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治水·湿地润城

2022-05-30钱建超陈孟文

绿色中国 2022年10期
关键词:梁平小微生态

钱建超 陈孟文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湿地是地球之肾,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考察中强调湿地的重要性,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一直牵挂于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要管理好,不能讓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扎实做好湿地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梁平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实施“全域治水·湿地润城”,扎实做好湿地保护各项工作。截至目前,现有湿地面积近2万公顷、湿地保护率52%,拥有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首批“森林氧吧”—明月山·百里竹海等绿色瑰宝。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首批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上榜重庆最佳夜游线路首批推荐名单、2020年重庆市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重庆市最美打卡地。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一、     立足生态本底和资源禀赋的决策

思考与理性抉择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中国为保护和修复湿地作出了巨大努力。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中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立法保护,将引领湿地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今年也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湿地保护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美丽中国生态基础更加扎实。作为传统农业大区的梁平,如何贯彻好党中央关于湿地保护的决策部署,利用湿地资源、厚植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是不得不破解的核心命题。我们一方面将发展视野向外,用开放性的决策视野寻求生态转型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眼光向内,立足自身生态资源激活内生活力。

梁平历来都是物阜地饶之地,素有“小天府”的美誉。尽管梁平没有大江大河,但境内408条流域水系纵横交错、78座湖库星罗棋布、80万亩稻田湿地蔚为壮观。这些独具特色的生态湿地资源,是重塑城市特质和乡村风情最为灵动的生态元素,为梁平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重庆郊区新城增添了底气和信心。在全面审视自身资源禀赋和生态本底之后,我们创造性地提出“全域治水·湿地润城”的工作思路,并在全国率先提出城市湿地连绵体和乡村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湿地建设理念,立足双桂湖和稻田湿地的修复和保护,统筹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城镇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有机融合,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梁平利用小微湿地促进城市生态转型和乡村美颜的决策思维,与重庆大学小微湿地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一拍即合,梁平为重庆大学提供实践基地和创新案例,重庆大学为梁平打造小微湿地连绵体和小微湿地群落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顶层设计与专家思维的交集与碰撞,让梁平的发展走向变得格外清晰,用生态湿地赋予城市温婉与灵气,重塑乡村风韵与诗情。在城区,依托山体、公园、水系和道路形成的景观格局,打通湿地联系通道,植入湿地公园和小微湿地连绵体,让城市更加生态和宜居;在乡村,则用小微湿地群落提升乡村颜值、厚植生态本底、重塑诗画风情、激活乡愁乡韵。

二、     构建湿地连绵体和小微湿地群落的

路径创新与支撑体系

“全域治水·湿地润城”工作思路的提出与实施,是与时俱进的观念更新,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需要我们跳出原有发展模式,构建以小微湿地为支撑的生态体系,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梁平区委、区政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坚持把湿地建设当作转型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重大发展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从组织保障体系、智力支撑体系、湿地规划体系、科技赋能体系和联动保护体系等多个层面,为构建城乡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助力,并在全区上下凝聚起了同心同向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定力和向心力,将生态湿地打造成了梁平最为亮眼的发展名片。

梁平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湿地保护修复、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三联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副处级生态湿地专职管理机构—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通过整合规划自然资源、林业、水利、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10个相关部门优势,将湿地生态与乡村振兴、产业重构有机融合,以大数据智能平台、大联动责任体系、大保护长效机制破解湿地建设和生态修复的痛点和难点,形成了区领导高位推动、各级各部门高效协同和科研机构深度赋能的强大合力。

全域治水与湿地润城的发展取向,是一场生态与产业、人文与自然互为支撑、耦合互动的深度变革,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和科学的专家思维。为此,梁平编制完成了《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总体规划(2019-2035年)》《实施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专项保护规划》,出台了《梁平区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多个管理办法,环环相扣的生态规划、行动方案和管理细则,将全域生态蝶变牢牢锁定在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全新轨道之中。

