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朱子家训》
2022-05-30朱新民
朱新民
朱熹被尊称为朱子,又称紫阳先生、朱文公。字元晦、仲晦,祖籍南宋徽州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出生于福建路南剑州尤溪县(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的。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桐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绍兴五年(1135),朱熹五岁时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绍兴十三年(1143),朱熹的父亲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陽楼。绍兴十七年(1147),朱熹十八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皇帝讲学。朱熹孝敬母亲远近闻名。相传朱熹的母亲喜欢吃朱熹亲手做的汤饼。朱熹每次出门远行游学,都要亲手制作大量的汤饼贡奉母亲,漫漫长日,以慰老母思儿之情。乡人被他的孝心所感动,相互效仿,以饼奉母,教化子孙,乡人遂称此饼为“朱子孝母饼”。孝母饼原为武夷的民间汤饼,是文人墨客节日、聚会、品茗时的一道点心。汤饼后因朱子制饼孝母之举于民间流传至今。孝母饼制作考究,采用武夷山当地所产的莲子、板栗、凤梨、草莓、绿豆、芋茸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当年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诗。朱熹的这首诗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被称为不朽之作,几百年来到处被传诵。几百年来,半亩方塘成为文人墨客、莘莘学子们寻找朱子文化底蕴,追慕先贤的神圣之地。朱熹于南宋绍二年(1191)四月从漳州离任后就直接到建阳县城,暂住童游桥头,在考亭买旧房,修建新房。次年新屋落成,即定居考亭。与此同时,在新居大门外,凿建半亩方塘,并在其上建“天光之影亭”。据嘉靖《建阳县志》载:天光之影亭(含半亩方塘)在考亭之西,文公故居门外。绍熙三年壬子,朱文公所构。星移斗转,时异境迁。考亭的半亩方塘与天光之影亭,历经修葺与重修。这首原立于考亭的《观书有感》碑刻诗含义空灵蕴藉,众口传诵,雅俗共赏,成为人们努力学习、探索真理的动力。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读书感受。
朱熹的《朱子家训》原载《紫阳朱氏家谱》。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拯救国家,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力求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朱子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朱熹的《朱子家训》篇幅不长,全文如下: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的《朱子家训》全文三百余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朱熹著作众多,《朱子家训》是他关于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全篇精炼地涵盖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流传较广,影响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