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
2022-05-30王滢桦
摘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共同富裕蕴涵着深刻的主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逻辑。共同富裕以生产力发展为物质基础,以人民需求为主体性导向,以促进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导向,以辩证法为主要方法,这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共同富裕;主体论;价值论;方法论
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我国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开启了共同富裕发展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共同富裕涵蕴着深刻的哲学逻辑,其主要包含:第一,就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性要求而言,主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第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而言,主要以促进人民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导向;第三,就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而言,主要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主要方式。
一、主体论: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共同富裕,以人民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为指引,为实现共同富裕确立了主体性导向。人的主体性需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需求;二是政治需求;三是精神文化需求。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向度上,人民发展的经济需求主要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没有供社会分配的充足的社会劳动产品,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充分吸收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以发展生产力为手段,以人民经济发展需求为指向,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科技水平,为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经济制度以及分配制度以人民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需要为导向,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础。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也有了新的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共同富裕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民发展需求,改革初次分配制度,完善再次分配制度,同时注重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促进分配正义,满足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需求。
人民群众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需要被满足后,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也开始显现。富裕生活的发展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更加包含着精神生活的充实发展。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全面发展的富裕,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文明协调发展的向度持续深化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发展层次,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发展提供新的内涵。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需要与时代发展相契合,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最重要的一个层次,只有在充分满足物质生活发展需要后,大力提升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才能在新时代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统一的共同富裕。
二、价值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1 ],从价值论角度来看,这不仅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性导向,更加揭示了党中央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己任、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的使命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党以为人民发展为价值导向,提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不仅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更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通过对农业生产关系的改造,农民群众生活贫苦问题得以解决,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这一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市场经济,深刻揭示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大致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开展脱贫攻坚战,消除了整体贫困与区域性贫困,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进。回顾共同富裕理念在中国的发展实践历程,不难发现其一贯秉持的信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指向。
目前,共同富裕进入了新的发展历程,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对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发展需求。社会生活基本需要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发展需求体现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对于共同富裕的实现,社会生产力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只有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共同富裕才能够实现。第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体现分配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理念被提出后,如何在政策上予以支持,满足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需求也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提出必须消灭私有制,实现人民群众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从而实现按需分配。只有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实行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注重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协调发展,同时强调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实现分配公平,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共同富裕的政治需求。第三,大力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富裕中的富裕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财富,更加体现在精神财富。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富裕,不仅违背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与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相背离。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既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也追求高水平的精神文化发展,是全方位的共同富裕,是使人民群眾获得更多满足感的共同富裕。
三、方法论:以辩证法为主要方式推进共同富裕
首先,在推进层次上,明确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共同富裕所追求的就是在社会发展道路上人类自由而平等的发展。在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劳动者能力差异以及家庭基本情况的不同,根本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绝对平等的富裕,只能是有差别的相对平等,这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之一。习近平也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齐头并进”。当社会主义进入高级阶段后,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高度和谐,社会稳定平等,社会成员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同富裕也得以真正实现。同时,必须清楚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都必须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阶段有差别的共同富裕是为最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
其次,在实现路径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方式。共同富裕的實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分阶段、分目标有序促进共同富裕才是新时代发展的必要举措。围绕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这一发展层次。脱贫攻坚是最基本的基础保障,共同富裕首先所追求的是人民的物质富裕,是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有基本保障。只有实现全面脱贫,才能在全体人民生活得到保障后实现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全面小康是脱贫攻坚的进一步举措,也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在实现社会全面脱贫以及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生活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国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目标,进一步实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更高层次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作为“时代方向”被确定下来。实现共同富裕是对社会矛盾转变最好的回应,也是解决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举措。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衔接,是新发展阶段的首要任务。
最后,在完成目标上,坚持全面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主体上,必须包含全体社会成员。从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来看,共同富裕是全体社会成员联合行动,集体占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进行生产劳动,生产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3 ]。这是马克思对于共同富裕最终目标的美好向往。但由于目前社会生产力制约,还不能实现全体成员完全地、无差别的分配,这也要求我们在新时代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断努力。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包含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生态环境等多样的共同富裕。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既是一个全方位的建设目标,也是一个国家建设的总体性成果,涵盖了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形式更加丰富,也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001).
[2] 孙博翰. 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6-08(01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滢桦,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