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几点思考

2022-05-30曾德贤瞿志威杨渐雨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研判意识形态新时代

曾德贤 瞿志威 杨渐雨

摘要: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形势复杂性、斗争尖锐性和建设长期性等挑战,必须始终紧绷意识形态这根“弦”,加以科学研判,这是高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环节。在对高校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研判的过程中,要注重从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实不实、社会不良思潮对高校的渗透影响深不深、教师队伍对壮大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强不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严不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针对性准不准等方面加以研判,进而从认清高校与意识形态的联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意识形态的建设规律、分清现象与本质等重要维度来把牢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

关键词:研判;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湖北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8ZD019)。

作者简介:曾德贤,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瞿志威,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渐雨,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9-0122-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地位和意义[1]。为此,要从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认清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对高校而言,是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形势复杂性、斗争尖锐性和建设长期性,始终紧绷意识形态这根“弦”,加以科学研判,是高校党委把牢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维度。

一、对高校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研判的目的

意识形态一词源自希腊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在普遍观念中,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方向,反之伴随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的变化,意识形态亦会促进或抑制经济与政治的发展,这体现出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识形态作为广义文化概念中的一部分,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文化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理论指导,其与资本主义产生的“泛娱乐”和“快餐”文化有着质的差距。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通常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和前提,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会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稳固党的领导,宣传党的主张。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高校处在国家政治安全的前沿,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我们的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立身之本与意识形态高度关联。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于教育价值指向的准确判断。“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2]是教育的基本问题,这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任何思想层面的问题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大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只有专业学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受到错误思潮的侵蚀影响,将会产生“南辕北辙”的后果,我们党和国家培养的人才就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绊脚石”。这充分说明,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质和培养质量,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进行研判。

二、对高校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研判的价值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170面对各种观念和思潮交汇碰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既决定高校当前的发展状态,也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一)科学研判意识形态,是高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对高校而言,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是单项治理,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覆盖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也覆盖了干部管理、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方面。意识形态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和“指路牌”,必须保障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地位不动摇,必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意识形态工作和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高校改革发展。

(二)科学研判意识形态,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年学生是高校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关注人群。三尺讲台虽小,但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从一个人的成长阶段来说,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的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凝聚的是广大师生的精神力量,巩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推动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就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领大学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生活中。高校党委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警惕,加强意识形态的研判,认清意识形态的形势,分析其对青年学生成长的影响。高校要科学利用大数据技术及网络普查功能,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变化情况,针对所调查的情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简单易懂、轻松有趣的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扭转学生群体对思政课或传统宣传方式的漠视心态,将高校变成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三)科学研判意识形态,是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环节

当前,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新常态,这势必有助于弥补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差距,有助于促进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对接,有助于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有助于高校成为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深化综合改革和创新驱动中去释放办学活力,推进大学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办学思路、学科专业设置、崗位聘任要求等事项可能发生较大的改变,或触及一些利益的调整和思想的波动。而在高校职工群体中存在某些人政治素养不过硬、政治立场不坚定、意识形态观与主流意识形态背离等情况,如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抓得不紧、不实,推进改革的力量就会衰弱,甚至会出现方向性偏差,再好的部署也无法落实,再美的愿景也不能实现。因此,推动高校改革发展,就要对其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研判。

三、对高校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研判的内涵

(一)研判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实不实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我们的路就走偏了。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4]。高校党委履行着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必须切实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校党委研判意识形态工作,一是研判高校是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真正把党委的核心作用发挥好;二是研判学校是否切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站穩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三是研判党委是否坚持以“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价值排序来推进党建工作;四是研判意识形态工作与业务工作是否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五是研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管理的力度大不大;六是研判学校党建工作是否具有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等。高校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团结教职工和青年学生,将党组织建立在教学队伍中、科研队伍中、学生团体中,让师生群体成为党的意识形态的根基沃土,为高校改革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思想支持[5]。

(二)研判社会不良思潮对高校的渗透影响深不深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日趋活跃的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高校与社会相互之间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当多元、多变和多样的社会思潮加快向高校传导,不可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师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境外一些敌对势力把我国走向世界和发展壮大视为威胁和挑战,一直企图颠覆我国政权,颠覆手段从冷战时期的“硬方法”转变为“软方法”,通过在我国培养“代理人”的模式,妄想以“颜色革命”的方式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在此过程中,其把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目标,以学生交换、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留学任教、捐资助学、社会考察、组织培训等为掩护,加紧对高校实行西化、分化和宗教渗透。青年学生熟悉的“大片”“芯片”和“薯片”,正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着某些西方不良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此,我们决不能漠然置之,要主动出击。一是创新宣传方式和宣传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引导学生自发成为社会主义的宣传者和践行者。二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防范能力,建立高校意识形态“防火墙”,建立社会不良思潮的“过滤网”。我们要研判思想理论、新闻舆论、文化艺术、社会舆情、网上舆情等反映出来的新问题,通过分析了解其现象,牢牢把握其在高校的走向,深化核心价值“第一引领”,抢占网上舆论“第一阵地”,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高校各级党组织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推进理论宣传教育大众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人心。

