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
2022-05-30吴荣霞殷国明
吴荣霞 殷国明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建设逐渐成为了各行各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同时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监测手段是一种基础的环境管理手段,对环境信息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对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十分重要的,环境监测已成为当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新时期为了实现更好的环境监测效果,大数据信息技术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帮助提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能力,同时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的要求,因此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是必然的时代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内涵及重要性,描述了我国环境监测领域信息化发展现状,并发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且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和发展方法,旨在为相关项目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
一、 信息化建设概论
(一)信息化建设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会议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同时也是充满变革、科技创新的时代,社会快速的发展带来了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产物被广泛应用,这些科技产物为人类社会带来智能化舒适生活的同时,也预示着新一代信息浪潮的来临,同时标志着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信息化建设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以软件系统和软件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了高效、融合、协作共享、文化赋能等新特点,这些特点也正顺应了新时期对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质量所提出的更高更快,规模化、系统化、协作监测等要求,在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环境监测领域依靠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起监测管理的信息化,从而实现缓解行业压力,改进生产关系的重要发展目标。
(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行业管理方式的变革
随着行业要求的不断提升环境监测数据也在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数据信息提升了对数据管理的要求,实现网络化、数据化,以及信息的集中托管存储都是新时期对于环境监测领域的要求。要想实现监测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就要把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贯通到监测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当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传统的管理制度流程相互碰撞时必定会产生新的思路和新的火花,同时在深化行业信息技术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变化,这些变化都是促进行业管理方式变革的有效因素,例如当下对于自动化环境质量以及污染源监测分析技术的应用,已开始让相关部门考虑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所以在环境监测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一方面要把传统管理模式与新的信息化技术相互融合,另一方面要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梳理,重新划分岗位职责并优化管理和工作流程,在实地建设信息技术实验管理系统时,对于传统管理所存在的漏洞,以及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进行修改,所以对于环境监测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是促进行业管理方式的变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2.带来了传统工作方式的变革
首先由于环境监测工作的特殊性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记录,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应付如此精细繁多的内容,信息化建设首先可以带来无纸化办公的巨大优势,无纸化办公是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出现的结果之一,这样就有利于通过整体管理信息系统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处理工作中产生的报表数据、报告资料,通知文件、工作批复等,更有利于信息的存储及调取使用。其次全面搭建信息化系统更有利于优化岗位和工作流程,建立健全新的工作模式可以将繁琐的工作转换成更为高效的流程化工作模式,并以固定制度的形式加以约束,进一步强化传统工作的规范性,同时对于信息化工作模式的熟练操作技术也将极大提高岗位工作效率,规模化和流程化的工作模式才更加有利于应对不断增加的工作任务。
(三)环境监测中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1.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推动行业工作新模式
隨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环境监测与信息化建设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思维方式的转变,新思维带来了数据应用模式上的众多变革。例如云计算在信息化建设中被广泛使用,将类似于计算能力的这类隐形资源转化为高效的工作工具,将工作人员从传统监测过程中因人力物力带来的限制和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同时得益于互联技术的互通性,可以极大延伸信息的宽度和广度并进行更为细致和系统性的工作细分。环境监测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开始转变人们工作的视角,也打破了传统工作模式带来的局限,在信息化平台中传统的制约性监测工作要素以及科室的界限被淡化了,同时强化了流程和角色的概念,为环境监测带来了趋于“扁平化”的管理体系。
2.顺应时代需求,建设了全面的生态环境数据网络
随着时代的进步最新环境监测理论提出,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以及环境治理体系的建立需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而产生的大数据作为支撑,这也是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所提出的对于新时期环境监测的明确要求之一。当下对于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建设不仅顺应了时代的需求,背靠科技创新和技术的进步发展,同时也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对于整体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信息化的高度互联性能够使全国生态环境的监测数据在互联网上进行合作共享,同时形成了自动化智能化的生态环境网络数据系统,从而能够更加高效的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收集。
3.环境监测工作领域被提出了更高要求
生态环境是所有人生活的立身之本,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水质、空气质量、土壤环境以及地区动植物等都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资料,环境监测信息则能够最为直观的反映出当下的状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环境监测数据必须保证同时达到准确性、完整性和实效性的标准,在环境监测信息体系中,计算机可以直接生成所取得的数据信息提高监测效率,同时信息化系统使得流程工作更具有规范性,所以对于数据质量的控制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新时期下对于环境的监测数据也被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例如要能够确定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以及污染源排放现状,同时也要能够真切反映出当下环护工作的成效,环境监测中所传达出的数据不仅能够帮助政府进行决策,同时也要能够为上一级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此外,负责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监测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领域,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监测频率也会较高,从而产生大量繁杂的数据信息,所以就要求工作人员要适应新兴的信息化环境监测技术对所得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处理,从而全面促进信息大数据化与环境监测的融会贯通,同时由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得环境监测上下游成为了一个动态的整体,所以就要求上一级部门要公开下一级单位所取得的重点污染情况及生态环境现状研究数据,同时也可以把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资金分配计划与生态环境监测结果进行联动处理,这些环境监测工作内容的扩充和更新无一不是新时期下对于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所提出的更高诉求。
