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和他令人惊艳的稻田画
2022-05-30康岩
康岩
以地为纸,以稻为墨,5年来,68岁的宋克亮已经在鱼米之乡山东济宁鱼台的稻田里创作了超过20幅稻田画。依托这些浑然天成的稻田美景建成的鱼台县王鲁镇“稻田画生态观光园”,已经成为鱼台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助力乡村振兴。
宋克亮告诉记者,他刚刚记事时,鱼台并不像现在这样是一个美丽富足的鱼米之乡。“那时候春天旱、秋天涝,地里啥也种不出来。4岁时,我不得不跟着母親走江苏,到安徽,进河南,过山西,跨河北。”1964年,宋克亮才和母亲回到家乡。
1964年冬,鱼台县做出旱地改水田、变患为利种植水稻的决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鱼台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大干150余天,跨出成就“江北鱼米之乡”的第一步。
宋克亮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上学。“母亲在回来的路上就督促我,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进学堂。”1965年,宋克亮进入王庙镇孟楼小学,开始了求学之路。入学后,宋克亮成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学霸”。每当放学时路过水田,看到大片大片的稻穗低垂,一片金黄,宋克亮的幸福感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宋克亮说,从那时起,那一张张金黄色的画布就轻轻地铺展在他心头,等待着他去勾勒。
10年后,高中毕业的宋克亮被安置到镇供销社成为一名代销员。工作一年后,他穿上了军装,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某部任气象观测员。在部队,宋克亮首次接触到了与绘画相关的工作——绘制地面气象图。
因为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宋克亮的业务能力提高很快。他对各种绘图工具运用自如,动态云图和气压变化的计算对他来说更是小菜一碟。很快,他就受到了部队领导的重视。1980年,部队组织研制测风仪,领导调派宋克亮参与核心研究,这让他备受鼓舞。
1982年,宋克亮退伍返乡。退伍没多久,他所在的鱼台县王鲁镇就开始了全镇93个村的宅基地现状摸底工作,拥有一身绘图本领的宋克亮自然地成为镇领导指定的规划员。“当时我打趣说,我这绘图板还没放凉呢,就又‘长到身上了,真是无缝衔接。”宋克亮说,绘制乡镇现状图比绘制地面气象图简单多了。一年时间,他“走遍了王鲁镇每一片区域,对王鲁镇的整个稻田、坑塘、村居、沟渠分布了如指掌”。
1988年,宋克亮被任命为王鲁镇文化站站长。“当时上级强调,文化站站长要样样精通,可我不会的有很多,我就开始学习。从那时起,制作墙报、写总结和通讯、创作曲艺作品……就成了我每天的工作。”宋克亮这一动笔,至今都没有停。
2017年,宋克亮从王鲁镇文化站退休后,鱼台县文化馆返聘他并为他建立了工作室,希望他继续抓好文艺作品创作和文化活动策划。
“2017年刚到文化馆不久,王鲁镇的党委书记、镇长便找到我,跟我沟通了创作稻田画的想法。”宋克亮说,“回家后,我左思右想,感觉无从下手。书画作品的大小以尺计量,而稻田画的大小要以亩、十亩、百亩计量,这可怎么绘制呢?我在屋里无助地来回踱步。”
正在宋克亮发愁时,一次,他随手翻阅绘画入门时画的九宫格手稿,灵光乍现:就利用最简单的九宫格等比放大试一试。他画出简笔画,标好九宫图样,再用粉笔按比例放大画在水泥地上:放大10倍,成了;100倍,成了;1000倍,成了。成功了!就这样,2017年,鱼台县的第一幅稻田画《稻梦小镇》出世了。
随后几年里,宋克亮的稻田画面积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从十几亩一幅到上百亩一幅,从单色到四色、五色……目前,宋克亮的稻田画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色彩最多的稻田画。
现在,鱼台县王鲁镇的稻田画已经成为鱼台的文化名片。每年8月到10月,是稻田画的最佳观赏期。宋克亮告诉记者,2022年的稻田画初稿他已经创作完毕,当金黄再次铺满大地时,他等待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到鱼台县王鲁镇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