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陵市博物馆所藏特色文物赏析

2022-05-30陈曦

东方收藏 2022年9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赏析

摘要:安徽铜陵的铜矿开采和冶铜历史悠久,始于商周时期,盛于汉唐,数千年来延绵不断。铜陵因铜而得名,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矿产资源,其相关产业在历史上的繁荣发展,使得铜陵享有“铜都”之誉。铜陵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设计理念,馆藏主题也是围绕铜文化来设计的,包括多个专题藏品展。笔者在此结合工作实际,选取部分馆藏文物精品进行阐释和鉴赏,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和认知作用。

关键词:铜陵博物馆;馆藏文物;赏析

一、铜陵市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

铜陵地处长江南岸,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当地的铜矿开采和冶铜历史悠久,始于商周时期,盛于汉唐,数千年来延绵不断。其在西周时期就是我国重要的产铜基地,至西汉时期,也是我国唯一的“铜官”,六朝时期成为著名的“梅梗冶”,唐宋时期设立的官方采冶机构也坐落于此。新中国成立后,铜陵的铜、硫、石灰石等储量仍然位居全国之首,并且考古发掘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出土了蓝铜矿、黄铜矿、自然铜、孔雀石等珍贵的矿石标本。此外,还有在2010年被列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师姑墩遗址等,因此,铜陵享有“中国古铜都”和“当代铜基地”的美誉。

二、铜陵市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和展陈文物特色

铜陵市博物馆位于铜陵市的西湖新区,占地约90亩,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铜陵市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内涵丰富、别具一格,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天圆地方”哲学理念和智慧。博物馆建筑内有一个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圆弧形铜幕墙,由菱形的青铜板拼成,呈现出龙纹和凤鸟纹图案,借鉴了先秦时期青铜器型的纹饰特点。铜陵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还有“以铜为镜”“以史为鉴”的寓意,见证了铜陵历史文化的深厚以及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

铜陵市博物馆的展陈主题也是围绕铜文化来进行设计的,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陶瓷馆馆藏精品展、铜文化陈列展和铜都铜工艺精品文物展。因此,到铜陵市博物馆参观时,随处都可以看到铜元素的身影,可以说充分诠释了铜文化是铜陵的核心和精髓。目前,铜陵市博物馆拥有文物藏品达6000余件,包括数百件国家珍贵文物,在发挥文物收藏和展示、历史文化研究、对未成年人的宣传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近年来,铜陵市博物馆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三、铜陵市博物馆的陶瓷精品文物的艺术鉴赏

铜陵市博物馆的陶瓷馆馆藏精品展是该馆的专题展陈之一,也是展示我国古代陶瓷和铜陵市陶瓷文化的重要窗口。笔者以陶瓷展厅的鸡首壶(图1)、长沙窑绿彩执壶(图2)等珍贵文物和特色文物为例,对古代陶瓷精品文物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进行阐释。

鸡首壶又称为鸡头壶,始烧于三国末年,盛行于两晋至隋,隋之后渐渐被执壶所取代。鸡首壶最早于浙江地区烧制,因其造型独特,肩部饰鸡首而得名。关于鸡首壶的造型和功能,有三类学术见解和观点:一是鸡所具有的“吉”字谐音,因此有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的含义;二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将雄鸡视为吉祥之物,认为雄鸡之血有驱邪去祸的功效;三是从鸡首壶的实用功能来看,一般可以用作酒器,根据史料记载,东汉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提出:“酉,鸡也”,湖北云梦睡虎地所出土的秦简中也有“酉,水也”的记载,而酉,在古代亦有酒字的使用解释。因此,通过鸡首壶盛酒在理论和实践中是可行的。在铜陵市博物馆的展柜中展示了鸡首壶的系列文物藏品,同时也展示出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让人一目了然。

长沙窑绿彩执壶,现为铜陵市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此件长沙窑绿彩执壶,其外形为喇叭口状,腹深,通体绿彩,曲柄,流长,釉面光彩较好,浑厚而典雅。由于其在烧制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胎釉膨胀系数差异,因此在釉面形成了很多小的开片。当时的匠人在创作这件执壶时,勾划而出的绿叶犹如漫卷流云,呈现出文人的儒雅之风。

