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奉节县的摩崖石窟造像遗存

2022-05-30刘原合

东方收藏 2022年9期
关键词:石窟寺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的重要指示和精神,进一步加强对石窟寺的保护和利用,全面掌握石窟寺现状,2020年11月,奉节县启动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对县域内3处石窟造像的基本情况、保存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细致调查。

关键词:奉节;石窟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一、宝光寺摩崖造像

宝光寺摩崖造像位于奉节县白帝镇石庙村宝光寺后山山顶,地理坐标:东经:109°38'56.32", 北纬:31°2'41.64"。宝光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清光绪十九年(1893)版《奉节县志》有载:“宝光寺在县东赤甲山上,原名卧龙寺。嘉庆时改修。”摩崖造像为宝光寺僧众及信众建造,造像分布于东西向崖壁上,整体近似宝塔形,作上下五层布置,现存龛窟14个,自上向下分编为第1—14号,第6、11、13窟为碑形空龛。

第1号龛是宝光寺摩崖造像的主龛,保存较为完整,呈宝塔形,龛口高约3.52、宽0.4—1.78、深0.45米。自上而下分为4层,呈宝塔形,塔檐起翘,第三层与第四层分隔处两侧塔檐饰有脊兽。自上而下,第一层为宝瓶形塔刹,高约75厘米。第二层刻像3身,均为坐佛,高约25厘米,螺发肉髻,面部风化严重,着双领下垂式袈裟,结跏趺坐于第二层塔上,周身饰以红色颜料。第三层刻像3身,中部圆拱龛内为主尊,坐高约36厘米,头部风化严重不可辨识,身着红色圆领衫,结跏趺坐于石台上,圆拱龛左右各再起一梁,上置花瓶;两边各立有一尊胁侍菩萨,左尊为男性,高15厘米,面部风化严重难以辨识,着圆领长袍,宽袖,双手相握交于腹前,右尊为女性,高15厘米,面部风化严重难以辨识,着圆领长袍,双手相拥做侍立状。第三层与第四层分隔处刻坐佛像1身,坐高12厘米,浮雕椭圆形身光,螺发肉髻,圆面,双手腹前结印,结跏趺坐于石台上。第四层刻观音菩萨像1身,高54厘米,头戴风帽,面相方圆,脸部丰腴,下巴略内收,俯首垂目,端庄慈祥,着右衽长袍,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台上,台高36厘米。

第2号龛圆拱形龛。龛口高40、宽20、深2.7厘米。龛中造像为供养人像,高34、肩宽7、胸厚1.5厘米,身着交领长袍,腰部束带,双手相握交于腹前,足尖外露,身周残存朱红色彩绘。

第3号龛圆拱形龛。龛口高48、宽22、深3.2厘米。龛中造像为供养人像,高45、肩宽5.8、胸厚1.7厘米,身着交领长袍,腰部束带,双手相握交于腹前,足尖外露,身周残存朱红色彩绘。

第4号龛圆拱形龛。龛口高40、宽21、深1.9厘米。龛中造像为供养人像,高34、肩宽5.2、胸厚1.4厘米,身着交领长袍,腰部束带,双手相握交于腹前,足尖外露,身周残存朱红色彩绘。

第5号龛梯形龛。龛口高26、宽36—40、深3.9厘米。龛中造像为供养人像2身,左侧为男供养人像,立像高25、肩宽3.1、胸厚1.6厘米,头戴圆顶小帽,身着交领长袍,腰部束带,双手相握交于腹前,足尖外露,饰草绿色颜料,剥落严重;右侧为女供养人像,立像高25、肩宽3.2、胸厚1.6厘米,发饰风化不可辨识,身着交领长袍,腰部束带,双手相握交于腹前,足尖外露。

