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图书编辑人员在出版工作中的几种意识
2022-05-30王晓斌
王晓斌
关键词:图书出版 编辑人员 意识培养
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要素构成,就图书出版而言,“编辑”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编辑人员在图书出版工作中,承担着选题策划、组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市场调研等一系列工作,这就要求其自身不仅要有广博且专业的深厚学识,还要在工作中注意培养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学习意识、品牌意识等,为进一步做好图书编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政治意识
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活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图书出版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编辑人员在图书出版工作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对出版物的政治导向严格进行把关,将把好政治关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编辑不仅要对作者的政治倾向进行考察,而且对图书内容的政治导向要认真甄别,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杜绝不良倾向通过图书出版活动流向社会。对于政治导向明显不正确,或者有隐晦的错误导向的书稿,要站在政治正确的高度进行处理。只有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才能具备敏锐的政治辨别能力,也才能在图书出版工作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弘扬主旋律,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此外,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除了对书稿内容的政治倾向进行把关外,编辑人员在出版工作中还要严格遵守重大选题备案制度。重大选题是指内容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选题。重大选题备案制度是出版工作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重大选题,编辑人员切忌抱着敷衍了事的心态,要对需要备案的选题范围熟稔于心,对于把握不准的问题及时提交复审和终审人员,严格遵守出版管理制度,切不可马虎大意。
二、责任意识
自古以来,图书就是记载、传播、交流、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不仅具有传承人类文明、传播知识文化的重要功能,而且在引导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文化交流、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编辑工作除具有文化工作共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等特点外,又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包括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等。作为编辑人员,在出版工作中要树立责任意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文化、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在选题策划、质量把关、编辑加工等方面尽职尽责,不遗余力,打造精品力作,做到内容与市场兼顾,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编辑人员在出版工作中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三、质量意识
在确认图书政治导向正确的基础上,编辑人员要对图书质量进行把关,开展编辑加工整理工作。编辑人员在出版工作中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树立质量意识。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功能。编辑人员不仅要对书稿的思想性和科学性进行把关,而且要严格遵守《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各项要求,认真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保障图书质量。当前,随着我国图书出版品种的日益增多,出版物质量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编辑人员为了赶进度、完任务,对于图书质量的把关马马虎虎,甚至在履行“三审三校”的过程中“偷工减料”,这不仅影响图书质量,而且对编辑人员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续展登记也会有影响。所谓“慢工出细活”,图书出版工作的性质要求编辑人员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在慢中求细致,在追求质量上狠下功夫,避免粗制滥造。只有如此,方可最大限度保证图书质量符合出版规定。
除一般图书外,编辑人员在涉及教材教辅、学生用书、职业考试用书等方面的书稿时,更应严把质量关。这不仅关系着传递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甚至关系着整个社会对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把握和传承。在编辑加工这方面的书籍时,编辑人员不仅要严格把关,而且要树立责任意识,為知识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尽职尽责,承担自身在出版工作中应尽的责任。
四、法律意识
在图书出版工作中,编辑人员要树立明确的法律意识。首先,要遵守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图书是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编辑人员在工作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不仅要严格执行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在图书内容涉及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文件摘录的引用时,必须严格准确。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在不断完善中,政策规定也是随着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编辑人员在工作中要认真对待,核查原始资料,保证图书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切忌想当然地一扫而过。其次,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地图管理条例》等与出版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认真贯彻执行。再次,编辑人员在合同签订、图书著作权、图片引用等方面也要树立敏锐的法律意识。著作权问题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不仅对图书文字和图片的著作权要认真审核,而且在签订出版合同时要对著作权许可使用的范围认真甄别,例如复制权、发行权、专有出版权等,切实保障出版单位和作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因工作疏忽造成纠纷,给出版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五、市场意识
