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玉雕创新与艺术情感结合
2022-05-30朱东伟
朱东伟
玉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广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支撑起玉文化繁荣的玉雕艺术历史悠久,历久弥新。玉雕艺术是玉雕创作者通过玉石琢刻的路径将艺术情感注入玉雕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在这一过程中,玉雕创作者用匠心创造艺术之美,提升玉器的文化内涵,赋予玉器以艺术性和文化价值,进而激发玉器观者对美好情感的寄托与向往。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文化属性和艺术价值,才使得玉雕艺术生生不息,造就了中国独有的玉文化和中国人的玉文化情结。
玉雕艺术的发展创新
玉雕艺术创新是玉雕艺术发展的动力。长久以来,玉雕业和评论界一直呼吁玉雕艺术创新,从业者为了“创新”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少人为了创新而忽略了艺术继承的问题,甚至是为了新而新。那些邯郸学步、亦步亦趋,缺乏特色和个性特征的所谓玉雕艺术,除了短时间引起大家的嘲讽,必将昙花一现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
千百年来,玉雕艺术的创新一直是关注和议论的焦点。每一次玉雕工具的进步,玉雕艺术风格的引领,都会刮起形式各样的玉雕创新之风,起码是思想和艺术层面的激荡。玉雕艺术的创新关乎着玉雕艺术的发展方向,而且关系到每一个玉雕艺术创作者所致力于玉雕艺术创新的成败。玉雕艺术上求新求变,玉雕艺术才有生命力,一定程度上,这是玉雕艺术行业的一个普遍共识。至于玉雕艺术创新的本质问题,似乎大家忘记了创新的来源与目的意义所在。创新不是玉雕艺术追逐的目的,亦不是玉雕艺术存在的意义。
笔者作为一个玉雕艺术创作者,也时常为玉雕艺术的创新抓耳挠腮。中国玉文化专家江富建教授在《玉雕美学漫步》一书中指出:玉雕艺术是以精神来琢磨的,“精神者,气之华也”(清·方东树《昭味詹言》卷一),“精神”者,诗文为之“灵魂”。玉雕艺术的主题就是“灵魂”,即玉雕人之思想也,就是用心灵雕琢出的生气和情感,谓之精神。
玉雕艺术是玉雕艺术创作者真实的生命体验,而人最重要的生命体验莫过于亲情。笔者的玉雕作品《如山》就是根据自己的真实生命感悟创作的一件作品,是笔者最真实的生命体验。
玉雕艺术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
玉,在中国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几千年来人们对玉也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感,玉雕艺术悠久而厚重,是清晰可感的文化载体,它记录着时代更替的脉络。玉雕作品往往是诉诸玉雕创作者最本质、最原始的对世界的感观,故而它的影响及力量释放更深远。
在《玉雕美学漫步》中,玉文化学者江富建教授提出:玉雕艺术是显现玉雕人生命真实的世界。一个玉雕人在民间美术和民间审美观念的熏陶下,开始琢玉。熟练掌握玉雕技艺后,再从文人画和美学理论中汲取营养,试图让自己的玉雕作品释放力量和诠释自我,让玉雕艺术臻于化境。
石不能言。玉石是无生命的,琢刻石头的过程中,方知岁月为何物。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石头的美,不仅在于雕琢,更在于发现,这大概是玉雕工艺品和玉雕艺术品最本质的区别。琢刻出玉雕艺术品,是每一个玉雕人的志向。我时常告诫自己要尊重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块玉料,发挥自我最大潜能去消除、化解其瑕疵,将玉石的价值最大化展示出来。
在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世界,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人们物欲至上,遂产生了一些或精神紧张、或情感缺位的情况,相反,原本最熟悉的亲情被大家漠视或置若罔闻。通过玉雕艺术作品传递亲情,这是很不错的精神审美体验。消费者消费玉雕艺术,除了看中玉雕艺术品的收藏和美化作用外,最大的价值是玉石能够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自古以来,国人一向追求 “诗词的境界”。玉雕人当以缔造境界为上,前提是对每一块石头的尊重,对自我玉雕技艺的尊重,对自我玉雕生命的尊重,进而赋予玉石以独特的意境和思想。玉雕艺术品无一不是造物之鬼斧神工和匠人之巧夺天工的完美融合。玉雕人唯有生命自成高格,方能直抒情灵,看似寻常,却直抒胸臆,真切动人。
玉雕创作者创作一件玉雕作品,多半是要表达自我的生活体验和真实的生命感悟。一件玉雕作品进入市场,为消费者所接受的原因莫过于玉雕创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被观众感受到,产生了心动和情感共鸣。这一过程是玉雕创作者将生命体验赋予玉雕作品之上,消费者观后生发情感共鸣,这样才完成了玉雕艺术情感互动共鸣的过程。玉雕创作者、玉雕作品、玉雕作品观者以及玉雕艺术的情感交流构成了玉雕艺术品精神消费的完整逻辑。
