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幼儿一日活动的食育
2022-05-30韩萍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其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食育是幼儿园开展一切教育的基础,把食育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以栽种、烹饪、游戏等创新教育模式,可以使幼儿获得与饮食相关的知识与能力,传承良好饮食文化,在亲身实践、与自然对话中懂得感恩,珍爱生命,在与环境和谐相处中,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一日活动;食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5-0094-03
引 言
民以食为天,教以育为先。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满足幼儿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教师可以将饮食营养、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课程构建、生活游戏、操作实践等多元探索,达成“以食育人”的目的[1]。同时,幼儿食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理念,让幼儿在生活中更注重营养膳食,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幼儿一日活动中食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和谐的食育体系,实现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时期是幼儿知识启蒙、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幼儿会无意识地模仿家长、教师的言行。此时,教师如果通过设计高效的食育方案,并结合幼儿园各个活动区域来深度落实,则能够让幼儿在参与幼儿园区域互动的过程中,全面系统地认知食物,了解食物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幼儿通过接受食育,来养成节约食物、杜绝浪费的良好生活习惯。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课外实践活动课带领幼儿种植胡萝卜,并定期对胡萝卜进行管护,让幼儿参与胡萝卜从种子逐步成长为一颗胡萝卜的全过程,并在收获胡萝卜后将其加工成食物。这样既能够让幼儿全面系统地参与胡萝卜生长的全过程,也有助于幼儿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增强食育效果。
(二)能够丰富幼儿园的教育素材
幼儿园教育是让幼儿通过参与生活化教育活动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即幼儿作为一个个性化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育方法应是灵活多变的[2]。同时,幼儿园一日活动是幼儿一天中参与的全部活动,是幼儿一日的全部成长经历,在其中设计融入幼儿一日活动的食育,能够让幼儿从自身实际接触到的生活入手,快速融入幼儿园食育活动中。例如,教师针对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可以设计食育主题活动,鼓励幼儿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幼儿良好的动手能力,如开展“小小厨艺师”食育活动,帮助幼儿积极参与到“七彩面食”“百变食材”互动活动中。这样既能够让幼儿认识到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够快速培养幼儿合理膳食的习惯及乐于参与幼儿园食育活动的兴趣。
(三)能够激活幼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兴趣,培养其尊重自然、感恩敬畏的心理
幼儿的知识面较狭窄,其自身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十分有限。教师可以通过食育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对食物来源的认知,对大自然的敬畏及对生命科学的认识。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快速集中自身注意力,充分融入幼儿园各区域活动中。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来设计趣味性食育活动,让幼儿在文化学习、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强化自身对文化的感知力。例如,教师根据我国二十四节气歌,可以在不同的节气为幼儿设计趣味性教育活动,鼓励幼儿探索不同节气所代表的不同含义,使幼儿全面参与到节气活动中,如在“雨水”节气里带领幼儿“种瓜点豆”,并根据“雨水”这一节气的由来给幼儿讲述二十四节气与食物之间的联系,激发幼儿的学習兴趣。
二、融入幼儿一日活动的食育策略
(一)班本课程,激起食育探索的火花
“健康生活,从娃娃抓起”。教师可以从“食育班本化课程”实施入手,采用课程故事的形式,展现幼儿与食育课程碰撞的火花。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新闻报道引发了幼儿的好奇与追思:袁隆平老爷爷他是谁?为什么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很伤心、难过?幼儿在查找资料后,得知袁爷爷原来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他不仅给予了我们食之根本,还向我们传递了科学的力量。在致敬袁爷爷的同时,“水稻是怎么种出来?种水稻容易吗?”等一系列的问题悄悄地在幼儿的心中萌发。于是,教师组织幼儿开启了“种植水稻之旅”,幼儿在自己的“小田地”里开垦、种植、育秧、插秧……结果总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并没有打击幼儿的积极性,他们吸取了水稻种植中失败的教训。教师以我国二十四节气为抓手“因食而育”,让幼儿了解每个节气与播种、成长、收获食物间的联系,并加深其对节气相关食物、习俗的理解。
在小班,教师发现很多幼儿不爱吃胡萝卜。那有什么办法让他们爱上吃胡萝卜呢?活动就这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开了……立足于幼儿,从班级实况出发,教师创造机会,让幼儿有机会走进大自然,体验种萝卜、拔萝卜,观察萝卜的生长过程。通过一系列感知、体验、探究和表现活动,幼儿在认识胡萝卜后真正爱上了胡萝卜,愿意吃胡萝卜,也养成了合理膳食的习惯。
(二)亲近自然,构建食育多彩生活底色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个人如果没有亲身去劳动,连基本的五谷都分辨不清楚,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的幼儿一点也不为过[3]。因此,《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积极倡导:“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大自然就是一本活教材,教师分别在幼儿园的走廊和小农场开辟了种植园地,使幼儿有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他们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运用已有经验“因食而育”,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改造,根据自己的意愿播种希望。幼儿在播种、观察、养护、采摘、收获这样一个持续的过程中感知到生命成长的不易,以及收获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还在夏季带领幼儿走进农田,与自然对话。烈日炎炎下,幼儿与农民伯伯一同收割稻谷,共同见证大米研磨加工的过程,真切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懂得了尊重劳动成果。
