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惊现石民诗词手迹

2022-05-30于建华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手迹书局鲁迅

于建华

大概1980年7月,我从许昌军分区独立营二连调到漯河市武装部继续服兵役。因是在武装部总机班,工作量很小,时间很多,并且几乎没有早操和军事训练,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支配,这样的生活一直到1982年年底复员。这两年多时间,由于空闲时间很多,我便热衷看世界文学名著。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便是在这个期间看的。《苔丝》汉译本很多,以张谷若和孙法理的译本影响较大,我那时看的,好像是孙法理的译本。想到这本书,脑子里还有个翻译家的名字仍有印象,这个翻译家便是民国才子石民先生。

可惜民国时期这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英年早逝,以致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名著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石民先生1941年逝世,时年仅40岁,距今时间太长,连所译此书的版本也不得见了,所以石民先生的名声未享至今。

据悉,某藏友有幸,从一套早年拍得的、1932年南社盟主柳亚子编订的五卷本《曼殊全集》第一集中,翻出两页写在“石民书简”素笺上的自作诗词毛笔手迹。一页是一首七言绝句,一页是一阙词。两页上皆未署名钤印,余是据用笺“石民书简”和诗词的书法气息在民国,且诗词皆富浪漫情怀,是属于“言情”类的,大胆断为是石民先生的手迹。再有依据是,此套《曼殊全集》1927年至1932年从初版到第七版,皆由上海北新书局印行,而石民先生于1929年从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便至上海北新书局任编辑,直到1931年初与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吵架而失业,当时石民先生是否为苏曼殊的追捧者,亦未可知,反正这套《曼殊全集》编辑得很精彩,且是当时被鲁迅、郑振铎等文人推重的毛边本。诗页中七言诗第一句“月满中秋满江潮”之“潮”字韵,不知是否受了苏曼殊“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的影响。诗词手迹最后再说,下面先来叙叙石民先生的生平行迹。

石民先生生于1901年,卒于1941年,原名石光络,册名嵘,字影清(一作字阴清,号影清),湖南邵阳人。幼聪慧好学,及长,英俊倜傥,有才子之誉。1924年毕业于长沙岳麓中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受教于林语堂、陈西滢、徐志摩等名师。同学中有废名、梁遇春、胡风、冯至等名流。1928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次年赴上海,入北新书局任编辑。曾编辑《北新月刊》《青年界》等知名刊物。1930年前后,在海上文坛尤为活跃,诸多诗歌、翻译、散文发表在《北新》《语丝》《现代文学》等报刊上,与废名、梁遇春齐名,因废名主编有《骆驼草》周刊,故三位才子并称“骆驼草三子”,且与鲁迅、胡风交往甚密。1931年初石民与李小峰吵架失业后,愁苦了一阵子,幸亏石民“愁闷时也愁闷得痛快,如鱼得水,不会像走投无路的样子”(废名语)。失业的第二年石民与尹蕴纬在南京结婚,伉俪情深,也算是石民失业后的一个很大的慰藉。

关于石民与鲁迅的交往,从1928年至1936年鲁迅逝世,《鲁迅日记》中有关石民的记载达58次之多。鲁迅的许多著作,特别是翻译作品,都是通过石民约稿和编辑并在北新书局出版的。1930年11月,石民得了肺病,在短短的一个月内,鲁迅尝五次陪同石民去日本医生平井博士家里就诊,并为石民当翻译。1934年5月,石民病重筹钱,鲁迅慷慨借了250元银洋给他治病。后因版税纠纷,鲁迅与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吵翻,但鲁迅与石民仍保持着友谊。与胡风的交往,亦仅是文艺上的。1930年胡风从日本返沪时,尝住在石民家中。胡风在“左联”工作时,他们仍时常往来。

石民的妻子是比他小两岁的堂妹,妻子尹蕴纬的母亲石漱林早年在南昌创办正蒙女校,是石民的远房姑妈。蕴纬的二哥尹忠荣曾在台湾省任经济部部长,有“台湾经济之父”的称誉。石民离开北新书局后(据载是因为李小峰的妹妹与石民的同事赵景深结了婚,而石民身体又越来越不好,李老板重用了赵景深),在武汉大学学术权威、石民的连襟引荐下,石民到武汉大学任英国文学教授。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武大迁校四川乐山。由于长途跋涉,疲于奔命,石民病情加重,便告假回到陈家坊老家请中医郎中调治。但终因没有受到良好的治疗,于1941年(一作1942年初)便捐馆了。

