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30郭子岩
郭子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语文课程,要求每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整本书。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阅读整本书需要具备提纲挈领的整体思维和敏锐的细节把握能力。建校以来,我校秉承“为孩子一生幸福着想”的育人理念,坚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办学特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整本书阅读活动:晨读、午诵、暮吟;生生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周导读课、开放书吧、图书漂流、读书交流等,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搭建润心启智的阅读平台,使学生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目前,我校学生人均每学期的漂流图书达20余册,这么多图书该怎样有效阅读呢?经过深入研究与长期实践,我校探索出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做法。
一、思维导图引领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一)梳理思路,化难为易
对小学生而言,多读整本书尤为重要,但是用传统的方法阅读整本书很难使学生长久保持阅读兴趣。思维导图条理清晰、色彩丰富、图案美观,特别适合用于厘清结构,阐明事物之间的关系。随着思维导图的运用,学生在阅读中梳理,在阅读中概括,把书慢慢读“薄”,最后读成一张图,形成可视化的读书成果。这种阅读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不仅能激发兴趣,激活思维,还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信心,提升了读书后的获得感。为学生持久阅读埋下兴趣的种子,有化难为易的特殊意义。
(二)凸显个性,提高效率
绘制整本书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学生“读中思—思中画—画中忆”的过程。同一本书,不同的学生阅读会有不同的收获:有的学生喜欢作者的遣词造句,有的学生关注主人公的高尚品质,还有的学生青睐精彩的故事情节。学生基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文章的理解绘制出凸显个性、体现不同阅读感受的思维导图,绘制时“按需所取”,一书一得,充分展现个性。思维导图易于被大脑接受的特点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记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提升核心素养。
二、思维导图引领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体系
(一)集中指导
通过开展以“思维导图绘制”为主题的读书指导活动,学生初识思维导图,初步了解思维导图引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意义及绘制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首先通过一篇简单的例文开展读书指导,让学生针对例文做读书笔记,然后将学生的传统笔记和思维导图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易于绘制、条理清晰的特点,从而产生绘制思维导图的兴趣和热情。
初识思维导图后,教师可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绘制篇幅短小的文章的思维导图。首先,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一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然后,教师详细讲解、示范绘制该文章思维导图的具体方法,即先确定中心词,再根据文章内容、中心主旨、写作特点等绘制不同层次的分支,让学生体会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及特点;最后,学生自选文章进行阅读并尝试绘制,教师有效引导,在学生绘制的过程中适时点拨和评价,引领学生初步完成自己的“首图秀”。
例如,在指导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文的思维导图绘制时,课文题目就是中心主干,文章结构是“总—分—总”,所以此时便确立了第一层分支;学生再细读课文,提炼其“总写”部分的关键词分别是“伟大的贡献”和“影响全世界”;接着,读文章的主体部分,学生则会发现作者详细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即“发明以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这是第二层分支;在此基础上,继续筛选出不同时期的造纸原料,写在第三层分支上。这样,一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就完成了。在学生初步尝试绘制思维导图之后,教师可以在班级内举行“首图秀秀”展示会,以此加深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理解,激发其绘制兴趣。图1是我校三年级学生绘制的《纸的发明》思维导图。
(二)分组引导
集中指导后,教师再逐渐增加绘制难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整本书的思维导图绘制。教师进行分组引导,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创设与阅读书目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其次,对学生进行均衡分组,明确组内分工后带着读书思考进入自主阅读阶段;最后,组内交流、智慧分享、思维碰撞、整合思路,充分发挥团队智慧,完成组内思维导图绘制任务。
(三)个体引领
学生完成组内思维导图后,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读本进行个性化绘制。与此同时,学校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以年级组为单位设立“优秀思维导图展示台”。展示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热情。他们兴致勃勃地选择读本阅读并深入思考,从自己的阅读视角去绘制个性化的思维导图。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独立绘制思维导图的快乐,同时还能欣赏他人的读书成果,获得创作灵感,持续激发读书的热情。此时的展示台成了“好书推荐榜”,吸引并助推学生持续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新书。这样,学生积累了绘制思维导图的经验,渐渐形成了“速读—会读—绘图—乐读—持续读”的良性循环。思维导图如同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门,校园里处处洋溢着书香氣息。
三、引领整本书阅读的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一)确定主线法
1.以人物为主线绘制思维导图
