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社会保障学科人才的培养方案

2022-05-30李艳艳

理财·市场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学科专业

李艳艳

国家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等现实需求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学科有着广阔的前景。1998年,社会保障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在国内应运而生。近2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学科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保障专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专业人才培养逐渐形成规模。截至2017年末,经教育部备案并批准可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学生的院校有近200所,其中有近100所院校开设社会保障系,每年招生人数近万人,说明社会保障专业已初具规模。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培养方式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趋同、教学内容落后、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设计科学性亟待提高、专业特色不明显、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造成人才培养不适应市场需求,这对我国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构成了挑战。

当前阶段社会保障人才培养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社会保障类毕业生供需不匹配

人才培养以人才为社会服务为宗旨,社会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并最终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的,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社会保障类毕业生就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现实是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就当前本专业毕业生去向而言,大致有三种途径:

一是进入各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活动。这类从目前来看都需要继续深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才有机会。而社会保障专业从社会调查来看基本被视为一个冷门的专业,报考竞争小所以录取门槛低,以及多学科交叉导致文科跨专业研究生居多。这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类学生的数学统计分析基础差、在学术上对应的定量研究不够细化,进入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优势并不明显。

二是进入企业或其他组织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这类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力,同时由于社会保障类大学生大多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所以对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可以作为优秀的人力资源储备;但另一方面,因缺乏一定的实际工作经历和实践锻炼,对于社会保障相关政策了解不够全面。这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从而影响到自身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本科期间专业基础较好的社会保障类学生较少,也导致他们对社会保障研究知识的积累较弱,与第一种考入高校参加科研活动毕业生相比局限性比较大。

三是考入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者政府部门的其他相关岗位,也就是事业单位或公务员。研究生时期所积累锻炼出来的写作能力、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对政府部门有帮助,与其岗位职责较为契合。这可能在大部分人看来同样算是比较理想的就业去向。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社会保障部门各级公务员岗位应聘中并未对具体社会保障专业应聘做出明确规定,于是就有了管理类专业可以报考、名额受排挤竞争压力增大的现象。除以上三种之外,还有通过自主创业来寻求职业出路,但这部分占比相对较小,而且与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相比较创业优势也有限。

中国社会保障专业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当前失业、收入分配、老龄化、医疗等因素使社会保障事业得到空前重视,从全国范围来看,社会保障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保障队伍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之处,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社会保障人才极为匮乏。尤其是没有形成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所以急需大批熟悉政策、精通业务、技艺精湛的社会保障专门人才。我国现在很多从事社会保障的人大多是“半道出家”,同时还有很多毕业生只是把就业目光聚焦于常规的热门的就业领域,缺乏对新兴行业的认知,对于这些行业鲜有问津。这些就导致学科发展不够成熟同社会对专业人才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的人才供应同社会需求之间出现较大的脱节现象。

二、专业属性不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含混不清

社会保障是一门横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口学,交叉性显著,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基础学科。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养成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这在理论表面上看似乎很难实现。但从目前来看,多数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在经济学方面的涉猎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许多学校并没有设置社会学、人口学等相应的课程,更没有把这些学科组成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和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只停留在社会保障理论的浅层学习上,未能通过深入实践,掌握交叉课程等方式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当前我国高校在社会保障专业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三、囿于模型数据的定量研究而忽视基础理论和实践

一是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来看,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公正意识淡薄,应用性和对策性研究成果较多,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较少,盲目追随西方,中国特色主要研究成果不多。二是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由科研分数决定,科研分数决定着文章的刊发数量和质量,从而造成文章滥发。高级模型定性强,具有较高的含金量,但是由于其科研能力较弱,加之资料收集分析能力差等原因,很多學校对其重视不够,造成部分老师在进行模型资料研究时,只是一味地追求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从而使一些学生在进行资料拼凑时趋炎附势。三是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学而优则仕”,他们热衷于理论研究却忽视实践应用,这样的结果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人们仅仅关注模型数据的学习,使大部分学生对其他领域涉足很少,这样下去未很好奠定定量研究基础,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主观能动性,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即前面所说的不宜以第一类继续深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进入科研机构教学,从事科研活动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理轻实”,尽管已有研究成果,基本处于就实而教的状态,鲜有人对实践与理论如何联系与整合进行深刻反思。

