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下的语文教学路径
2022-05-30朱前珍
朱前珍
摘 要 要破解革新困局,走出革新误区,让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一线教学中,必须要寻找到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抓手。通过对任务的精准理解,以及任务驱动下教学的两条路径来落实,第一条路径是基于单元整体学习任务,重新定位单篇的教学价值,第二条路径是基于单元整体学习任务,探究单元内不同选文的联系,确定群文教学的价值,如此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 语文教学路径 学习的真正发生 任务驱动
高中语文2019版统编教材的革新,让我们的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一线教学中,“课文篇目的更替”“群文教学”“项目化学习”“任务设计”,这些成为了我们教学生活中的高频词。然而这些都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以前的教学是“我教学”,这个“我”是老师;以后是“我学习”,这个“我”是学生,这是最大的变化。如果说这个转变在课堂上没有实现,那么再精巧教学设计、任务设计、活动设计,也如空中楼阁。和“我学习”相称的就是学习的是否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唯有如此,才能实现2017版的课标上的“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目标。在革新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会陷入两类误区:一是穿新鞋,走老路,“老路”并不是指单篇教学的形式,而是指采用了任务设定、群文教学的形式,课堂的主体依旧是老师,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那就是走老路;二是穿新鞋,走歪路,教学中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这和任务的设计,对于情境、任务、活动、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认定,逻辑顺序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抓手在哪里?笔者认为首先是任务的精准理解,然后是通过任务驱动下教学的两条路径来落实,如此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
一、任务的精准理解
与“任务”密切相关的是“活动”与“情境”,厘清三个概念以及三者关系有助于我们对任务的精准理解。教参里指出:“学习任务群就是一种单元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是要教听说读写,只不过变换了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以任务为引领。所以,设计教学方案之前,要先明确单元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看看围绕任务提供了哪些资源提示了哪些要求,然后以任务来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单元学习任务不是课后练习,而是设计这个单元教学的依据。活动和任务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实际生活背景下的特定任务,任务都是以活动为主设计的,也就是说“任务”和“活动”的内涵外延上不能完全等同,还是需要我们老师再设计,需要我们根据学情去设计一些贴近学情的活动。
活动的全称叫做语言实践活动。“语言实践”这四个字尤为重要,强调语文学科的独特性,之前我们进行的思考、讨论、交流、发言等活动,都不是语文学科的特有的活动。这就涉及到第三个关键词—一隋境,2017年版新课标上的“教学与教学建议”里面第三条明确要求,“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条件是创设综合性的学习情境。这个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必须是真实的。所谓“真实”是指基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种真实的体验。学生有种真实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会产生真实的需求,最后在课堂上能够得到真实的解决,笔者觉得这就是真实情境。对于任务的落实,我们可以创设三种情境—一交际情境、历史文化情境、学习情境。什么叫做交际情境,即生活,在生活里面已经发生的,可能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如第七单元第一个“单元学习任务”里“你是否留意过身边的自然景物”这就是交际情境;历史文化情境是指文本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任务二“文章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对应第二类情境;学习情境即教学现场,对应第三个任务,“写散文,同学交换阅读,作点评”。所谓“真实情境”还有一层含义,指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如第七单元的学习任务一里的第2个任务“如有兴趣,可以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挑选合适的音乐和场景,制作一个小视频”,“如有兴趣”这个表达特别好,保证了情境的真实性,没有兴趣,这个情境对学生而言就会失真。设置情境时不仅要兴趣,还要考虑教情和学情,有多少老师具备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能够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是教情;有多少学生具备写脚本、制作视频的能力和条件,这就是学情。多方面因素通盘考虑,才能保证设置的情境的真实性。
二、教学的两条路径
