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青铜香炉的工艺特色研究
2022-05-30王峰
摘要:汉代青铜香炉的制作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集青铜冶炼、文化历史、科技人文等为一体的综合体现。保护和研究汉代香炉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部分文博单位收藏的汉代香炉精品展开赏析,对其形制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望能对汉代青铜香炉文化的研究有所启迪。
关键词:汉代;青铜;香炉;艺术;鉴赏
一、汉代熏香文化的发展传承和社会功能
据史料记载,我国熏香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香料被火点燃后会散发出不同的香味,具有净化空气、驱赶蚊虫、防霉杀菌的作用。同时,熏香在民间祭祀活动中也被广泛使用,成为敬畏神灵、祈福求愿的表达方式。在中华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中,香炉也被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器具。熏香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并在汉代时期广泛流行,从古至今经久不衰,深深融入了百姓生活之中。
随着汉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青铜冶炼和制造技艺取得了长足进步,推动了熏香文化的发展和青铜香炉的制造。以博山炉为代表的汉代香炉为例,在当时社会较为流行,博山炉以汉武帝时期最为典型。博山炉的炉盖形制类似山峰,炉盖上有镂空工艺的仙山、鸟兽、海浪等纹饰,具有吉祥寓意和神话色彩。炉盖上还有多个镂空的孔洞便于香气四溢,据汉代刘歆《西京杂记》所述:“长安巧工丁缓,制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由此可见,汉代能工巧匠制作的博山炉工艺十分精湛。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博山炉(图1),通高58、底径16厘米,为鎏金工艺,包括炉身、炉柄、底座、炉盖,保存较好。底座上有镂雕的蟠龙,炉柄细长,类似竹节状,上有竹叶纹饰。炉盖有浮雕工艺的金龙,如同四龙戏珠,仿佛穿梭在海浪中,若隐若现、生动传神。炉盖口沿处和圈足外侧都有铭文,证明为汉代皇室所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采用鎏金工艺的汉代香炉具有富丽堂皇的艺术美感,深受王公贵族的青睐。汉代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在汉代香炉工艺基础上,又实现了新的发展和创新,如著名的宣德炉等。
二、汉代青铜香炉的工艺特色与人文价值
汉代青铜香炉常见的形制包括鼎形、塔形、博山形、半球形等。如河北博物院收藏的西汉鼎形铜熏炉(图2),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汉墓,通高约29、口径26、盘径30厘米,呈褐色,鼎身为鼓腹造型,平底,敞口,有三足,足上饰有神兽,腹部有环钮,炉盖孔径约2.3厘米。炉足立于圆形平盘之上,折沿,平底。盘壁上有缺口,宽约6.3厘米,主要用于清理香炉的灰烬。此器物实用性强、造型美观、庄重大方、规格较高,为汉代王公贵族所用。
汉代香炉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镂空工艺特点鲜明,镂空的目的在于便于熏香气味的散发和氧气的充分燃烧。另一方面,汉代青铜香炉也是精美的工艺品,艺术性和审美价值高。镂空的纹饰也十分丰富,包括传统的几何图案以及中华传统吉祥图案。其中,几何纹常见的有弦纹、云雷纹、圆圈纹、重环纹、涡纹、三角纹等。也有动物和神兽题材的纹饰,如饕餮、龙凤、象、鱼、虎、鹿、牛、鸟等。郑州博物馆收藏的西汉螭龙镂空盖青铜熏炉(图3),采用镂空工艺,通高118、炉径12.5、盘径约17厘米。熏炉盖有螭龙形的图案,深腹,子母口。炉身有凸弦纹,炉柄为圆柱形,柱足底部有浮雕手法的螭龙,下置炉盘,为盛放香炉灰烬所用。
汉代社会崇尚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香炉作为一种生活器物,无论王公贵族和文人雅士,还是道教和佛教人士,都喜歡香炉文化。而汉代青铜香炉的兴起还与中外文化交流紧密相关,当时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拓宽陆地和海上贸易,很多产自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的香料品种,达数十种之多,源源不断地输入我国,进一步推动了汉代社会熏香文化的发展,受到汉代皇室、贵族、商人、道士、文人等阶层的青睐。同时,亚非拉其他国家也吸收和借鉴我国青铜香炉的制作工艺,实现了中外文化的兼容并蓄。
三、汉代青铜香炉精品鉴赏
汉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香炉为博山炉,博山主要指的是神话故事中的道教仙山,有博大和广阔之意,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山川等自然环境的图腾意识。汉代时期的博山炉,材质主要为青铜,也有其他材质,如陶、瓷等。炉身一般为半圆形,包括炉身、炉盖、炉柱、炉颈、炉耳、炉腹、炉座等组成部分。我国多个地区都有出土和发现,如山东、江苏、陕西、甘肃、河北、河南等。如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陵山汉墓博山炉,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北满城陵山汉墓发掘的,共出土有2件,分别出自于西汉中山王刘胜和王后窦绾的墓葬之中。中山王刘胜墓中出土的是错金工艺的博山炉(图4),为国宝级文物,工艺精美绝伦,高约26、足径约10、盖高约12厘米。包括炉盖、炉腹、炉座、炉盘等部分,炉座上刻有龙形图案,飞龙盘旋于海浪之间,气势非凡。炉盖上有山峦、野兽等纹饰。2000年,此文物还入选《中山靖王墓文物》系列特种邮票公开发行,体现了汉代青铜香炉的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另一件为骑兽人物式样的汉代博山炉出自窦绾墓中。窦绾是刘胜之妻,窦绾墓的规格和随葬品都超过了刘胜墓。这件香炉高约32、盖高约13厘米,炉盘上有武士骑在神兽上的图案,刻画得较为细致传神,炉盖上亦有山峰、云雾、动物等景致的描绘。这两件汉代博山炉都是我国汉代青铜香炉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制作工艺。