优化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方案

一、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社会保障这门学科,需理论联系实际。社会保障教学理论性培养需要在灵活应用多学科的情况下熟悉市场经济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具备科学分析能力以及系统逻辑思维能力,能对现实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通过跨专业、跨学科理论学习了解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历史观和全球视野,从而能更客观地观察世界不同社会保障制度格局,同时具备知识管理,形成创新精神,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而社会保障教学的实践性很强,表现为学生毕业之后是否能满足社会保障工作的需求,对于社会保障类毕业生来说要求比较高的有社会保障、民政以及其他政府部门或者基层、企业等,而这些部门或者机构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都有比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许多缺陷,导致学生缺乏对该门课程应有的兴趣,无法有效地进行相关技能训练,难以胜任今后就业岗位的工作需要,这些都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综合能力培养应该成为社会保障课程教学目标。

二、完善教学体系

1.课程体系建设规范化和清晰化

社会保障学是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型应用学学科,它所具有的多学科特征,决定了它的专业教育必须平衡兼顾专业化与跨学科原则,坚持学术性和应用性统一、实证性和规范性统一、公共性和专业性统一,强化核心教学理念的同时关注学科边界,重视学科中心的全面优化,实现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统一。基于此,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特点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对该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十分必要。具体来讲,应把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论传授、强化交叉学科知识的贯通、强调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注重市场导向的实践等方面相结合,面向社会需求,参照学科内核,确定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

2.教师角色从主动型转变为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

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生作为主体,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把交流反思作为重要环节,是一种课题驱动式的实践教学。它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经过教师启发诱导后,使学生在独立自主地学习、合作讨论的前提下,把现行教材作为基本的探索内容,把学生身边的世界、生活实际作为参照物,给予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给予他们畅所欲言的条件,使他们有疑问、有探索、有研讨的机会,使他们能通过个人或多人小组或其他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变传统灌输式讲授为教师作为引领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促进学生较好地主动建构。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引领学生“从劳动到劳动”,由注重学习和传授转向注重人的成长。当然,其前提就是要在兴趣指导下制订培养方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身潜能。许多学生满堂灌输式授课之后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学期下来觉得印象不深刻呢?究竟学了哪些知识?”传授理论知识时循规蹈矩,索然无味,当课堂上提到有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时,马上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多讲多见,加上又和教师亲密接触,和学生分享互动,多了很多新认识和深刻印象,即用实际体验带题听课,大家普遍对自己比较擅长或很懂的知识更感兴趣,更容易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而且敢于说的比想的多。用兴趣发掘知识、用知识促进兴趣,实现兴趣和知識融会贯通是高校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新模式

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型社会保障人才,应更重视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采用参与式创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教室里学理论知识转向从教室里走出去感悟知识,并锻炼其将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的本领,强化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融合。积极开辟合作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组织实习,比如到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或者民政厅(局)等综合性部门实习,也就是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训练他们起草和解读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文件的技能,是法律职业和法律教育有机结合的表现;同时也要到福利院、敬老院和老年公寓等福利机构进行实习,训练他们保障老年人正当权益和应对多元养老服务法律争议的技能;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实习,训练他们如何应对社会保险损失补偿争议、参保争议、滞缴和少缴社会保险费争议和迟缴社会保险费争议。这一切都建立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并通过实践来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课内课后密切结合实践性培养的过程,可在讲述每个单元之前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到相应单位考察开展体验式学习,比如讲述农村保障方面,组织考察郊区社保局,了解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情况,也可前往城郊考察农村保障、村民福利、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等。也可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保障相关机构或者就社会保障中的某个现实问题开展实地调研,让他们真实地了解基层的情况和需要,通过采访调查和写调研报告等方式,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和写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恰当地把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由以学术成果为中心进行审视转向更加关注实践成果,使实践具有激励性。(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学科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