二、 目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系统建构不够完善,存在信息整合缺陷
对于环境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繁杂庞大的工程,同时也需要进行整合系统化操作,建设部门必须充分了解到各个工程实时的建设情况并进行整合才能实现较好的建设成果。但是目前多数环境监测机构建设项目较为单一,只单独负责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从而容易造成整个监测系统的数据缺乏系统整合从而阻碍实施处理,同时由于环境监测部门对于信息化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仍然需要通过实时监测数据交换来保证综合处理的实施,这样不仅会极大增加人力物力的付出,同时也会导致监测部门整体的信息化系统错乱,稳定系数较差,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信息系统建构不够完善,存在信息整合缺陷而导致的。
(二)各部门间信息传播不畅,缺乏有效合作
各环保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是进行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基础,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信息更新和整合的过程,由于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不同监测部门工作存在交叉,所以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才能更为流畅的处理工作对接问题,只有在这样良性合作的基础下才能建设出提升工作效率的信息化系统。但是目前监测站的设备多数是按照自身部门习惯需求进行设置,且时常处于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工作状态中,从而导致不同部门间的设备存在明显差异,若各部门始终坚持仅按照自身需求进行系统配置,那么就无法建立起有效的监测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从而导致环境监测质量下降的后果。
(三)信息化建设流程不畅,周期冗长
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许多程序、复杂点的建设过程以及较长的建设周期才能逐渐成型和投入使用。目前由于专业性及各方面的局限性,相关部门对于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多数委托给第三方招标公司进行整合处理,第三方单位通过社会招标投标的方式寻找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由于各方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沟通不到位问题,从而导致给信息化搭建带来极大不便。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由于会涉及到不同部门的利益分配以及资源分配,所以经常会导致一些难沟通难处理的问题出现,例如对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信息进行了错误传递导致建设进度延迟,或者由于意见不统一而导致的多次项目整改要求,这些由于信息化建设流程不畅而导致的问题,都会成为建设单位与环保部门达成统一建设意见的阻碍,从而无限期增长信息化建设周期,甚至造成无法预计到的恶劣影响。
(四)信息化系统使用经验不足,效率低下
在国际环境监测工作中常常采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作为主要的工具,所以在我国全面进行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时,也向国内引进了这一管理系统并作为主要的学习借鉴对象。但是由于前期使用经验的缺乏,导致国内在进行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时依然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并且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信息搭设的工作团队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缺乏深入认知,对已有使用经验的学习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实现因地制宜的知识融合,因此多数的监测实验室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依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充分的,因为缺乏科学且高效的利用,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人力成本的增加。除此之外,还存在因对地理信息系统使用不当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一系统目前在国内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中已经得到了大量使用,但是同样存在对其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对核心技术和内涵进行探讨,从而出现因为对信息化系统使用经验不足,缺乏深度探讨而最终导致效率低下的问题始终存在。
三、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研究
(一)科学布局,统筹规划
在对于环境监测进行信息化建设实施前,先要制定整体规划,前期的建设规划既要落脚于现有的业务需求,同时也要展望到未来的业务需求,既要考虑自身单位及各个部门的运行,也要兼顾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宏观局面中的整体要求,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所提出的建设需求。之所以要进行科学统筹的前期规划,一方面是监测部门要注重把自身部门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所积累出的实际业务需求作为信息化搭建的出發点,只有找准了出发点,才能搭建出与部门运行和发展最为契合的信息化系统,为未来的业务升级和空间扩展预留出余地;同时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套信息建设,整合监测数据,从而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二)提升建设实施流程的标准化要求
对于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建设不仅包含有对于监测数据的采集,同时也涵盖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布等众多环节。对比传统的监测模式,信息化建设所具备的标准化流程模式能够更加智能自动化的联通各个环节,从而缩短填报审核以及结果发布所花费的时间。拥有标准化的搭建流程,也更加有利于高效管理相关监测人员的检测过程和工作成果,通过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信息化系统,就可以同时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内容质量和数量进行控制,也更加有利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作业,从而有利于高效完成各项监测任务并取得优质的监测业务效果。
(三)加强相关部门的互通协作,提升工作效率
在传统的环境监测作业中,由于信息渠道的局限性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自上而下的决策型管理特点,多是呈现出各个监测站点独立作业各自负责的局面,所以在如今的信息化搭建中,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也就更加需要管理部门重视搭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以及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站点之间的沟通协作,加强相关部门的互通协作不仅可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高效进行,同时也有利于按照基层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工作方案,避免出现因忽略基层技术人员需求而引起冲突的问题。
(四)注重人才发展战略,培养优质信息化建设人才
立足当下,我国的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了全面实现国内的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必须培养出更对的专业知识型人才以及技术型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目前国内所应用的监测信息化技术迟早迎来升级换代,例如环境监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逐渐用仪器自动采样替代人工手动采样,仪器自动分析替代传统手工分析。在面对监测数据传输审核,监测仪器维护,以及比对设备此类更加专业化的工作内容时,都必须由拥有更高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人员来完成工作,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监测技术,同时也要具备信息化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因此在环境监测领域只有注重人才发展战略,培养出更多的优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人才,才能建立出更加完备的环境监测信息化体系。
四、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对于环境监测领域来说,借助于信息化的大数据技术不但能够使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能力高速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于分散数据信息的集中化管理,使环境监测平台向具有现代化风格的方向快速发展,实现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对环境治理以及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的建议与方法,希望可以为我国环境监测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美好明天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吴荣霞(1976-)本科,副高工,环境管理。 河北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中心。殷国明(1976-)本科,工程师,环境工程。保定市生态环境局满城区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