玉雕作品包含艺术情感
中国人的玉文化情结浓郁,绵延数千年不断。中国文化审美与玉密不可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赋予玉石。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玉雕作品的欣赏是一脉相承的,玉雕艺术作品也从根本上激发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情感的寄托与向往。
玉雕艺术蕴含的文化内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可流动的状态,是观者看到玉雕作品后产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玉雕艺术品与艺术情感融合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人格化功能,具有一定的激发和疏导功能。观者不同的心境和内心的情绪会在玉雕艺术品的刺激下,或激发,或疏导,但不是所有的玉雕艺术品均具有这样的功能,而是富含一定文化内涵且融合了情感因素的玉雕题材才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反应。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吉祥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回望历史,无论是技艺还是工艺美术,先民们无不巧妙地通过具体的纹饰、图案、符号来装饰人物、走兽、花鸟、文字等工艺美术产品,来表达人们对于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透过过往的历史遗器,我们可以窥视国人的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家国情怀和民族性格。
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玉文化长河中,吉祥文化始终是玉文化表达的寓意主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玉文化自然逃离不开纹饰的合理性构建之于玉雕创作的作用。作为一名玉雕创作者,我创作的方向以龙马动物、仿古杂件类玉雕作品创作为主。从业以来,我先后在苏州、南阳等地学习玉雕。我多利用玉石天然形状以及玉料本身的结构、色彩特点去设计产品,做到因材施艺,尽可能多地展现出玉石的天然之美。
通过玉石以龙马动物、仿古杂件类玉雕作品的创作,来阐释吉祥文化是我的玉雕艺术生命的诉求。中国人始终是含蓄的,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忌讳把自己的欲望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借喻、比拟、谐音、象征等手法来表达人们的美好祝福。以我的玉雕作品《大权在握》扳指和《天禄瑞兽》为例,这两件作品是典型的传统文化。扳指,原本是戴于拇指上的射箭工具,作用是防止放箭时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后来,佩戴扳指变成了男人们成为傲视沙场英雄的美好象征。天禄瑞兽,本质上是貔貅,因为其“只进不出”的特点,在古代貔貅被视为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今天,人们借助其寓意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的神通特异。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除题材美之外,玉雕作品作为一个具体的实物,还应兼具形美、纹美。纹饰有写实、写意、变形等表现手法。设计纹样不仅题材要新颖、艺术上要灵活变化,还要结合织物组织结构特点、织造工艺和织物用途等因素。我在作品设计上注重料型的千姿百态,颜色丰富多彩的利用,既有原料的随形美,又具备俏色巧用之娇,使作品增添不少新贵,达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力求赋予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术,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玉雕设计风格。
综上,玉雕艺术存在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服务。玉雕艺术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与社会现实最贴近,是能够完整地反映玉雕作品创作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信息。玉雕艺术的魅力来源于玉雕创作者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其创新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展现作品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