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具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这也是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出版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图书编辑人员在出版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在保证图书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多数出版单位都面临着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现实问题。图书编辑人员作为出版社的核心力量,在编辑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在出版工作中,“编辑”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编辑人员的市场意识对后续的复制、发行环节具有重要影响。现实中,编辑与发行两张皮的情况长期存在,除了从制度层面解决这一问题外,编辑人员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尤为重要。在选题策划环节,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编辑人员要将目光前置,放眼市场,对于图书的市场定位要有明确的认识;在编辑加工环节,编辑人员要对图书的版式、印张等根据图书性质和内容进行把控;在付印环节,编辑人员要对印数、定价、成本等进行认真核算,最大限度确保图书成本的回笼;在发行环节,编辑人员要及时将图书资料、卖点、宣传语等信息传递给营销发行人员,与营销发行人员一起制定发行营销方案,并对图书的销售情况进行跟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图书出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编辑人员必须摒弃只顾“闭门造成”,图书出版后便“事不关己”等思想,立足市场,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在确保图书质量的前提下,多出精品力作,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下,尽最大努力为出版单位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六、学习意识
当前,在出版工作中,编辑人员必须每年保证72小时的培训学习,但这对于出版工作的实际情况而言是远远不够的。编辑人员在出版工作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稿件,涉及题材广、知识面庞杂,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树立学习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既要成为自己领域内的专家,还要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概括而言,编辑人员的学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党的方针、政策、文件的学习。图书出版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人员必须时刻关注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各方面的文件,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二是对涉及出版领域的各项政策法规的学习。涉及出版工作的各项政策法规和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际工作和具体情况不断完善的。编辑人员要认真学习涉及出版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认真执行,确保出版工作符合各项规定。三是不断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当前,图书出版工作分工越来越细,编辑的专业化分工也是如此。尽管编辑人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为深厚的知识积累,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科研的突破,有些知识会“过时”,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因此,编辑人员要注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储备,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四是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些法律法规已经修订了多次,编辑人员在出版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其自身必须不断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在工作中遵守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在出版涉及法律法规的书籍时避免硬性错误。五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其他专业和领域的知识要有所涉及。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接触的书稿不会全部是自己专业领域的,或者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稿也会有其他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在平时广涉猎、多积累,不光要做自己专业领域的“专家”,还要争做“多面手”,为编辑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品牌意识
我国出版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良好的经济效益不仅对出版社的生存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编辑人员在出版工作中要树立品牌意识,良好的品牌对于出版单位的经济收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编辑人员要努力打造自身品牌。一个好的编辑人员是经过长期积累实践成长起来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编辑人员在本职工作和行业中成绩突出,自然会得到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和作者的认可,这对于编辑人员而言是一笔无形的财富,编辑人员自身的“品牌效应”不仅可以给出版单位带来优质的书稿资源,而且对于作者资源的积累,尤其是知名作者會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这对于出版单位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出版资源”。其次是图书品牌和出版单位品牌的打造。在图书出版工作中,只有在某个领域长期不懈地探索、深挖,努力打造精品力作,才能形成图书品牌以及出版单位的品牌效应。品牌效应的背后是有众多读者的认可和追捧,这对于出版单位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多种树,少种麦”,种好一棵树,则每年都会结果,种好一茬麦,来年还得重新种。图书品牌和出版单位品牌的形成对于图书持续不断的销售和出版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编辑人员应树立品牌意识,做好“种树人”,而非“流水线工人”,在打造自身品牌和出版单位品牌方面狠下功夫,为出版单位的良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综上所述,编辑工作作为图书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需要编辑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严把政治观,弘扬主旋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树立责任意识,把好质量关,主动承担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树立法律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树立学习意识,不断学习,既要做好自身专业领域的“专家”,又要成为行业中的“多面手”;树立市场意识,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创造经济效益;树立品牌意识,打造自身品牌和出版单位品牌,形成品牌效益,为出版单位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编辑人员只有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意识,才能够真正“沉下去”,久久为功,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