(三)研判教师队伍对壮大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强不强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和重要依靠力量。我们的教师,是学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和倡导者。作为带领学生成长的“排头雁”,教师如果深受西方意识形态及思潮影响,产生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带偏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生之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要确保学生在正确的意识形态环境中获得教育。一是研判教师的政治敏锐性高不高、鉴别力强不强。高校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需要学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而是全体师生都必须接受意识形态和政治建设培训,并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学习机制,让教师成为高校意识形态的第一道“防火墙”。二是研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够不够。话语体系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任何思想、价值和主张,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话语体系展现出来。如果话语体系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再先进的科学理论、再正确的理论主张,也会陷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6]。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对“00后”群体居多的高校学生已不太具有吸引力,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轻松、有趣、获取方便等因素是高校教师需要考虑的重点。三是对师生关心的学科、专业、收入、住房、医疗、社保、教育、就业、交通、环境等热点问题进行舆论研判和价值引导,真正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及时为师生解疑释惑,切实解决师生关心的问题,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研判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严不严

高校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阵地,是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的场所。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意识形态领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但却有着战场的残酷,里面充满了强烈对抗的战斗,我们如果不以最严格的战略研判和最细致的战术布置来应对,就很有可能输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研判我们的阵地管理严不严,就是看是否采取了一系列“划底线、亮红线”的行之有效措施。面对互联网已经成为宣传思想领域面临的“最大变量”,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加以研判与引导,把好方向,通过技术、制度和有效引导,抢占网上舆论“第一阵地”,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对于教师的任教资格管理,要以其对党和国家的拥护、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作为先决条件,违反此“红线”的应立即停止其教学资格,并对其进行后续的监察。对于课堂的管理,要根据“开课条件”“任课资格”“德育要求”和“教学评估”等要求,结合学生评教情况、教学信息员和督导制度等,不断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管理,以积极健康内容占领课堂主阵地。对于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和社团活动的管理,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对其提前进行意识形态审核,决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

(五)研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针对性准不准

只有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我们的工作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新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我们要研究其成长特点和心理需求,充分利用新媒体及互联网的优势,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加深学生群体对党和国家政策理念的理解和认同,研判高校是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办学治校和培育人才的全过程,是否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融入了教育教学各环节。针对境外学成归来的部分教师,我们要研判其价值取向和信仰追求,充分了解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狀况,对于有错误的价值取向和信仰追求的教师,要进行谈心谈话、加强思想交流,对于绝不悔改的教师,要给予相应的处罚,乃至清除出教师队伍。针对重要时期重要事件,要研判处置预案,做好事前、事中、事后保障,强化领导带班值班值守及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畅通信息报送渠道等。只有不断研判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才可能更好地做到工作的力度、效度和精准度的统一。

四、对高校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研判的原则

(一)对高校意识形态的研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66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脱离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研判,必将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背离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的本来面目。但在“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8]。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当前,高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研判意识形态最强大的思想武器,着力突出思想理论“第一建设”。将党的意识形态和基础理论融入学科建设当中,特别是一些人文科学,必须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清晰的政治站位。

(二)对高校意识形态的研判,必须把握意识形态的建设规律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和他们的关系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9]152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就说明了,在研判中,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放到时代发展的背景中去考量。从我国意识形态的成功建设的历程来看,其核心是要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形势下,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研创新立场,不断探索新的意识形态宣传方式方法,辅以改善教职工和学生的福利待遇等,才能在研判中力求面上把握大局、线上深挖问题、点上寻求突破,准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总体状况。

(三)对高校意识形态的研判,必须分清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总是相依相伴。现象总是层出不穷,变换多样,本质总是深隐其间。我们对现象的把握,来源于对本质的认识。本质认识越清晰,我们对意识形态的研判越接近真实与客观。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不断加大,敌对势力的渗透形式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隐蔽化,如何看穿渗透的现象与本质,就需要我们保持高度警惕,加强领导班子及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周期性地对全校师生进行相关案例科普,增强看穿现象、了解本质的能力。

作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重大工作,高校意识形态的科学研判,是高校有效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挑战、规避负面情况发生、应对危机事件出现、积极引导意识形态舆情形成、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的重要基础环节[10],为高校整体性工作提供了正确指向。不断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研判,为把牢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奠定了基础,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搭建了成功阶梯,有助于更好地引导教职工的价值取向和信仰追求,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石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J].求是,2015(24).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秦刚.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J].求是,2016(12).

[5]倪邦文.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遵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2).

[6]王晓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几个着力点[J].红旗文稿,2018(1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铁铮.高校意识形态研判工作的意义与强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8(10).

责任编辑:钟雪

猜你喜欢

研判意识形态新时代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基于CRF文本挖掘的事故研判分析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