小学阶段的整本书课外阅读书目包括很多小说类作品。在小说类课外阅读中,梳理人物形象是关键,更是重点。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可指导学生以人物为主线绘制思维导图,把握主体结构,促进学生全面理解。
例如,在《西游记》的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四个关键人物形象为主体,绘制思维导图。“西游记”就是中心词,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四个人物作为思维导图的主干,从主干出发,逐渐细化,依次深入,使学生全面把握四个人物的特点。通过思维导图将每个人物的形象立体地展示出来,既有助于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再如《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中的人物很多,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主要人物的关系梳理清楚,将这一名著“读透”,即中心词——汤姆·索亚历险记;首层分支——书中的人物;次层分支——人物特点、典型事例、读书感受等。这样,一幅简单的思维导图就把人物关系等一系列信息集中展现出来,《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人物和情节便一目了然。
以人物为主题绘制思维导图,就是要关注人物的关系、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及重要事件等。图2是我校学生读完《小兵张嘎》之后绘制的思维导图:选择的中心图像是嘎子;接着,学生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记录书中人物(主人公和其他人物)、故事情节、当时背景,这是思维导图的第一层分支;以故事情节为例,故事情节又包含诸多具体事件,这些事件梗概则是第二层分支的具体内容……最后,学生读完整本书时将感悟到的人物品质“机智勇敢”总结在主人公后面的分支上。一本书就这样“读”成了一张图,脉络清晰,简单明了。
2.以事件为主线绘制思维导图
整本书的内容相对丰富,小学生很难做到整体兼顾所有情节。这时,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脉絡、理顺情节,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顺情节的思维导图有很多种,学生可以根据每本书的特点来绘制不同的思维导图:对情节性较强的书籍,可以根据它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绘制情节线路思维导图;由单篇连缀而成的历史故事类书籍,可以借助时间轴厘清相关事件,绘制思维导图;地点变换较多的书籍则可以通过绘制地图式思维导图来梳理内容。
以事件为主线绘制思维导图,可以直接用事件名称或者书名作中心词;接着,根据书的具体情节确定第一层分支;随后边阅读边提炼关键词,把它写在第二层及后面的分支上,读完整本书后再进行修改完善。图3是我校学生一边读《一粒种子》一边绘制的思维导图。“一粒种子”是中心词,向外分出五个主枝,分别是“富人、商人、国王、农夫、士兵”,介绍了他们种下这一粒种子的不同结果。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提炼信息,这样就能很好地把握书中主要事件的梗概。
3.以个性化为主线绘制思维导图
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不要求统一格式、统一内容、统一主线、统一图案等,让学生自由发挥,体现生本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从好词佳句、表达方法、谋篇布局、蕴含情感、人生哲理等各个角度确定主线,也可以做拓展归类型的思维导图。总之,绘制思维导图没有固定的样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整本书范围内创新,绘制出有个性特色的思维导图。
(二)分层绘制法
第一层:总揽全篇,围绕书名、封面和前言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一层分支。学生先浏览一遍整本书,进行总体了解,再确定中心图像和中心词,也可以直接用书名做中心词,再根据书本封面信息和前言简介,得出“作者、主人公、写作背景、主题思想”等信息。确定思维导图的第一个分支,就如同给阅读找到了方向。例如:在《朝花夕拾》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故事较多,作品篇幅较长。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梳理阅读内容,了解作品全貌,教师可以请学生先绘制中心框架,书名就是中心词“朝花夕拾”,第一层次的分支依次是“作者——鲁迅”;“写作年代——1926”;“作品别名——旧事重提”;这样整本书的基本信息就能得以呈现。
第二层:抓住情节,围绕目录,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二层分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学生可按照目录指引提取关键词,再根据这些关键词绘制第二层分支,逐步完善,形成思维导图的主体部分。例如《朝花夕拾》这本书中共有10个故事,另加“小引”和“后记”,也就是这本书的目录信息,即:“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这样就绘制出了整张思维导图的第二分支。借助目录,整本书《朝花夕拾》的思维导图主体框架部分就绘制完成了。
第三层:细致阅读,围绕阅读细节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三层分支。通过再一次的细致阅读,从书的内容、表达方法、读书感受、人物性格、遣词造句等角度与文本对话,发现作品的特点,体会蕴含的丰富情感、人生哲理等。在情节的发展中,学生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加深对作品的思考,体现了阅读理解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提升。这时《朝花夕拾》中每个故事的情节都更加清晰,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学生对人物的了解已经超越了事件的表象,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这是文本理解、感悟的层面,此时学生就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作品的本真,触摸到作品的“魂”——整本书就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是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自此,《朝花夕拾》整本书的思维导图就在学生的边读边完善中绘制完成。图4是我校学生绘制的《朝花夕拾》整本书的思维导图。
结合实际,我校将思维导图运用在课外阅读中,为学生阅读整本书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提供了方法。思维导图点燃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指引更多学生爱阅读、会阅读。在“阅读中作图—作图中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读书实践中提升。现在,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我校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以读整本书为基础,以思维导图为载体,通过建立阅读框架,以独立的思考方式梳理阅读内容,形成了学与用、思与行的闭环。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