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组织问题,点燃学习热情
2022-05-30董成
董成
[摘 要] 问题是课堂的核心,合理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要设置具有思考性的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 问题设置;学习热情;思维活力
课堂教学需要在师生互动中有效生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堂的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调动学习热情是教学目标达成的条件之一. 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问题设置,有效而充满思考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反之则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倦怠课堂. 问题设置的不恰当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导致教师只能自问自答,课堂难以激起思维的火花[1]. 问题是激发思维的动力,精心设置的问题应该既具有深度和思考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笔者在课堂教学问题设置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本文将从如何有效设置问题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
案例分析
课堂的问题设置不是表面师生的浅层互动,否则就是看似熱闹,实则却没有思维的交流,变成了师生之间在完成的一个规定动作,达不到真正激发思维的效果. 有效的问题设置需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激发思维的活力.
案例1 矩形(第一课时)
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之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问答如下:
师:同学们,矩形具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吗?
生:具备.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矩形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矩形作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除了具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具有矩形的独特性质,你知道还有哪些性质吗?
(学生准备翻书查找,教师提醒制止. )
师:同学们不要急着翻书,自己去发现一下.
生:矩形有四个角并且都是90°.
师: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理由是什么?
(学生一边讲理由,教师一边板书矩形的性质. )
师:(教师继续追问)你觉得矩形还有其他性质吗?
(学生一时有点懵了.)
师:那我们把矩形的对角线连接一下,看看它们有没有什么联系?
(学生惊喜地发现,好像是相等的.)
师:很好,确实是相等的,那么怎么证明呢?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性质2,学生讨论证明,接着教师书写证明过程. )
评析:从表面上看,教师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矩形的性质,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学生是小心翼翼的“迁就”着教师,因为学生的思维被教师严格地束缚在条条框框里,事实上只是按照教师的指示在行动,没有进行真正的思考,偶尔遇到“意外”,又被教师强行地进行了掩盖. 因此表面上看似热闹的课堂局面,实则却内在空虚,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呢?我们仔细分析这个片段的问题设置,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第一,问题封闭缺乏思考性,很多问题学生不需要进行思考,只要简单的回答“是”或者“否”就可以蒙混过关,如“矩形具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吗?”这样的问题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回答空间,也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导致缺少思维含量. 第二,有些问题本身已经表明了问题的答案,因此虽然看似具有思维含量,但实则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如“矩形还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呢?”“把矩形的对角线连接起来,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问题的设置已经把学生的思考范围限定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学生作为思考主体的地位在事实上没有被尊重,也就难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我们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造思考的空间,实现思维的突破.
改进设计: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之后,设置了如下问题:
问题1:请你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问题2:平行四边形具有相邻的角互补的特性,但是两个邻角不一定相等,若两个邻角满足互补的条件,请问平行四边形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并试着在纸上画一画.
问题3: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其特殊在于矩形的角的特性,那么这一点会不会使矩形有一些其他的特点呢?
问题4:矩形的角具有特殊性,那么矩形的边有没有什么特点呢?
问题5:研究了矩形的角和边,那么研究矩形的对角线,你有什么发现呢?
问题6:你是怎么发现矩形对角线的特点的呢?
设计说明 1.首先从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的角度去研究矩形的角的特殊性,渗透数学类比的思想,使学生能够联系矩形的定义学习新知.
2. 问题6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了解由数学猜想到验证的过程,渗透数学科学的严谨精神,并领会数学由推理到发现结论,进而演绎推理证明结论的过程.
3. 本设计将矩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依次从角、边到对角线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矩形的性质. 通过问题的设置层层抽丝剥茧,使结论的形成水到渠成,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呈现,使学生体会到结论生成的过程.
案例2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课堂上进行了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基础练习之后,教师又呈现了例3.
例3:如下图所示,已知在Rt△ACB中,∠C=90°,∠A=30°,DE∥AB,AD=1,求EB的长度.
接着,教师直接给出解题方法,添加了辅助线,作DF与BC平行,师生一起解答了本题,教师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作BC的平行线DF呢?
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开始自己思考,有的在纸上画图,讨论了几分钟似乎没有什么结果.
师:没关系,我们再想一想,大家讨论一会儿.
学生继续讨论,快要下课了,也没有什么结果,教师没有办法,只能直接公布了答案. 首先已知条件较为分散,我们要添加一个条件将这些松散的条件结合在一起. 第二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通过构造平行四边形将条件聚合在直角三角形中[2].
评析:平行四边形具有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因此通过构造平行四边形可以得到以上性质,这体现了对于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利用,所以本题有利于提升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时间,但是学生却没有研究出结果,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回顾这个问题,为什么作BC的平行线DF?这样的问题看似指向于结论的形成,但是实际上问题过于空泛,缺少明确的指向和目标,学生难以有思考的思路,因此学生会觉得找不到突破口,无从下手,以至于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结果.
改进设计:
师:刚才解答的关键是作辅助线DF与BC平行,那么老师是怎样想到这一点呢?同学们来思考一下下面的问题:
(1)本题要求EB的长,就需要用到已知条件AD的长度,但是现在两条线段相距很远,同时已知∠C=90°,∠A=30°,可以联想到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是否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
(2)我们刚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能不能利用平行四边形将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和平行线结合起来.
(3)联系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一说构造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好处呢?
设计说明 本设计将作辅助线的原因进行了有目的的提示,从求解条件与已知条件的联系,到新旧知识的联想,给予了学生明确的提示,使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但是并未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使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和动力,具备了学习的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又要满足学生思考的空间,两者兼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后记
问题设置是贯穿课堂始终,推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对于问题设置进行精心的研究,细致地分析,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否恰当合理,是否给予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只有真正指向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思维需要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沉浸其中并有所收获[3].
总之,教师的问题设置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还课堂于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成就感,点燃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俞晓陆. 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的高效渗透[J]. 数学教学通讯,2019(32):54-55.
[2]叶立军. 教师备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化解策略[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3(01):29-32.
[3]姚强. 数学实验,贵在切时切需——一则“数学实验”设计案例的实践感悟[J].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7(Z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