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天文社团主要成员间的关系

2022-05-30白入林杨小明

炎黄地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观象台天文学青松

白入林 杨小明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天文历法,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要通过颁布新的历法来宣布正统地位,且都设有观测记录“天象”的官员,因此天文现象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元朝时,忽必烈颁布禁止民众学习天文的法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天文观测事业由皇家垄断。20世纪初期,封建帝制覆灭,高鲁、余青松、陈遵妫等学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天文学会,挑起了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大梁。现主要对中央观象台、中国天文学会、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山大学天文台四个天文社团的成员构成及主要成员的学术活动进行论述,探讨社团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发展初期的概况。

重要成员概述

高鲁,福建长乐人,是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1905年毕业于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后被清政府选派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习工科。在求学期间,他热爱天文学,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作了系统的研究,首次编制了以立春为岁首的《长春历书》,在国内传播天文气象知识。1909年,高鲁加入同盟会,参与机要工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政府秘书,并担任中央观象台首任台长。1922年,高鲁发起并筹备中国天文学会,担任首任会长,天文学会建立前,高鲁亲自登山勘察,主持紫金山天文台的筹建工作。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蔡元培任院长,高鲁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首任所长,同年,高鲁还被任命为中国驻法公使。随后,高鲁推举时任厦门大学天文系主任的余青松教授为第二任所长,余青松完成了在国内筹建紫金山天文台的最终使命。高鲁为推动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发展东奔西走,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是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奠基人。

余青松,福建厦门人,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同年赴美留学。其曾先后获里海大学土木建筑学学位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1926年,余青松创立的一种恒星光谱分类法被国际天文学会正式命名为“余青松法”。1927年余青松回国,受邀筹建厦门大学天文系以及厦门大学天文台。1929年,余青松正式接替高鲁出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设计并建立紫金山天文台,其间,余青松多次克服改址、经费不足等困难。紫金山天文台被称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其不仅达到了天文观测的硬件要求,在外观方面也是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余青松曾经就读过的土木工程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余青松率领紫金山天文台全体员工携仪器离开南京,经湖南、广西撤至昆明,此举使得大量天文仪器及天文观测研究成果得以保存。1938年,余青松在经费紧张的条件下,在昆明东郊建立凤凰山天文台。余青松一生主持创建了大学的天文学专业以及当时东亚地区第一流水平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云南省昆明凤凰山天文台,他是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第一位中国籍会员,为我国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张钰哲,190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1923年赴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同年转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系,1925年转学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系。1928年11月22日,张钰哲在叶凯士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国际编号为1125的小行星,他把这颗小行星定名为“中华”(China),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发现小行星。1929年秋,张钰哲回国,受聘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30年7月,中国天文学会的《宇宙》创刊,张钰哲任主编并写发刊词。1933年,张钰哲的第一本科普作品《地球之天体观》在南京出版。1934年,张钰哲任天文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6月,其第一部天文学文集

《天文学论丛》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外,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也在这一年成立,张钰哲任委员。1941年,张钰哲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長,并于甘肃临洮完成了中国境内第一次日全食科学观测。1943年—1946年和1949年—1985年,张钰哲担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张钰哲在天文学方面所做的工作促进了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陈遵妫,字志元,1901年出生于福建福州。1921年通过预科学习,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系。1926年3月,陈遵妫毕业回国,担任中央观象台的技术员,负责编纂历书,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天文学会。此后,陈遵妫参与了紫金山天文台的筹建工作,包括紫金山地形勘测和选址工作,天文台成立后,陈遵妫负责变星仪室的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天文研究所迁至昆明,陈遵妫还参与了凤凰山天文台的筹建。1946年1月,陈遵妫担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代理所长,负责返回南京的相关事宜。陈遵妫先后担任过中国天文学会总秘书长、评议员、理事等职务;1939年到1949年,其一直担任中国天文学会期刊《宇宙》的总编辑。陈遵妫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奠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陈展云,1921年考入中央观象台,在观象台古代天文仪器对外开放参观展出中任浑仪的解说员,后坚持半工半读,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预科。1922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天文学会,1924年与蒋丙然等人一起接管青岛观象台,并开展相关天文工作。1927年转入南京,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间,陈展云参与了紫金山天文台的选址、筑路、建台及天文仪器的运输等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中央天文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内迁昆明,陈展云于1938年报道后,参与了凤凰山天文台的筹建工作。陈展云历任天文研究所所务记录员,兼办后勤工作和对外交涉事务,从不计较工种。他出生贫寒,一生兢兢业业地从事天文事业,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戴文赛,1911年12月19日生于福建龙溪。1932年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数理系,因家境贫寒,曾在大学图书馆当职员,半工半读,毕业后留校当助教。1937年,戴文赛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天文系,师从爱丁顿教授,同年获得天文学奖学金。其博士论文题目是《特殊恒星光谱的光度分析研究》,属于开创性工作。1940年,戴文赛获得博士学位,为了中国天文学事业的发展,他谢绝了导师欲将其留在剑桥大学工作的好意。1941年,戴文赛回国后历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并担任燕京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天文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戴文赛先生是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开拓者。

