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翻新样:泰州市博物馆藏八破画研究
2022-05-30孙成杰
摘要:2017 年 12 月,白铃安女士在波士顿美术馆策划了一场“抱残守缺: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八破绘画”主题展览,使“八破画”这一艺术形式再度受到中外学界的关注。泰州市博物馆藏品中亦有几幅民国时期泰州地区画家所绘的“八破画”,其画面内容、落款及画家人物关系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八破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拟在对泰州市博物馆馆藏的几幅“八破画”画面内容介绍的基础上,对其所涉及的母题等做进一步的分析,以期使这种绘画风格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关键词:八破画;母题
“八破画”是以具有烧灼或撕扯痕形成残破的文化遗物作为描绘对象的一种写实绘画形式,此种绘画形式流行于 19 世纪后半叶至 20 世纪前期,以有别于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写实风格进行创作,故而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的视觉错觉画”[1]。关于“八破画”的名字也非常多,如断简残片、故纸堆、打翻字纸篓等形象直观的名称,亦有锦灰堆、八破、吉破等具有中国美好寓意的名字,而“八破”一词多被学界使用,故而本文亦以之行文。
“八破画”最早的形式可追溯至元代画家钱选,其利用酒桌上剩余的虾尾、蚌壳、螃钳等食后残余绘制成画,使画面杂物相叠、杂中有序,别有一番情趣。其后随着金石学的兴起,清代六舟和尚将各种遗留文物拓印于一张纸上形成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拓片(如《百岁图》),使“八破画”得到进一步发展。至清中晚期,已然出现手绘的具有写实主义风格的“八破画”形式。到晚清民国时期,这一艺术形式继续发展并达到顶峰,泰州市博物馆的藏品就是这一时期“八破画”形式的重要见证,其对研究绘画史、画家传承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泰州市博物馆馆藏“八破画”介绍
1.1《景少春“八破画”横幅》(图 1)
此横幅画面内容可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绘楷书拓片残片,已不可辨认出处,其上为《曾侯乙钟铭文》(西之阳楚王配章做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最上面绘制一张倒扣的《秦邮帖卷三》书名题签;右边内容较多,亦以拓片放置在下方,其上绘楷书纸片,《性命圭旨》《增像全图三国演义之卷五》书名题签、墨笔兰花图等内容。
款署“时在丙寅季夏,以应秉璋仁兄大人法正,高沙景少春,戏笔于星晖书屋”,款署抬头钤印模糊不可辨读,尾后钤“少春”白文方印、“景□”朱文方印。画面左下钤“星晖书屋”朱文长印。
1.2《袁彤辉“八破画”条幅》(图 2)
画面以一幅残缺的花鸟画为中心,上下分布着民国纸币、信件、古籍、拓片、书签名等内容。钱币为民国一元纸币,被绘画、书等遮挡,只留一角知是钱币,其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印制,信封为“亚东商业储蓄银行缄”(亚东银行于 1931 年创立于上海),收信人“周幻五先生台启”,地址为“泰县鼓楼街三一号”,左上角残存半枚邮票。信纸内容“蒲馨乍拂……蒙雅爱时……久扰郇厨沾……来书立时敦促事关紧要……数行区区寸心幸……原鉴”;古籍可分为书封面、书名题签、内容三类。书封面可辨“石光芸辑”,书名题签可辨“艺菊”二字;画面有两处拓片残迹,面积较小,不能辨认其出处;整幅画面布局以一张残缺的绘画为中心,该画为一幅花鸟画,绘有鸟、石块、树木、苍耳等;书法残存四字,唯“祥、雅”二字可辨。
款署“厌故八人每喜新,唐钩宋拓关其真。敢云画笔工游戏,留得些须认汉秦。丁亥冬,奉幻五先生大方家雅正,兴化少甫袁彤辉,学古于吴陵”。钤“袁彤辉”白文方印和“少甫”朱文方印。
1.3《孙元庆“八破画”条幅》(图 3)
此作画面较为简单,呈纵向构图,最上方为一幅残破花卉图,其下依次分布有“清宫”“汉生羊洋”“乐私”“读书”字样纸片,五线谱纸,四处拓片及空白信纸一张。
款署“国粹人人爱惜,藏画面墨宝亦芬芳。赠君愧我毫言,看断残简篇纸半新。丙戌春三月上,渐应西仁兄先生大种教之,兴化丽川孙元庆画”。钤“孙元庆印”白文圓角方印、“丽川”朱文圆角方印。画面右下钤“取其残而以矣”朱文方印。
1.4《袁润和、袁彤辉合作“八破画”四条屏》
1.4.1 四条屏之一
此作画面叠压较多,有些不能辨识。画面右侧有半幅画,画中绘一骨瘦如柴乞讨之人,旁边题词为“头戴一顶破帽,身穿□□破袄。浪荡逍遥如何……运颠倒困苦难……宿寒……唯饱应”。书名题签有《扬州画舫录》、春香馆印的《唐宋诗□》《中国……新编》;两处拓片不可辨读,一处空白信纸,黄色撒金纸上篆书《过江诸人》残片,在其下为一张英文明信片,根据部分单词可翻译为“五天后返回芝加哥”“训练”“中国”等词。
款署“信笔拈来画不全,都缘断简共残编。翻诗恨落题籖字,细阅鸾书又破笺。黄亚秋月,德甫袁润和少甫彤辉父子合作。”钤“袁润和印”白文方印,“少甫”朱文方印。画面左下钤“草□□”朱文长印。
1.4.2 四条屏之二(图 4)