石民先生虽然仅享世寿四十年,但却留下了各种著作近20部,单篇译作、散文百余篇,译作著名者有《曼侬》《巴黎之烦恼》《德伯家的苔丝》等。其中《巴黎之烦恼》是被翻译到中国的第一本波德莱尔散文诗;编著《诗选》《北新英语文法》等多种教材。石民逝世时,长女纯仪8岁,次女缦仪5岁,幼子石型3岁。蕴纬抚幼遗孤,备尝艰辛,还曾作诗悼念夫君。1949年8月蕴纬至台北,1964年随子女侨居美国。芝兰有根,醴泉有源。石民的两个女儿从台大毕业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皆获得硕士学位。儿子石型留学加拿大,又留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2年蕴纬在美国逝世,得享九十高寿。1996年石型回老家祭祖,凭吊父亲亡灵,并请人镌刻“诗人石民之墓”之碑。

虽然石民作的“洋派”学问,但尝编著《诗选》,且多与老派文人往来,自然旧学的功底还是沉厚的,有古诗词创作当属正常。此页古诗为七言绝句,无题。曰:

月满中秋江满潮,楚楼西望影迢迢。

汉宫未尽云翘梦,何事美人抚鬓条。

如果稍解一下诗意,便更确定作者是石民先生了。石民的家乡为湘楚之地。中秋之夜,思念家乡,故选择登上“楚楼西望”。宋人袁说友有《楚楼》绝句,石民诗似受影响,袁诗曰:

东江风月夜潮平,西望巫山白帝城。

上为山川增楚观,惜哉徒沸市廛声。

另一页的古词,作者用朱笔进行了标点,词曰:

说是他多情,犹似是无情样,欢尽梦魂难见,苦春宵惆怅。

明朝仍旧误佳期,恐相思潮荡,当日不曾愁恨,教人间天上。

这阙词共四十五个字,按作者的朱笔标点,是分上下阙的,上阙四行,前三行每行末字点的顿号,第四行末点的句号。下阙亦四行,标点如上。四十五个字词牌名著名的有《卜算子》《百尺楼》《空相忆》《楚天遥》等等,但石民词没有按上述词牌的格体为排列行字,而腔调和韵味是中国古词的风格,诗人只是为了展现出一种超然尘世的心境,有忧郁,有幻想。石民先生以洋派诗人驰名,是被归为“象征派诗人”著名者之列的,所以尽管写的是古词调,但行距字数上未守古法,显现出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诗词手迹书法,北碑法脉,揉以文人的书卷气。字型用笔上略有康南海的影子,但似乎更受庄蘊宽的影响,字的结体看似随意放浪,但又未失中国书法的传统笔法。字体向下方的左右拉得很长很开,猛然看上去有些夸张,但这天马行空般的结体,正是现代派诗人才情的显露。好在字未放至收不回的地步,所以亦可谓张弛有度者也!

“石民书简”为素笺,白宣纸粗线红框,左下角横排老宋体“石民书简”四个印刷体红字,古朴大方。这两页书笺,尽管几十年一直夹在书中,但历经至少八十年的光阴,纸张还是微微出现了霉黄之斑。但字迹清晰,墨香四溢,有清风拂面之感,让人心旷神怡。

天妒英才,可叹石民先生人世间仅待了四十年!人生由命,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儿矣!

今年是天才诗人石民先生诞辰120周年、逝世八十周年,石民先生这两页诗词手迹的“横空出世”,给余之极大的惊喜,也将会成为“石粉”们的研究对象。余怀着对诗人的崇拜心情撰成此文,以此作为对石民先生的追思缅怀!

2020年11月23日于空盦雨雪之窗

猜你喜欢

手迹书局鲁迅
名家手迹
王力手迹
郭老致徐孝穆函手迹
鲁迅,好可爱一爹
论陕西官书局的创立
鲁迅《自嘲》句
陈半丁自述(手迹)
科层制与关系网: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发行管理制度述论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论晚清官书局文献史料价值及其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