张云,1913年就读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去菲律宾担任怡朗华侨商业学校校长,1919年回国后在广东省立女子学校任教。192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法国,先后获得中法大学理科硕士学位和里昂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1927年张云学成归国后在中山大学任教。在张云的不懈努力下,中山大学天文台于1929年6月25日正式竣工。中山大学是中国高校中首个创建天文台的高等学府。张云在中山大学开展天文学研究及教学,为我国高校的天文学教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重要成员履历对比

通过民国时期各天文社团重要成员的履历对比可以发现:首先,从教育背景来看,这几位重要成员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都曾在国外高校学习天文学,这一特点有利于我国了解外国天文学的发展状况,也为民国时期的天文学教育和研究带来了新思想和新经验,同时还能促进国内天文社团及相关高校与外国高校相互交流。这几位天文学家都对天文有极大的兴趣,之所以出国学习天文学,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高校还没有设立天文学专业。在民国之前的封建王朝中,普通百姓没有学习天文历法的权利,封建帝制推翻后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并推广新式教育,但天文学作为当时的冷门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处于较薄弱的状态。从几位重要成员的就读专业来看,即使部分成员没有学习过天文学,但绝大多数都有攻读理工科的背景,数理知識的积累为他们从事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从几位重要成员在各个天文社团的任职情况来看,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天文社团任职,甚至是同时担任两个职位,可见当时天文学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其原因与上一点相同。但这种情况也使社团的负责人对各个社团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各个天文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上表可以看出,高鲁、余青松、张钰哲都曾长期担任不同天文社团的领导人职务,其中高鲁曾担任中国天文学会会长约十年,担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约一年;余青松担任中国天文学会会长、副会长约六年,担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约十二年;张钰哲曾担任中国天文学会会长、副会长约五年,担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约六年。这说明社团发展较为稳定,重大人事变动幅度较小,有利于社团内部各项活动的开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天文社团的合作,但也容易造成指导思想和社团体制较为僵化的不良状况,难以在社团体制以及社团管理上有所创新,不利于新鲜血液的注入。总之,民国时期天文学发展十分缓慢和艰辛,这批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观测、天文学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奠基人。

重要成员关系初探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代表封建势力的清王朝被推翻,曾经被皇权贵族所垄断的天文历法也逐渐走下“神坛”,被更多天文爱好者所熟识,但由于当时国内现代天文学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难以向众多天文爱好者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所以很多天文爱好者都远赴国外学习天文,他们学成归来,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奠基人。但众多归国的天文学家散落在全国各地,难以形成体系,需要一定条件才能汇聚在一起,这就不得不提及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重要奠基人——高鲁。

高鲁出生于福建长乐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去世后得到族叔高梦旦和高凤岐资助,高鲁叔父高梦旦热衷于改良历法,曾创立《十三月新历法》。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高鲁将天文的种子深埋于心中。后来高鲁被保送到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学习期间读到法国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的著作,对天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后,高鲁在法国游历期间又偶遇弗拉马利翁本人,并在其影响下成为一名真正的天文爱好者,将自己所掌握的数理知识都应用到了天文研究中。

作为一名深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爱国人士,高鲁曾加入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中华民国建立后,还担任了临时政府秘书兼内务部疆理司司长。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接管清政府的钦天监,钦天监改名为中央观象台,高鲁被任命为台长,就此,高鲁正式投身到现代天文事业的建设当中。高鲁的天文学知识和天文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其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为其主持紫金山天文台的筹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推进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并唤起政府对天文学的重视,1922年10月30日,中国天文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观象台举行,高鲁邀请马叙伦、蔡元培、陈嘉庚等著名科学家和社会人士到现场庆祝来扩大新建的中国天文学会的影响力,并以此来招纳天文方面的人才。在中国天文学会创立之前,高鲁就先以未成立的中国天文学会的名义创办并出版发行《观象从报》,通过向期刊投稿的方式来找寻国内的天文人才,以便共同建设中国的现代天文事业。

在我国天文事业建设初期,高鲁是广纳贤才的“伯乐”,除了“打广告”,还依靠多年积累的人脉,通过偶然或必然的会面等方式来发现天文方面的“千里马”,如陈遵妫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求学回国探亲时,随父亲拜见了时任中央观象台台长的高鲁,这次拜见使陈遵妫获得了在中央观象台见习的机会,并对天文产生了浓厚兴趣。陈遵妫与高鲁不仅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更是长辈和亲友的关系。