此作画面以扇面为主体,扇面正面为花鸟,侧面为南北朝庾信《枯树赋》“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青云斋纸藏”签;《大唐三藏圣教序》中“松风水月未……其”字样,除此之外,还有拓片、书签名、信纸等因画面遮挡严重不可卒读。
款署“名流诗画古今传,依样描摹却肖然。藉彼群贤前路导,编成一幅喜枝连。德甫袁润和”。钤“德父手作”朱文长印。画面右下钤“孝古”朱文长印。
1.4.3 四条屏之三
画面以莲溪所绘花卉图为主,上题“瑶圃仁兄大人正,野航莲溪写”,并钤“莲溪六十岁□作”白文方印,四周分布着光绪五年(1879)查船票、“宣统”字样纸片。信封上有“吴局长钦……”右边“盐城电报局”,左边“瓜口南北盐转江局书”,“风檐□见录”书签名,“仁”字纸片及拓片等不可卒读内容。
款署“岣嵝碑跡叹模糊,善访全神世也垂。又是旁搜并博览,画成未见笑鸦涂。德甫袁润和”。钤“袁纲珊印”朱文方印、“德父袁彤辉三十已后作”朱文长印。画面右下钤“□真”朱文长印。
1.4.4 四条屏之四(图 5)
画面较为紧凑,最上方为一幅山水画,下有英文名片,拓片,落款為董其昌的书法,《绘吏津梁》书名签、报纸,署“道光丁未秋镌”的诗,署“……县王松泉”“……理问潘堂”纸片等内容。
款署“故纸年深破损多,火炎虫蛀更消磨。又将旧样翻新样,卷帙无存效若何。德甫袁润和。”钤“德父又字纲珊”朱文方印。画面左下钤“德□六十□作”白文方印。
二、画面内容分析
关于“八破画”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其产生原因 [2]、时代背景 [3]、美学思想 [4] 等宏观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而对于画面内容、款署、技法等方面研究着墨较少,且“八破画”属于民间绘画、一种“不入流”(被文人鄙夷)的艺术形式。对于很多“八破画”的作者,也只知其籍贯及大致生活时代,在画师传承、画家性格等方面一无所知。下面首先就画面内容进行分析:“八破画”虽已超出中国传统绘画题材范畴,但其基本绘画工具笔、墨、纸与中国传统绘画所用工具完全一样,在画面内容方面它虽已不再是中国山水、花鸟、人物题材,取而代之的是残破、碎片化的文化遗物及画家眼前所见之物的罗列,但其中涉及到的绘画、书法等却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内容。本文将泰州市博物馆馆藏“八破画”画面内容,依据其所表现的母题(如拓片、绘画、书名签等)及母题在画面中出现次数制成下表。可以看出,画面内容中拓片、绘画、书名题签几乎是每件画中必包含的内容,而且拓片及书名题签在同一画面内容中出现次数尤多,并且“八破画”的画面内容无所不包。凡画家所见之物均可入画,如往来信件、民国纸币、查船票,甚至刚刚发行的报纸、外国名片等新兴物件亦被编入画中,可以说“八破画”画面内容包罗万象、中外交融。
作为一幅绘画,“八破画”画面内容的母题虽然众多,但当仔细赏析画面时会发现:这些画面母题均不完整,甚至有些母题不能辨别出具体出处,且这些母题均表现出烧灼或撕扯的痕迹,而画家就是将这些残缺的母题运用写实主义风格编排入画,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当然对于画家而言,显然我们已不能了解画家如何挑选不同母题,并且是如何经营画面的,但同一母题内容会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同一画家的不同画作之中,使原本烧残、扭曲、折叠的内容变得可读。如《袁润和、袁彤辉合作“八破画”四条屏》之二中“青云□纸□”的纸条在另一幅《袁润和博古条幅》中可以明显看到“云斋纸藏”的字样;《袁润和、袁彤辉合作“八破画”四条屏》之四中“绘吏……”的书名题签袁润和其他两幅“八破画”作品中可以找到残缺部分,使观者知道为《绘吏津梁》一书。更为惊奇的是可以看到画面信封中收信人名字正是求画之人,如上述《袁彤辉“八破画”条幅》画面信封标有“周幻五先生台启”,款署部分亦为“奉幻五先生大方家雅正”,这种将求画之人姓名入之于画也是“八破画”的风格之一。所以通过对泰州市博物馆馆藏“八破画”画面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八破画”不拘泥于形式,以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和理念,成为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民间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关于画家选取各母题要素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含义,需要通过大量“八破画”的比对研究,故另文再详细讨论。
三、“八破画”流行原因