第7號龛圆拱形龛,左下有一小龛。龛口高30、宽28、深2.3厘米。龛中造像2身,主尊为供养人立像,高30、肩宽2.7、胸厚0.9厘米,身着交领长袍,腰部束带,双手持物置于腹前,足尖外露;左下小龛为坐姿像1尊,坐高12厘米,风化严重不可辨识。

第8号龛圆拱形龛,龛口高28、宽25、深2.9厘米。龛中造像为供养人像1身,高27、肩宽3、胸厚1.6厘米,身着交领长袍,腰部束带,左手置于腹前,右手向前做指引状,足尖外露。

第9号龛长方形龛。龛口高18、宽10、深1.5厘米。龛中坐像1身,坐高17、肩宽2、胸厚1.6厘米,头部左偏,身着交领长袍,盘腿坐于石台上,双手前置于膝前。

第10号龛梯形龛。龛口高28、宽20—28、深1.4厘米。龛中造像为供养人像1身,高25、肩宽3.1、胸厚0.9厘米,头戴圆顶小帽,身着交领长袍,腰部束带,双手相握交于腹前,足尖外露,立像饰以红色颜料,漫漶严重。

第12号龛长方形龛。龛口高24、宽58、深2.1厘米。龛中造像为供养人像3身,高24、肩宽2.6、胸厚0.7厘米,身着交领长袍,腰部束带,双手相握交于腹前,足尖外露,身后龛内饰以红色颜料。

第14号龛长方形龛。龛口高40、宽55—65、深2.7厘米。龛中刻像3身,中为主尊造像,坐高34厘米,身着长袍,双手结印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台上;左右各一供养人立像,左侧供养人高33厘米,身着交领长袍,腰部束带,双手相握交于腹前,足尖外露;右侧供养人高29厘米,身着交领长袍,腰部束带,双手相握交于腹前。身后龛内饰以红色颜料。

风化是影响宝光寺摩崖造像的主要自然因素,宝光寺摩崖造像现存龛窟造像均被严重风化,造像面目服饰等细微雕刻几乎全部消失,只剩形体轮廓,造成风化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质结构、雨水侵蚀、微生物影响等。风化类型有粉末状风化、开裂起翘及空鼓等。此外,造像区未禁止使用明火,木柴等燃烧对石刻造成一定影响。

宝光寺摩崖造像是一处小型宗教石刻遗存,始建于清代。以塔形龛和摩崖圆拱形龛、方形龛为主,龛窟平面多为横长方形,龛顶多为圆拱形,主要造像有观音像、佛像、供养人像等,在构图上,主次分明、安排得当;在形象塑造上,主龛描绘细腻,其余供养人像塑造单一、做工粗糙,对研究清代世俗造像有一定价值。

宝光寺摩崖造像龛数不多,造像内容也较为单一,主要是当地民众对佛教观音菩萨的供奉,其做工比较粗糙,更加大众化、世俗化,与这一时期奉节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的生活水平相关。

二、余有爵石刻像

余有爵石刻像所在石窟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石庙村三峡之巅景区正下方约300米处,地理坐标:东经:109°37'19.7" 、北纬:31°01'44.4",始建于明天启辛酉年(1621)。清光绪十九年版《奉节县志》有载:“余公洞在治南十五里赤甲山上,悬岩万仞,洞据其巅。明季知府余有爵,弃官隐居于此……”

石窟寺分布于东西向崖壁上,作左右布置,自东(左)向西(右)有4龛,编为第1—4号,第3号为空龛;水平位置最低者近地平米,最高者为4米,有余有爵抚琴及读书画像两幅,均为线刻,幅高0.98、宽1.72米。另有其子镌刻的“余公洞”字样,画像下面阴刻“天地君亲师神位”。

第1号余有爵造像,摩崖方碑。碑高170、宽90、深11厘米。刻有余有爵读书造像1身,戴平定四方巾,着圆领大袖衫,右手置于胸前,身前置一桌,桌上置花瓶、熏炉及书册。造像左上存铭文2则:

左上:圣贤经传

右上:洞主甲山道人余生□□□□□道学;□□□□  友人□□□□□□□;道明天地才位文武心诚忠孝诗通古今达观三教□宗周孔;二十年来生理独亲□□气质胎□习□妙□□□□□圣统

第2号余公洞题刻,摩崖方碑。碑高170、宽90、深11厘米。刻有“余公洞”题刻1幅、余有爵造像1身,头戴平定四方巾,着圆领大袖衫,右手置于胸前,身前置一桌,桌上置花瓶、熏炉及书册。存铭文3则50字。

左侧:三大字乃修价二子为父余公有爵号生初拜撰镌石

中题刻:余公洞;余有爵造像顶部:洞主余子静;余有爵造像左侧:登□;余有爵造像右上:皇明天启辛酉

第4号天地君亲师石刻。摩崖方碑。碑高130、宽97、深5—30厘米。石刻左起竖刻3行,存21字:

明天启辛酉;天地君亲师神位;洞主余有爵拜撰镌石

余有爵石刻像是一处小型石刻造像遗存,始建于明代天启辛酉年(1621)。以线刻为主,主要题刻余有爵像和天地君亲师神位等。从造像内容分析,属于世俗造像,为余有爵等人居住生活遗迹,原址可能为余有爵隐居在此所形成。刻像在形象塑造上,塑造了余有爵读书等场景,刻画有力、表情生动、描绘细腻,对研究明代世俗造像有一定价值。

三、鱼王洞摩崖造像

鱼王洞摩崖造像于重庆奉节县夔门街道瞿塘峡社区瞿塘峡西口长江北岸崖壁上,地理坐标:东经:109°34'52.0" 、北纬:31°02'24.0",海拔高度为100米,目前造像已被淹没,此次调查资料来源于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存龛1个、碑刻1处。右为一造像龛,龛高1.13、宽0.86、深0.18米。龛顶呈人字形,从形制上看,为楣拱龛的后期变形。龛楣及龛左右赋有楹联,上联为“神赐无疆福”;下联为“天生有道财”;横批为“佑默叼金”。内置人像三尊。主像坐姿,高63.5厘米,为老者像;左右立二侍者,左像高36厘米,右像高35厘米。造像龛左为一祭祀碑,高80、宽55厘米,上书“何氏祖遗戏贝男女礼到吊和尚”。

四、结语

本次专项调查初步掌握了奉节县内摩崖石刻造像遗存文物本体信息,以及保护管理、文物本体病害情况。为进一步加强石窟寺的保护管理,针对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1.开展考古调查研究。采用多学科融合模式,全面客观地记录和认识石窟的基本信息,进一步挖掘其内涵价值,发挥文物在文明传承中的应有作用。

2.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石刻造像区存在局部风化破损、彩绘脱落、油烟污染等病害。建议进行详细勘察研究,编制保护方案加以实施,以有效阻止和减缓病害对造像的危害。

3.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对文物本体和依托的地质、环境等要素进行全息式留取,为下一步实施各项保护研究与展示利用等,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4. 制定近、中、长期保护规划。科学谋划、思路清晰、方向明確、措施到位,才能对石窟寺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保护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帆.玄中寺藏明清金铜佛教造像初步研究[D].山西大学,2021.

[2]冀瑞. 山西博物院馆藏明代金铜佛教造像初步研究[D]. 山西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刘原合(1995—),男,汉族,四川绵阳人。大学本科学历,奉节县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

猜你喜欢

石窟寺
石窟寺文化需要基于保护的“新开发”
为石窟寺保护利用注入科技力量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 “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
为石窟寺保护利用注入科技力量
巴中南龛李思弘重妆龛像及相关问题研究
中国早期石窟寺研究的几点思考
龟兹石窟寺院中的连通建筑
一种面向造像类文物的真三维模型精细重建方法
甘肃武威亥母洞石窟寺的几件西夏汉文文献考释
实景漫游在巩义《石窟寺虚拟现实项目》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