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片刻”见“天堂”,动静表达显匠心
2022-05-30高斐
高斐
【教学目标】
1. 抓住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片刻”情景,在不同的景物描写中初步体会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特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体会语言文字运用中感悟“天堂”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片刻”学习
1. 出示词语,指名认读,注意每组词语的特点。
榕树 茂盛 缝隙 颤动 树梢 不可计数
照耀 寂静 热闹 鸟声 鸟影 应接不暇
片刻“鸟的天堂”
2. 圈出前两组词语中的关键字(预设:树、鸟),并围绕关键字说说课文描写的主要内容,想想前两组词与第三组词语之间的关系。
3. 说说“片刻”的意思。师:对于“鸟的天堂”这么美好的地方,为什么作者两次去看都是在“片刻”之间呢?又是怎样在“片刻”之间表达出同一地点的不同景物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的词串教学,以简驾繁,将课文中的词语归为两类:一类写榕树的茂盛,另一类写鸟儿的欢乐自由,赋予了词语学习新韵味。这两组词正好对应文中两个停留“片刻”的所观、所感,圈出关键字“树”“鸟”,让学生从看似无序的信息中很快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另外,让三组词语建立关联,提出指向课文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的问题,层层相扣,激发探究欲望。
二、围绕“片刻”,学习第一次看到“鸟的天堂”
1. 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找出“片刻”所在的句子,看看句子前后所写的内容。(预设:船靠近大榕树看到的景色;船泊在树下的所见所闻)
2. 师:在这个“片刻”里,你认为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预设:知道这株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3.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榕树(“鸟的天堂”)的呢?画出相关词语、句子,批注自己的理解,再交流、讨论。
预设一:
(1)出示句子,读一读。“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2)引导学生用批注体会这棵榕树的大。(预设:让河面变窄,独木成林)
(3)討论作者的写法(推敲“卧”的用法)。由远到近,从外围看,好像用镜头在缓缓地扫过一遍,客观介绍看到的大榕树姿态。
预设二:
(1)出示句子。“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2)引导学生用批注体会大榕树叶子的无限生机和美丽。
(3)讨论作者的写法(推敲“堆”的用法)。静态描写,把镜头聚焦在叶子上,像拍慢镜头,让人看清楚叶与叶之间严密性,看到绿叶带来的生命感,似乎有静中含动的意味。
(4)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大榕树静态美中体现的生机与活力。
4. 师生小结第一个“片刻”采用的描写方法。师:“我”是怎样看清楚这棵大榕树的?(预设:用“先……再……最后……”进行表述)“我”关注的大榕树的景色有什么特点?(预设:静态描写,静中含动)作者说这是个“片刻”发生的事,但我们读起来为什么没有“片刻”的感觉?(预设:作者的静态描写像慢镜头,形成了内视形象,很细致也很吸引人,自然拖慢了文字的节奏感)
设计意图:第一个“片刻”停留,学习文章的第5~9自然段,抓住描写大榕树的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以静态描写为主的表达方法,并通过朗读感受静态描写的特点与效果。让学生在静读默思中做批注,感受榕树茂盛的生命力,按“从远到近”的顺序理清写榕树的相关段落,这是一个感知、吸收文本语言的过程。
三、围绕“片刻”,学习第二次看到“鸟的天堂”
1. 师:默读课文第11~13自然段内容,注意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的“片刻”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画出有关的词句,运用体会第一次“片刻”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预设一:你听出了怎样的鸟叫?
(1)“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是母亲呼唤孩子们起来看新的日出多么美好。
(2)“到处都是鸟声”——是鸟儿像学生一样在勤奋地晨读。
(3)“画眉鸟兴奋地叫着”——那是鸟群中最著名的歌唱家在表演。
(4)“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汇成了一首美妙动听的晨曲。
预设二:你看出了怎样的飞影?