除了汉代典型的博山炉以外,还有动物和神兽造型的香炉。祥瑞神兽类的香炉原型具有一定的虚幻意味,动物造型则来源于生活,被人们赋予了夸张和神秘之感。如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汉五凤熏炉(图5),1989年出土于河南焦作的一处砖窑。此熏炉虽历经千年,依旧保存较为完好,为青铜材质,属于仿生形熏炉,造型美观,构思巧妙,观赏价值高。其通高20厘米,有5只凤鸟,包括一只大凤和四只小凤,小凤立于大凤身上,小凤高约3厘米。凤鸟胸前和双翅上有阴刻工艺的羽状纹饰。凤鸟立于托盘之上,昂首挺胸,双翅伸展,凤冠华丽,凤嘴部内有圆球,应该为出香气的通道,香料燃烧时,香气会从凤鸟的口中缓缓升起,赋予凤鸟灵性的一面。此件作品充分体现了汉代统治阶级信奉道家神仙方术、追求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
又如山东济南的魏家庄也曾出土过西汉青铜博山炉,造型优美别致,由于埋藏于地下千年,表面锈迹较多,但是总体保存较为完好,风采依旧。熏炉的底部为神龟,龟的背部站立着一只展翅的大鸟,鸟头挺拔,好似准备飞翔。据考古人员介绍,此文物在济南考古历史上还是首次发现。此外,深圳市天元文化公司还收藏有一件汉代象耳形制的青铜香炉,炉身高约12、口径约8厘米,盘,圆腹,炉身颈部两侧有一对象耳,爐身有铭文和纹饰,属于汉代神兽造型的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东龙山汉墓出土博山炉(图6),收藏于商洛市博物馆。其高10、口径8、底径约8厘米,炉盖上有镂空造型,底座呈喇叭状,炉身腹圆,线条流畅,造型别致,为汉代随葬器物。此件文物体现汉代工匠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审美价值,对研究汉代时期商洛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四、有关汉代青铜香炉文化的专题展览
近年来,我国各级文博单位也围绕汉代青铜香炉精品组织了一系列的专题展示,如山西博物院与中国三峡博物馆、九龙沉香博物馆等联合举办“香魂——中国古代香文化展”,包括“草木遥香”“瑞器流香”“百事萦香”“意趣凝香”等单元,专题展示了山西出土的龟鹤纹铜博山炉等从汉代至民国时期的100余件文物精品,见证了我国熏香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外文化交流。
又如青岛市博物馆曾组织举办“金韵含香——青岛市博物馆藏铜香炉展”,展出了该馆70多件馆藏精品铜香炉,既包括历史悠久的汉代青铜博山炉,也展示了造型别致的明清时期的青铜熏香炉,呈现出香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这些精美的铜香炉再现了古人焚香赏画的生活情趣,参观者通过参观,了解到汉代香炉文化的发展、内涵及影响力,从中体会汉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文物特色。
此外,扬州博物馆、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组织的“流耀含英——汉代王室文物展”,展示了铜骑兽人物博山炉的风采,让参观者学习了解汉代中山国的文化特色,不仅认识到当时的社会风俗,也体现了汉代时期流行的“事死如生”的丧葬文化。通过精美的汉代博山炉等随葬器物,展现了汉代王公贵族对死后继续享受的期盼。
五、结语
中华熏香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汉代已十分繁荣。伴随着熏香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熏香器具的发展与创新。汉代青铜香炉是中华熏香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以汉代博山炉为代表的汉代青铜香炉成为研究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物资料。因此,保护和研究汉代青铜香炉,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理念,宣传和普及熏香文化和精品文物知识,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艾素珊,李莎.西汉时期的博山炉——一种类型学和图像学的分析方法[J].民族艺术,2009(04):88-105.
[2]苟浩亮.汉代铜博山炉[J].丝绸之路,2017(08).
[3]崔璨,窦乐乐.山东地区汉代博山炉造型设计的研究与分析[J].大众文艺,2020(08):144-145.
[4]王晓阳.玲珑慧智 汉韵生香——满城汉墓出土博山炉[J].收藏家,2020(09):69-72.
[5]董迎迎.浅析汉代博山炉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功用[J].明日风尚,2019(08):163.
[6]刘卫华.从错金博山炉看西汉的审美趣味[J].东方收藏,2014(04):45-46.
[7]林小娟.博山炉考[J].四川文物,2008(03):65-67.
作者简介:
王峰,男,滕州市博物馆馆员,专业方向:文物与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