中国诗词讲求辞以情发,绘画亦是“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也”的自我情感表达,但这“逸气”是自身对周遭事物感受于内心的反映,看似不经意的描绘,都是画家有意的经营。“八破画”一改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形式,画家运用眼前之物使各种母题形式杂糅于一幅绘画之中,并且结合烧灼、撕扯的画面形式,加之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之变局”,故而众多研究者将“八破画”流行的原因归结于当时的时代环境,画家以此断简残篇表达内心悲痛之感。在笔者看来,“八破画”更像是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无论这种艺术形式诞生原因为何,当反观每一件“八破画”画面中烧灼、撕扯之痕时,其突然的流行肯定与那个时代有关,但这种历史环境也不是绝对的因素。“八破画”虽然在那个年代出现,但这种艺术风格却不被文人所重视,甚至有些看不起,当时的文化精英并不认为这种绘画形式是爱国或抒发心中之情的方式,所以对于“八破画”出现原因我们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绘画形式可能与自乾嘉学派以来清末金石学收藏之热及帖学之兴盛有关。在分析“八破画”这一艺术风格源头时,一般都会将其追溯到元朝钱选创作的《锦灰堆图》,至清代六舟和尚制作的全形拓为“八破画”的创作奠定基础。在前述表格中亦可看出,每一件“八破画”中拓片数量均在两件以上,所以说绘制的“八破画”肯定受到金石学全形拓之影响。
白谦慎先生在分析董其昌和晚明中国书法时指出:“他们的游戏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既取资经典又调侃经典……”[5] 清末民初,同样面对王朝更替、外族入侵等一系列变故,“八破画”这种艺术形式与晚明书法同样存在戏谑的成分,只不过晚明书法是对经典的戏谑,而“八破画”则是以其笔墨技法及画面中折叠、掩盖等形式形成的视觉形象对观者的戏谑。这种“混搭风格”的戏谑既是画家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所见与反应,也是他们利用这种风格形式表达国破家亡中洋混杂文化破碎的迷茫之感和爱国情怀。
“八破画”这种带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惋惜的绘画风格却非来自当时文化精英的手笔,亦不被他们推崇,反而成为民间画家的表现题材,并在少数地方流传。遍观“八破画”中的母题形式,除外国名片非中国之有,其他拓片、字条、绘画等内容均为中国之艺术形式。从“八破画”画面形式看,既有杂乱无章排列的炫技,亦有组合成特定吉祥图案的美好祝福。这种拓片、绘画,抑或书籍,在当时的读者应该说是有一定文化的,普通百姓对其知之甚少。然而这种绘画形式在民间传播,可以看作是当时民间画家利用“八破画”形式,组合成特殊图案,形成“奇”的效果,有意无意之间达到文化普及的目的,使众多目不识丁之民众在惊叹于这种写实手法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追寻其中的来源,成为一种“休闲”的方式。
泰州市博物馆馆藏这几件“八破画”的画家如孙元庆、袁润和、袁彤辉均为泰州本地兴化籍画家,从侧面表明“八破画”这一艺术形式可能存在一定的地域性,这一地域性使“八破画”在小范围内“开花”,并以新颖的绘画方式和题材成为愉悦众人的特色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八破画”的师承关系并无明确记载,不过通过泰州市博物馆馆藏“八破画”可以了解,父子或家庭之间的传授是其方式之一,且这一艺术形式存在一定的地域性,由父子家庭传承形式扩展到其地域文化圈,使这一艺术表现方式得到进一步推广。
总之,“八破画”的流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既承袭金石学全形拓美好寓意,同时受晚清中国时代背景影响,形成描绘断简残篇的画面形式,同时画家的戏谑、观众的猎奇趣味和地域文化圈的推广等众多因素,成为共同促进这一艺术形式流行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八破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晚清民国时期画坛的一颗繁星,它虽未真正走入画坛被文人所接受,但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却成为研究那段时间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研究当时中国社会文化与民众心理面貌提供了重要窗口。时至今日,这种艺术形式并未消失,在泰州市下辖的兴化市依然有少量“八破画”的业余画家,延续着那个时代的余音回响,守护着被他们称为“农民绘画”的“八破画”艺术。
参考文献:
[1] 白铃安撰,王屹峰译.八破——中国的视觉错觉画[J].东方博物,2004(1):116.
[2] 杜峻岷.残缺之美:“八破画”产生的历史动机浅析[J].书画艺术,2019(4):104.
[3] 万青屴 . 捡取残珍入画屏——从“八破画”看时代变迁 [J]. 荣宝斋,2005(2):180.
[4] 邓亚梅 .“八破画”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初探 [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7):64.
[5] 白谦慎 . 傅山的世界:17 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52.
作者简介:孙成杰(1994—),男,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泰州市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社会艺术史
猜你喜欢
——走进陈半丁花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