(1)“第一只鸟”——飞上树顶,对着太阳梳妆打扮。
(2)“第二只”“第三只”——飞上枝头,互相扑翅膀、亲昵。
(3)“成群的鸟儿”——在枝间做游戏,多么快乐,多么无忧无虑。
预设三:从鸟儿的叫声与飞影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1)从作者描写的鸟的叫声中,你好像——
(2)从作者描写的鸟的飞影中,你好像——
(3)如果从生活的角度,可以怎么看“鸟儿的种种表现”?(预设:那是鸟的天堂)
2. 小结:第二个“片刻”采用的描写方法。
师:“叫声”和“飞影”侧重写的是什么?(预设:大榕树上鸟儿的动态)从这“片刻”所感知的鸟儿的叫声飞影里,你感受到鸟儿在此的生活是怎样的?比一比,谁能读出这种真切的感受来。作者表达时是怎样把“片刻”拉长的?(预设:作者在写鸟的叫声、飞影时,看上去鸟的叫声、飞影都是快节奏的行为,但每一种动态描写都能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耳朵想多听一会儿,眼睛想多看一会儿,这种时间上的延伸感就可以把“片刻”拉长)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运用“第一个片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关注“鸟声、鸟影”,结合生活场景,发挥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充分感受鸟儿在大榕树上无拘无束生活的画面,并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这种一咏三叹之感。有了这一层次的阅读体验后,再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动态描写中形成的美感延伸,就容易多了。
四、探究写法与迁移运用
1. 师:作者用两个“片刻”描写“鸟的天堂”时,为什么采用不一样的方法?
(1)思考。师:能不能用动态描写大榕树,用静态描写鸟的叫声与飞影?(预设:第一个“片刻”中的大榕树是鸟儿已经安静休息的场所,如果采用动态描写,哪怕是来阵风把树叶吹得发出哗哗的响声,势必会惊扰了鸟的休息,那种天堂般的宁静就会出现杂音。同样,第二个“片刻”中写鸟儿的叫声与飞影,如果采用静态描写的话,就好比是无声的电影一样,就无法看出其有声有色的韵味来)
(2)师生合作探究两个“片刻”描写中的表达秘妙。从整体的表达方法上看。第一个“片刻”写傍晚鸟儿已经栖息在大榕树上的情形,那么多鸟儿没有发出半点声响,让人误以为树上没有鸟儿,这说明此时此刻的大榕树是多么安静。作者选择以静写静进行表达,实在是一种顺其自然的选择,具有高度的适切性,使鳥儿在林间休息时有一种置身天堂的美好感觉——谁都不来打扰。第二个“片刻”写早晨鸟儿醒来在林中活动嬉闹的情形,无数的鸟儿都动起来,自然是无法再有片刻的安静了。作者选择以动态描写来表达鸟儿的活动,既是顺其自然的需要,又与第一个“片刻”形成对比,使行文在表达上有变化起伏感。从局部的表达方法上看。第一个“片刻”的静态描写中也出现了含有动态表达的意味,而第二个“片刻”的动态描写,在细处先采用广角镜头写群鸟,再采用特写镜头写“一只画眉”。这样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写出“鸟的天堂”的与众不同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设计意图:虽然这一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但体会并不是给课文中的语段贴上标签,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课文在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上的内在要求,进而初步懂得为什么不同的景物要用不同的描写方法,为后续迁移运用做准备。
2. 练习写“片刻”。师:课文中写傍晚去“鸟的天堂”没有见到一只鸟,可能是去得太晚了。实际上,在“鸟的天堂”夕照中看鸟儿归巢也是非常迷人的景观(课件出示短视频),请展开想象按照由动到静的顺序写一写。
(1)分组交流所写的“片刻”练笔。
(2)欣赏练笔中的优秀作品。
设计意图:学习精准的知识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后,再依托文本的语境写一写鸟儿归巢的热闹景观,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领悟语言表达的规律,这其实就是吸收、内化的过程,能发掘出文本中独有的语言训练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