四、铜陵市博物馆部分青铜文物精品的艺术赏析

饕餮纹爵和饕餮纹斝,此组文物是铜陵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于20世纪80年代在铜陵县西湖鄉童墩村出土。从器物功能上来看,爵和斝也是一组酒器,属于商代早期的青铜器皿,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其中,爵一般用途是作饮酒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酒杯。爵在夏商周时期较为流行,但到西周后期,爵就逐渐消失了。爵除了作为饮酒器使用以外,也经常作为礼器来使用,体现商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和文化。此件饕餮纹爵(图3),高23厘米,为直壁、平底造型,具有三角形的锥足。其口部有流,上方有一个菌形柱帽,腹部饰有精美的饕餮纹,其上下一周都有连珠纹饰。另一件饕餮纹斝(图4),高33厘米,筒腹、状柱、平底,也有三角锥足,柱顶上还饰有涡纹的纹饰,腹部上下各饰有一周饕餮纹饰,呈现上下对称的特点。从功能上看,斝是我国古代的盛酒器皿之一,可以用来温酒,也作为礼器使用。斝和觚、爵等一般组合使用。这组器物之所以能够成为铜陵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此组文物是在铜陵本地出土的。其次,它们的表面都有铁锈色,表明含铁量高,说明其制作原料出自铜陵当地的矿洞。再者,这一组商代早期的青铜文物是铜陵地区乃至整个皖南地区发现最早此时期的珍贵历史文物。由此可见,铜陵具有3000多年的青铜文化发展史,是非常客观和真实的分析和判断。铜陵地区早在商代早期,就已经可以通过采矿和冶炼技术制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青铜文物,说明铜陵的冶铜文明至少是早于商代的,也体现出了铜陵青铜文化发展的博大精深和历史厚重。

春秋人面形铜饰件(图5),此件文物出土于铜陵当地的狮子山区,工艺细腻,面部的五官雕琢得清晰可见,面部和额头上刺有纹饰。在其他考古资料中,也有类似的人面铜饰文物,说明这类文物与祭祀活动有关,或者自身代表着某种图腾崇拜之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研究我国宗教文化和社会习俗的重要历史实物资料。

春秋龙耳鸟纹鉴(图6),此件为春秋时期的青铜文物,通高10、腹围87、口径27.5厘米,为20世纪80年代铜陵市铜官区第二加油站发掘出土。鉴作为大型的盛水器,最初为陶制,后来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青铜材质的铜鉴,在春秋到战国时期较为流行,直到汉代时期铜鉴仍然可见。此件春秋龙耳鸟纹鉴的文化内涵丰富、造型奇特,铜陵市博物馆的圆弧形的铜幕墙,设计灵感就来源于此件文物的造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铜陵市就代表安徽省捐赠了一对龙耳鸟纹鉴仿品,取名为“春秋鉴”,赠送给北京奥组委,并安放在鸟巢体育场馆两侧,成为铜陵市博物馆的荣誉和骄傲。

鸟钮盖盉(图7),此件文物以其盖顶的鸟形钮著称,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原铜陵火车站的基建工地,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展于安徽博物院。此件文物高27.1、口径13.9厘米,重3.5千克,平盖直口,双耳,球腹,三蹄足。此件文物特色鲜明,在盉盖上伫立着一只鸟的造型,昂首挺胸,栩栩如生,造型新颖别致。此件文物还有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指示国家邮政部门公开发行一套出土文物邮票——编66-77,共有12枚,其中就有铜陵出土的这件鸟钮盖盉文物,被命名为鸭钮盖铜鼎,当时一同入选邮票的还有著名的“马踏飞燕”。

除了上述文物之外,铜陵市博物馆还有很多特色青铜文物,包括在丹阳出土的一大批青铜文物。汉代时期,丹阳郡就设置了铜官,负责掌管冶铜。因此,汉代时期的铜陵诞生了很多精美的青铜文物,其中以铜镜为主要代表,其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四乳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蟠虺纹镜、规矩镜等。

五、结语

铜陵市博物馆是展现铜陵悠久的铜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窗口,对展示铜陵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文博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使命,加强对铜陵市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参考文献:

[1]李先登.商周青铜文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

[2]蚌小云.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7(12):122.

[3]张国茂.安徽铜陵地区先秦青铜文化简论[J].东南文化,1991(02):138-144+325-326.

[4]张爱冰.铜陵谢垅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J].东南文化,2009(06):68-74+129.

[5]朱华东.皖南出土的青铜人面形牌考[J].东方博物,2008(04):49-52.

作者简介:

陈曦,铜陵市博物馆助理馆员,本科,学士,研究方向:博物馆社会教育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赏析
书画作品赏析
浅谈馆藏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物中观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文物与三国文化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
步辇图赏析
浅谈馆藏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保护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