高均也曾与陈展云等人一起接管青岛观象台,并任天文磁力科科长,在天文领域异常出色。1928年,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的高鲁亲赴上海,邀请从青岛观象台辞职的高均任天文研究所的研究员,后高鲁出任驻法公使,高均任代理所长,两人亦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余青松在留学期间已是国际天文学界著名的天文学家,而高鲁当时担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筹备建立紫金山天文台已久,但却接到驻任法国公使的任命,幸而高鲁对余青松在天文方面的成就早有耳闻,便向院里举荐了余青松。余青松到任后不辱使命,建成了紫金山天文台,高鲁与余青松是典型的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亦是同事关系。

陈展云曾参与过接管青岛观象台的工作,但迫于生计,随后辞去青岛观象台的工作,到南京投奔时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秘书的高鲁,被任命为科员。所以高鲁与陈展云之间是救人于水火的朋友关系,亦是同事关系。

从高鲁的角度看,他与提及的几位天文学家之间不仅限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还有长辈、亲友的关系。

高鲁是我国天文事业的奠基人,事业创办初期必然要担任伯乐的角色,随着他找到的千里马越来越多,伯乐也会逐渐转变为新的千里马的角色,为现代天文事业的发展寻觅更多的千里马,如此下去,天文事业的队伍越来越大,机构越来越成熟,教育也发展得越来越完善。当然,除了高鲁这一条典型的线以外必然有更多与天文相关的人才和机构,在默默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清末民初,中国闭锁的大门被打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开始与世界接轨,我国接受过系统天文学教育的学者不多,很多人都对天文学感兴趣,但对真正的天文知识却知之甚少,甚至对世界的认识还停留在“天圆地方”的层面,我国的天文学事业还处于萌芽阶段。这时,一群留学归来的有志之士建立了中国天文学会,并以此为据点,创办刊物,担负起了天文技術发展、与世界交流、完善学科建设、为群众科普的重担。

从高鲁牵头成立中国天文学会开始,通过办报刊等方式将各地的天文爱好者汇聚在一起,他们形成的较为专业的天文团体,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部分人才支撑。

中央观象台、中国天文学会、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成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重复,尤其是领导班子,如高鲁曾担任中央观象台台长、中国天文学会会长、天文研究所所长,可以说,三个天文社团是同一群人在运行。虽然天文机构和天文学会的发展历程甚为艰辛,但确实为我国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发行刊物、成立学会组织和建造现代化天文台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近代天文学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陈志辉.民国时期中国天文学会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3]吴美霞.中国天文学会简述[J].中国科技史料,1989(03):66-79.

[4]赵文君.陈遵妫的天文科普工作[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5]张钰哲先生年表[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2002(Z1):63-66.

[6]陈江涛.高鲁、余青松:缘定紫金山[J].中国档案,2016(02):80-81.

[7]陈遵妫.中国近代天文事业创始人——高鲁[J].中国科技史料,1983(03):66-70.

[8]陈展云.凤凰山天文台沿革[J].云南天文台台刊,1979(02):54-65.

[9]周宁.国立中央研究院概况(1928-1948年)[J].民国档案,1990(04):55-69+12.

[10]王南.高鲁早期天文科普活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11]张志明.紫金山天文台的创建者余青松[J].南京史志,1995(Z1):55-58.

[12]李元.张钰哲——天文科普的引路人——纪念张钰哲诞生100周年[J].天文爱好者,2002(06):13.

[13]李维宝.灵台忆旧是小灵——纪念陈展云先生[J].天文研究与技术,1997(03):40-42.

[14]张钰哲.回忆昔日昆明凤凰山天文台的往事[J].云南天文台台刊,1979(02):51-52.

[15]高三沪.中国天文学会的创始人——高鲁[J].学会,1985(04):41-42.

[16]钱建明.抗战时期迁都重庆之中央研究院[J].民国档案,1998(02):3-8.

[17]孙宅巍.中央研究院的来龙去脉[J].民国档案,1997(01):119-126.

【作者简介】白入林(1986—),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与社会;杨小明(196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科技史、纺织科技史等。

猜你喜欢

观象台天文学青松
Experimental Study on Grinding Force of Electrostatic Coated Grinding Wheel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丰收歌
圣斗士与古代天文学
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发展历程
蒋丙然与青岛观象台中国现代科学精神的复兴
林青松
张作霖遭遇“阴阳历书”
青岛观象台的历史沿革与贡献研究(1898—1949年)
现代天文学之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