任务驱动下的语文教学的路径有两条,第一条基于单元整体学习任务,重新定位单篇的教学价值,单篇教学没有问题,但是单篇教学也是为了完成单元学习任务,这有别于传统的单篇教学。以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重新梳理教材里提出的单元学习任务,明确为“阅读(诗歌语言与意象、小说细节描写),讨论青春价值,抒写自己的青春”三块,为此设计了五类活动—一“为你读诗”“为你解诗”“与你改诗”“为你写诗”“我就是诗”。一是通过“为你读诗”这一活动学习《立在地球边放号》,在同学中推选“浮石谭朗读奖”,写出推荐或不推荐理由,比如我为什么这样读诗;他的朗读触动了我;我对此无动于衷;二是通过“为你解诗”的活动学习《致云雀》和《红烛》,通过《致云雀》原诗和不同译文的比较,推选雪莱知音奖;通过解析“红烛”这一意象,推选闻一多知音奖;三是通过“与你改诗”活动,将《沁园春·长沙》改为现代诗歌,推选青年毛泽东知音奖;四是通过“为你写诗”活动学习《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这个“你”就是两篇小说里面的主角,通讯员或者新媳妇,香雪或者凤娇,他们身上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聚焦这四个人里面的某个细节,思考青春价值,为你写诗,为青春歌唱;五是“我就是诗”,以“我的青春”为主题,题目自拟,每人写一诗,编辑网络版诗歌集,完成诗集名、章节名、序言的撰写以及插图的设计。前四个环节都是单篇教学,第五个环节是综合表达和创作的活动。整个系列活动看似以“诗”为关键词,实际上是围绕“讨论和抒写青春的价值”这个学习任务开展的。
第二条路,基于单元整体学习任务,探究单元内不同选文的联系,确定群文教学的价值。以第七单元为例,对应“任务”“情境”“活动”三要素作解析。教材里的单元学习任务是点评精彩的写景段落,制作视频,研讨审美心理和文化传统,借鉴艺术手法创作散文且编辑成册。对“任务”进行梳理,可归为四类四个层次:一是如何选择自然,二是如何再现这样的自然,这关系到景和情、景和理的问题,联想、想象、叙事等手法的运用;三是何以再现如此之自然,这关系到个人情怀和民族的审美趣味。从阅读鉴赏的角度看,探究散文再现自然的奥秘就是这三个层次。如果说从表达与交流这个角度,就要编成一本散文集,基于前面的阅读进行再创作,也就是第四个层次的任务—_用你的散文再现你的自然,用你的自然表达你的情感。基于这些任务,我们设置一个情境“编写《我仿佛第一次走过》散文集”,由此组织一系列活动来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给散文集命名,设计腰封,给散文分类及为每个散文单元命名,撰写章节导语、阅读提示、序跋、推荐语,绘制插图,最后还有附录内容的选择,其中包括散文写作方式一览表、文言散文注、古代计时方式、散文鉴赏导图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采用群文教学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第一节课从征文活动的发起开始,让整个征文的活动延续到最后才会有一本完整的文集出炉。这一散文单元里还有两篇文言文,许多教师对于这两篇不知如何处理,难点就在于如何处理文言散文中的文言知识,因为文言字词的学习很難融入到编写散文集这个系列活动中。其实这可以在编写附录这个活动中解决,让学生在附录里面编一章《文言散文注》,这不能简单等同于课本上的注解,而是让学生对两篇文言散文下面的注释重新整理增删,你觉得哪些注释是必须要留下的,还应该增加哪些注释,学生提议要增加的注释就是基于自己的阅读障碍的,这类文言散文注可以不是针对某篇文言文的,而是一种类似于字典的文言通释录。
单篇教学也好,群文教学也好,两条路径没有高下之分,只要是在完成任务时,活动设计是合理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就是任务驱动下的语文教学。
三、学习的真正发生
要让学习真正发生,一是要改变老师,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课堂表现都要改,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理解学习任务,落实学习目标,教师要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二是要改变学生,学生改变学习过程,他的收获感就不一样了,任务驱动下的语文学习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例如第二单元的学习任务是“阅读人物通讯、新闻评论,讨论劳动意义,写作人物通讯、新闻评论”,教师创设的大情境是《科技日报》编辑部故事,基于此进行“编辑部菜鸟培训”“编辑部改标题”“编者按撰写”“编辑部人物通讯奖评比”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编辑部菜鸟培训,每个社团的成员都要仔细研读单元六个文本,分辨哪个是特写,哪个是人物通讯,哪个是新闻评论,让学生去选择去交流,探讨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消息各自的主要特征,从具象讲到抽象,学生在培训这一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第四个活动——编辑部人物通讯奖评比,评选的对象就是这个单元里的几篇文章,选出你认为的最佳作品,说明获奖理由,最后学生评选出来的是《“探界者”钟扬》,为了专业引导,笔者请教媒体朋友,他们也认为该单元的最佳作品是这一篇,那么我们教材里呈现的单元第一篇为什么是讲述袁隆平故事的《喜看稻菽千重浪》呢?同学们认为这是中国特色,此时,思政课程自然融入语文教学。接下去还设计了几个小情境开展活动,一是记者实习时拟“人物通讯采访提纲”,二是编辑部的工间操“说文解字”,三是关于劳动的内涵的交流,通过“编辑部改稿”“撰写新闻评论”等形式开展。
我们所设计的活动,在真实情境下开展,以一个个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去完成任务。如此,任务是目标,活动是路径,目标是确定的,路径是多样的,不同的路径一路走去欣赏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收获不同,路径选择错误甚至会直接导致完成不了任务。为了完成任务,我们要建设各类的语文学习共同体,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共同体的建设不仅是简单的传统座位形式的改变,组建时尽量“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以便团体良性竞争,同时还应该根据内部不同成员的特点给予明确的分工,建立健全管理评价机制等。这个共同体的建设不仅是为了一堂课、一个单元的学习之用,而应该贯穿高中三年甚至一生,成为学生的人生之用。在任务驱动下的语文學习,驱动的不仅是学习,而是人生,如此语文之“大”者,方能彰显,语文即为人生。
[作者通联:浙江衢州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