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古诗词教学“语境对接”运用策略

2022-05-30刘慧鑫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通融田园诗古诗词

刘慧鑫

语境作为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中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多重功能。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需要运用科学系统的语境分析方法,有效对接学生的学习语境与古诗词语境,顺利达成对古诗词内涵文化的领悟。

一、以语境还原策略进行对接

所谓语境还原是指在古诗词阅读中由言语作品到语境生成的逆向转换过程,是学生在阅读中与古诗词语境进行对接的第一步。

1.还原作品的文化语境

古诗词作品必然要反映所对应时代的生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世俗等各个层面。尤其是世俗文化方面的原生态的样貌往往是触发作者进入创作的契机。但古诗词所反映的时间是长久的,其间的世俗文化也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进入古诗词后,就会形成所表达的事物是相同的,但文化语境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古诗词学习中出现一些不理解的习俗时,需要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去还原。如《孔雀东南飞》中出现的刘兰芝被遣回家后,提亲的人不仅多,而且还很有地位。这与学生平时接触的被休女子所遭受侮辱的形象很不一样。消除这样的差异感,需要进一步了解古代女子改嫁习俗的逐步演变情形。

有的古诗词中包含典故的词语,对于不怎么熟悉故事原型的学生来说,就成了一种隐性表达,给学生理解古诗词带来了困扰。此时,便捷的方法就是还原相关词语中包含的典故,以实现学生与古诗词语境的有效对接。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三国周郎赤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很明显就是用典,虽然在词里出现在上下阕中,整体上是由火烧赤壁这一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在运筹帷幄。还原了典故,学生就能顺势进入词的意境中。另外,古诗词中一些比较典型的意象也具有文化语境,如月亮、柳色、鸿雁、梅花等。虽然高中生在多年的古诗词学习中积累了一些文化意象,但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在不同作者的创作中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并非是孤立的、一成不变的。

2.还原作品的创作语境

高中生学习古诗词时,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是常识。从学生与古诗词语境对接的角度看,就是还原作品的创作语境。因为作者在创作时打上时代的印记,这是艺术创作的必然,只是这种印记在古诗词中呈现的方式或隐或现,不一而足。古诗词学习中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进入诗歌语境中。

在古诗词创作中,作者自身的经历更是直接影响作品感情抒发的关键因素,因而也是古诗词学习中需要重点了解的内容。毕竟诗人从开始创作到停止创作,不可能处在同一个静止状态的环境中,往往会遭受身世浮萍的境遇,也必然影响诗人的创作心境。以李清照为例,她在青年时期创作的词和南渡以后创作的词,无论是情感表达,还是意境创造都大相径庭。同样是写“愁”的句子,在前期作品《醉花阴》中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写的是重阳节思念丈夫的情之愁;在后期作品《声声慢》中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写的是国破家亡之际天涯沦落人的悲苦之愁。心境、意境都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明显体现出还原作品的创作语境,在帮助学生对接古诗词语境上的重要性。

二、以情感通融策略进行对接

所谓情感通融是指在语境还原中,学生由认知层面的了解,到情感层面的认同,再到精神层面的共鸣,进而使传统文化精华思想得以内化的过程。体现在古诗词学习上,就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直至产生共鸣的过程。

1.以原初感受作为情感通融的基础

所谓原初感受是指学生素读古诗词所获得的初步感受,这样的感受中包含学生学习某一古诗词的已有经验和理解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学情;其中既有适宜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起点,又体现了学生与作品情感通融的生长点。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读某一古诗词作品的原初感受,从中判断学生学习古诗词语境的起点与生长点,确保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学习。如学习《短歌行》,有的学生在第一段读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有的学生在第二段中读出求贤若渴的意味,有的學生在第三段中读出忧愁的感觉,有的学生在第四段中读出雄才大略的感慨。这些就是学生进一步融入作品语境的基础,而对各个部分的感知正是整体把握的生长点所在,找准从及时行乐到雄才大略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朗读吟诵中实现情感通融碰撞

诵读作为古诗词学习中的重要策略,是学生进入文本语境的首选。古诗词语言表达上的凝练、跳跃、简洁等特点,决定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感情,不可能以当下学生习惯的语言方式来呈现,如何实现二者的对接,诵读就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

在诵读过程中,语境的解释功能、生成功能等就能够帮助学生将隐含在诗句语言中的内容有效进行补充;这样,学生所诵读的虽然是古诗词具有跳跃感语句,但脑海里出现的是很完整且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达。这就是学生通过诵读中语言的潜在力量,所激发出来的情感与古诗词语境形成了碰撞的效果体现。如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诵读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就能从中感受到李白以奇特的梦境所形成的雄伟的意境,表达了深沉激烈的感慨,能够读出李白身上“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气干云,原本“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思想,被作者最后不卑不亢、潇洒出尘的气概冲得无影无踪。只有诵读,才能让古诗词所蕴含的诗人情感得以喷涌而出,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效果。

3.借学习经验达成情感通融的深化

高中学生已经学习的古诗词不在少数,在众多古诗词学习中,自然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在新的古诗词学习中,教师适时唤起学生相关经验,就能够让学生实现与体会过的古诗词感情的对接,进入深度学习之中。

如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教师只要提及这是一首田园诗,学生就能够迅速回忆学习过的田园诗,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孟浩然《过故人庄》,还有王维写的大量田园诗作;还能唤起学生在过去学习田园诗中所积累的经验,如田园诗的作者不同,但表达的主题多指向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反感功名利禄与官场,田园诗的语言清丽简洁,意境优美。而陶渊明则堪称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自然值得深入探究学习,这种学习可以采用比较的策略进行。在诗的主题上,与王维比较,王维常常陶醉在山水的闲适淡悦之中,做田园生活的欣赏者,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田园生活的参与者,品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在强调取舍中追求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在诗歌语言上,与范成大比较,范成大的田园诗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笔触细腻,语言富有生活气息,陶渊明做到了以家常话、眼前景来抒发真情实感,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风范。这样,借助学生已有的古诗词学习经验,通过比较,学生就能在新的古诗词学习中顺利完成相关语境对接,深化对古诗词感情的领悟。

总之,在高中古诗词学习中,教师需要发挥语境的多重功能,引导学生有效运用语境还原、情感通融等策略,将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力量,融入到自己的生命血液中,提升其精神境界和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通融田园诗古诗词
坚守与通融——《中国画学全史》传统史学研究法探微
踏青古诗词
“对截止日期更通融些”:教师们从上轮远程教学中学到了什么
田园诗
《中华通韵》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通融性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懂得通融 方得从容——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单片机技术应用教学启示
田园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