炼轮训的企业质量、教师下企业的管理、教师能力的提升相比原来都能得到更大的保障。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客观上打消了院校优化调整专业的顾虑,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发展,从而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更符合要求的人才保障。

(三)实施专业(群)年度评测,引导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省教育厅落实统筹管理省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责任,建立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适应广东省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动态优化调整与退出机制,实现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群)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1.实施专业(群)发展水平年度评价

围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九大任务,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专业(群)定性与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发布的招生计划中的所有专业(群)均需参加评价。为保证公平性,将专业(群)按照国家级、省级、其它三种类别划分,同类专业(群)进行评价对比。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既需要单个专业(群)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也需要多个专业(群)在不同点上实现突破的组合解决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成熟后,适时实行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群)排名制度,通过评价与排名,让专业(群)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引导专业(群)做特做强,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广东方案”。

2.建立专业设置年度预警制度

教育主管部门组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广东省产业发展及专业年度评价,全面分析高职院校现有专业布局,在校生规模、毕业生就业率等数据,发布专业设置年度红名单、黄名单、绿名单三种预警,其中红名单表示需要减少相应专业布点及招生规模,黄名单表示可维持现有专业布点及招生规模,绿名单表示需要扩大专业布点数和招生规模。教育主管部门通过专业年度评价与预警,减少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的盲目性,引导高职院校科学设置专业,将有限的资源最大效能化,不断优化区域专业布局。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EB/OL].(2020-05-20).http://www.gd.gov.cn/zwgk/wjk/qbwj/yfh/content/post_2997541.html.

[3]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EB/OL].(2020-07-02).http://zyyxzy.moe.edu.cn/home/major-register.

[4]国家统计局关于修订《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的通知[EB/OL].(2018-03-27).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804/t20180402_1591379.html.

[5]202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3-01).http://stats.gd.gov.cn/tjgb/content/post_3232254.html.

[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2021年度项目“‘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下的广东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研究”(GD21CJY25)。]

猜你喜欢

集群广东省院校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