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学校教学管理改进
2022-05-30祝高第
祝高第
摘 要:在当前的学校教学管理中,“减负”工作仍然受到观念陈旧、制度滞后、执行力不强、主体地位不显、评价机制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双减”背景下,重视规章制度的优化与创新,加强“减负”的执行力,尊重师生“减负”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导向的育人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教方式等,是重构学校健康教学生态的关键。
关键词:“双减”;“减负提质”;初中学校;教学管理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目前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教育改革发展缓慢。随着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24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工作成为当下初中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减负”工作仍然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譬如,教学管理理念陈旧、制度滞后、执行力不强、主体地位不显、评价机制缺乏等。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上虞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上虞初级中学”)立足校情,一年多来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改进策略。
一、突出先进性、时代性,修订学校规章制度
依法治校、依章治校是现代化学校的显著特点。学校管理中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双减”背景下,学校必须重视规章制度的优化与创新。第一,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突破“唯分”思想的禁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意识的提升。由此,对教师工作的评价需要以其发展为目标,通过成绩统计与分析,体验教师在教学中的劳动付出,鼓励其进行教学创新,树立新的精神风貌,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实践。第二,学校管理制度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防止规章制度应用的机械化,并与学校管理具体情况相结合,灵活应用学校规章制度,促进学校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第三,要发扬民主思想。学校在管理中应大力倡导增强学生与教师的参与度,促进学校管理科学性与准确性的提升,从而突破评价主体单一的情况,积极引导家长、教师及学生等参与到评价中,营造多元化评价模式[1]。
办学章程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总制度。“双减”背景下,以上这些管理理念需要在办学章程中得以固化。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上虞初级中学充分发挥学校教代会凝聚人心的作用,不断引导教师破除“唯分论”、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学校顶层制度设计上落实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这一办学宗旨。为保障“双减”落地,学校修订办学章程,明确以培养“致远有爱、致知有慧、致美有格”的青少年学生为目标,努力提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学生思想品德素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干的学生科技知识素养、以健美艺美为主体的学生综合素养。学校依据办学章程,结合“减负”要求,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进一步细化和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修订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办法》《教研组(备课组)建设评估办法》,在涉及教学管理重要制度中凸显“摒弃单一分数考核,优化育人质量评估”主张,为落实校内“减负”保驾护航。
二、加强“减负”执行力,优化“提质”适切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所谓高质量教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从广度上来看,要求从认知能力向社会情感能力拓展;从深度上看,要求从基本素养向核心素养深化;从高度上来看,要求从全面发展向提供适合的教育提升。对初中学校来说,高质量办学必须要持之以恒地做好“减负提质”的文章。对此,上虞初级中学的实践如下:
学校重新设计作业规范,重点落实初中学生书面作业量每天平均不超过90分钟的要求,并主动向家长征求课后作业意见(见表1)。
要保障教学质量,优化教学主要环节管理是基本抓手。学校重构“备、教、练、批、辅”教学常规内涵:“备”课瞄准学情,课堂“教”学聚焦效率,“练”习重视基础纠错,“批”改作业采用等级制,“辅”导关注个体差异。
学校认真落实《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指南》第二十三条关于“结合单元整体学习要求优化单元作业”的要求,备课组“减负提质”出新招:结合单元整体学习编制校本单元作业,反对从成册作业中截取的传统做法。校本单元作业主张以学习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
知识学习的系统构建,针对学情分析开展阶段性练习以梳理知识、提升学习能力,避免“累加式”“拼盘式”题海战,努力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校本单元作业从设计到布置、批改、分析、讲评、辅导是一个体系。体系中的各要素相互支撑,循环发展。例如,校本单元作业的目标、内容等,应该成为教师批改、分析、讲评作业时的重要依据,而教师批改、分析、讲评中发现的问题,也应该是后续作业设计时需要思考的重点。这样,作业从设计到批改到分析再到讲评就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矫正的互动体系,从而完成了一个构建单元知识、提升运用能力的闭环。学校积极探求“减负提质”新解,并在教学管理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的《基于小组组织学习管理的校本单元作业优化设计实践方案》得到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专家的肯定。
三、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增强“减负”新动力
在学校“减负”工作中,师生是“减负”工作的主体。只有调动师生“减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真正落实“减负”要求,才能积极实现“减负提质”的愿景,切实回应群众的需求。事实上,教师并不愿意打破长期以来养成的教学习惯,也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这就会导致“减负”执行力度并不高。由此,学生在“减负”中的主体性更会被淡化甚至被无视。
为保障师生的“减负”主体性,学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规律下重塑以人为本的学习管理体制。上虞初级中学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新样态学校”的理念和思想,在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研究团队的指导下,提出了以“小组组织学习管理”为核心载体的一项变革性教育实践,旨在全力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样态学校。学校还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探索在小组组织合作学习中发挥教师的育人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合作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下是学校“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样态的实践框架:
(一)“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建设
1.学习新样态:(个体学习+组织学习)×(掌握学习+创造学习),其中“组织学习”是基础。
2.体系构成要素:重点、意义、目标、难点、绩效,其中“意义”是关键。
3.要素组合结构:组合结构=(重点+意义+难点)×(目标+绩效)。
4.构成要素说明:“重点”是指学科内容重点,“意义”是指教与学的内外意义和价值,“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二)“学为中心”的团队体系建设
1.三个团队:班级组织管理团队、小组组织学习团队和学科教学团队。
2.团队结构:班级组织管理团队+学科教学团队→小组组织学习团队。