(三)丰富游戏,创新食育多元教育形式
幼儿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游戏化,食育也不例外。在室内,教师充分利用空间,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区域,提供自主操作的材料。例如,教师在建构区设计食物模型式教育活动,让幼儿根据食物的实际大小、形状来自主搭建食物模型;在美工区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勾画、泥塑、拼贴等各式创作,表达自己对食物的理解,以食物为介质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对话;在科学区,教师为幼儿提供紫甘蓝、马铃薯、面粉、醋、小苏打等常见食材,如“紫甘蓝遇到什么会变色呢?”“馒头是怎么做出来的?”……在听、闻、观察、触摸中,幼儿调动五感,激发了对食物探索的兴趣,在探索中体验了食之有趣、有用。
不止于此,食育还贯穿于户外“乐瞳”游戲中。如在拾趣园中“老莆仙”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幼儿分工不一,有的幼儿负责招呼摆放餐具,有的幼儿负责筛选清洗食材,还有的幼儿负责烹饪……中国是具有千年传承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其中在用餐上更是非常讲究,如餐具摆放、用餐文明礼仪等方面。摆放餐具时应先将餐盘放于中间,筷子应放在筷架上,两侧对等且朝上对正……这些虽说都是小事,但是“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当然,烹饪组也没闲着,他们将自己种下的豆子进行筛选、清洗、研磨、熬煮,变成了热腾腾的豆浆,有些分给了在座的“小客人”,有些则在家长厨师的帮助下制成了水嫩嫩的豆腐。“豆腐有哪些吃法呢?”在收集、讨论中,幼儿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感叹:“小小豆子不仅可以研磨成我们爱喝的豆浆,还可以制成豆花、豆腐,可拌、炸、炒、焖、蒸……太神奇了!”幼儿通过实践与体验,可以接触传统文化,感受其丰富寓意。
(四)贴近生活,创建生活化食育课程
“生活即教育”,丰富生动的生活情境是促使幼儿持续参与的“调味剂”。首先,教师分别在教室的角落与走廊设置了“宝贝当家”“我爱厨房”等情景,这里有幼儿自己种植的食物材料,如黄瓜、豆子、茄子、胡萝卜、小葱……他们在采摘、洗切、炒煮的过程中对其形、色、味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在用餐时,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美好餐桌”大行动。大家可以分成不同小组,一组负责布置餐桌,二组负责协助教师盛饭,三组做小小监督员,负责监督吃饭挑食、浪费的现象。幼儿只有从日常的活动中体会和感受食物真实、直接地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时,才能自发地从内心重视和珍惜食物,才能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因此,在每天的生活分餐环节,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制订了更加多元化的食育方案。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可为小班幼儿营造轻松的取餐用餐氛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爱吃的食物,在选择的同时感受到不同食物间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各种糕点、水果、蔬菜等食物的认识。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则可融入数量概念,让幼儿在自主取餐时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启蒙知识学习的乐趣;而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可设置“小小值日生”,除了负责点数、分发点心,还兼顾督查本桌幼儿的进餐文明礼仪等,通过轮值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坚持不易及节食重行的可贵。同时,教师还在班级设置“光盘行动”打卡、“嘘!小声点”等板块,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促使幼儿节食重行习惯的养成。
(五)传承文化,增加食育文化底蕴
食物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中,不同的传统节日都有各自的特色饮食和故事,如在端午节,教师可以告诉幼儿粽子包含了后代对屈原的无限怀念;在中秋节,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月饼的来历、含义;在元宵节,教师可以告诉幼儿五颜六色的元宵象征着团圆、幸福、安康,让幼儿在品尝中华传统美食的同时接受节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亲情教育及食育,共同将传统饮食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而通过传统文化给幼儿传递饮食文化,有助于幼儿从趣味互动、文化场景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来丰富幼儿食育内容,并鼓励幼儿大胆参与互动,切实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六)家长助力,构架家园一体食育桥梁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发挥充分的功效。”在生活中,部分家长盲目溺爱幼儿,为了让幼儿多吃点就过分满足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如边玩手机边吃饭、家长跟着幼儿在后面追跑着喂饭、用零食哄骗等,导致幼儿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对此,在开展食育时,教师可以积极调动家长积极性,如在端午节、中秋节、元旦来临之际,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与幼儿一同包粽子、搓汤圆、做红团等。他们一同分工、一同合作、一同享受美食,其乐融融。教师还可以与幼儿一同制订“21天习惯养成”计划,并利用家长交流平台进行“光盘行动”“合理配餐”打卡,从幼儿园辐射到家庭,共同规范幼儿行为,让幼儿不挑食、不偏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够让家庭与幼儿园达成教育共识,把食育拓展到家庭教育中,让幼儿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接受食育来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结 语
事事皆教育,时时皆育人。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食育,不仅滋养着儿童的身体,帮助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更滋养着儿童的成长,激励着更多的幼儿亲近自然,关爱生命,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
[参考文献]
孙艳玲,柴玉花.浅析幼儿园食育开展的必要性[J].学周刊,2017(35):25-26.
纪薇.关于我国推进“食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2):58-59.
兰一心.润泽生命的食育教育[J].福建教育,2019(46):12-13.
作者简介:韩萍(1982.12-),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中特幼儿园,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