3.人员构成:班级团队为班主任+班干部+执行班长+组长;教学团队为科任教师+学习委员+学科代表+学科组长;小组团队为小组组长+学科组长+小组成员+学习导师。
4.构成说明:执行班长是指班级双月执行班长;学习导师是指经选拔的教师、家长、学长或同年段同学。
(三)“学为中心”的教学常规闭环体系建设
1.学生学习常规:预学+听课+梳理+复习+作业+研讨+改进。
预学涉及课时和单元重点内容、目标和时间安排;听课涉及课堂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作业分为课时作业、单元作业。
2.教师教学常规:备课+讲课+做题+批改+辅导+反思+改进。
备课主要涉及课时和单元知识重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难点;讲课是指教师的讲解,也指课堂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做题包括教师做题,也包括命题。
3.教学管理常规:重点+目标+落实+监管+反思+成效+改进,即抓重点、建目标、促落实、做监管、善反思、出成效和常改进。
4.常规构成结构:学习、学习常规、教学常规、管理常规;以学习为中心,层层推进各项常规建设。
(四)“学为中心”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1.学科教学共同基础:阅读、互动、表达,其中阅读是关键。
2.师生教学管理基础:任务、目标、时间、资源、人际、情绪、常规、绩效。
3.师生健康发展基础:理想、体育、规则、爱校,表现在身体、心理、精神和环境健康四个方面。
4.学校社团建设基础:数学、科学、艺术。
四、锚定综合素质培养,发挥评价引领作用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虞初级中学围绕“致远有爱、致知有慧、致美有格”育人目标,制订了新时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学校建立信息化评价平台,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情况,包括四个“测试等第”项目:综合评语和品德表现——主要反映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认知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包括学校“五心”教育内容,即爱心(合作友善)、责任心(社会责任感)、诚心(诚实守信)、孝心、自信心(自尊自信)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记录遵纪守法、行为规范、诚信正义、尊重关爱等日常在校表现以及参加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情况;运动健康——主要反映学生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修习情况、体育运动方面的特长发展和身心健康发展水平等,包括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体育兴趣特长以及健康生活方式、情绪调控能力等情况,重点关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参加日常体育锻炼与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情况;艺术素养——主要反映学生音乐与美术课程修习情况以及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等方面的特长发展,重点关注修习音乐与美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学业考查、艺术展演、参与比赛以及艺术特长水平等情况;创新实践——主要反映学生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修习情况以及科学与技术的实践操作、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及其相关成果与作品等情况,包括创新思维、调查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体验等,重点关注参加研究性学习、科学实验、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会实践、创造发明等情况。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引领作用,开展“五好学生”评比活动,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五、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教方式
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学校管理思维、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数据角度上来看,学校管理可以划分为无数据时代、样本数据时代及大数据时代。而大数据时代下的学校管理,实现了从片面单一的人工管理方式向科学、综合而复杂的管理方式的转变。人们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完整而复杂的数据信息,可以更加深入详细地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给予有效探索,获取以往无法获得的信息与知识。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学校的管理方式及内部组织形式仍然较为落后。对学校管理而言,信息化潮流给其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其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2]。毋庸置疑,没有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就谈不上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在“减负”背景下,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精准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学教方式”[3]是一项重要任务。
上虞初级中学的“‘双减视域下基于大数据的作业优化实践研究”已立项为浙江省大数据精准教学“十四五”子课题。学校以组织学习理论为依托,借助“数字校本支撑平台”进行作业“靶向”设计,改革作业的内容和方式,改进作业批改和评价的方式,并基于数据分析探索学校作业管理优化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健康发展,实现“减负提质”。该项目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数据收集与分析。线下线上结合,以学生问卷、单元作业、课堂练习、在线作业、在线练习等反馈数据信息。
2.精准分析数据,诊断教学行为。提取数据中蕴含的教学信息,生成对学生学习、教师反思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教师根据数据分析进行学情追踪,建立“一生一庫”“一班一库”,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重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点,从而进行精准作业设计与管理。
3.精准定位教学的起点。深入分析学生前一作业的完成情况及线上学习反馈信息,精准确定新课的教学起点和学生需求,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4.准确把握目标的达成。运用数据分析单元作业正确率,准确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兼顾群体特点与个体差异,合理安排后续的跟进学习。
5.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辅导。教师精确了解每个学生在单元作业中每一个知识点上的能力水平,采取个性化的辅导答疑方式。
6.设计个性化的课后作业。根据对学生学习过程分析得到的差异性数据,因材施教,设计可供选择的差异化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以真正实现“减负提质”。
学校管理创新不仅包含革新过程与策略,而且还强调其具体应用与主要发展,营造能够激发全体师生创造力的文化环境。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应聚焦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结合课程建设、常规管理、师资培养和学生评价等教学管理要素,积极做好“减负提质”的顶层设计,发挥师生人人都是“减负提质”主力军的作用,从而实现以健康的教学生态为主要标识的高质量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贺群.学校管理创新的可塑性与可控性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9(9):35-37.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与学科教学基本要求[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3.
[3]LINDSLEY O R. Precision teaching: Discoveries and efects[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992(1): 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