打造湿地连绵体和小微湿地群落,离不开理论和科技的支撑。梁平组建了由杨志峰院士领衔的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通过搭建湿地生态科研平台,携手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梁平实验基地、长江上游湿地保护研究中心、智慧湿地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开展明月山系及龙溪河流域生态研究,构筑成渝湿地生态廊道。梁平开发的重庆首个鸟类监测识别智能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各种珍稀鸟类,并入选2021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优秀案例。

水是小微湿地的灵魂,对水质的保护必须无微不至。梁平制定出台了“1+6”水污染防治方案和“8+1”河长工作制,统筹实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通过对接毗邻区县签订联动共治协议,采取联席会议、联合执法等方式实现跨界河流上下游、左右岸的联防联治。同时,成立湿地保护协会、湿地志愿者协会、“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守护绿水青山志愿者协会等民间组织,招募志愿者2000余名,选拔民间河长670余名,实现全域水系从政府到民间的共护共荣。遵循自然、遵循规律、遵循章法的发展取向,正在深刻地改变梁平人民的行为方式。敬畏自然、呵护湿地已经成了梁平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为自觉。

三、     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利用的模式创新

与匠心手法

根据城市品质、生态产业、村居环境和乡情乡愁的不同需求,梁平积极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湿地建设模式,通过实施河流生态综合治理、构建湿地连绵体和小微湿地群落、重要湿地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现已建成城市公园及游园75个、乡村小微湿地公园42个,保护修复湿地面积近2万公顷,连通河库17座(条)。坚决的污染治理和适宜的小微湿地建设,加速了梁平山河的美丽蜕变,梁平境内主要河湖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水域功能要求,龙溪河获评“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并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被列为重庆市科普基地和自然教育基地。

位于梁平城区的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原本是一个人工湖,上世纪末盛行的集约化水产养殖致使库区水质恶化至Ⅳ类。在“全域治水·湿地润城”理念的引领下,梁平以双桂湖为核心,连通河湖库塘,再造城市“三生”空间。将双桂湖东岸、湖体水域、入湖三大河流划为生态保育区,先后实施环湖管网、智慧湿地、湿地修复等18项生态工程,修复都梁飞雪、梁山草甸等10余处湿地生态景观,完善了巡湖道路、环湖智能步道、环湖栈道等各种配套设施。在湖岸,采用“小微湿地+”模式打造泡泡湿地、生物沟、梯级小微湿地和稻田湿地等,最大限度保护生态肌理和曲美岸线,复原自然生态风貌。近万亩环湖小微湿地和带状城市小微湿地群,在吸纳和净化地表径流,拦截乡村生活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形成了别有风味的环湖多维迷你生态景观。

在进行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梁平引安宁河、响水河、千明河三条“主动脉”入湖,实现双桂湖水的生态循环。借助生物沟、生境塘、雨水花园、梯塘小微湿地等生态屏障对进入双桂湖的雨污进行层层净化,使双桂湖的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质由劣Ⅳ类达到Ⅲ类。如今的双桂湖已成为众多生物,尤其是候鸟生活的天堂。400余亩荇菜点缀湖面,277种野生动物与623种野生植物和谐相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冬候鸟斑嘴鸭、彩鹬常年定居双桂湖。每到冬季,上万只雁鸭类候鸟都会成群结队的来此越冬栖息。鱼翔浅底、灰雁归来的城市蝶变,让双桂湖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城市会客厅,先后被授予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等国家级市级称号,获评重庆市首届生态保护修复十大优秀案例,并享有“三峡风景眼·重庆生态湖”的美誉。

为解决礼让镇川西渔村水产养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梁平开启小微湿地治理乡村污水模式,关停工矿企业、畜禽养殖场,改造三格化粪池厕所,新建污水处理厂,完善雨污分流管网,引入循环水系统和动力泵清水池等生态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川西渔村已成为重庆最大的生态渔业园,再现了鱼米之乡的独特风情。为修复竹山镇猎神村早年开矿凿井、伐林造纸的矿山经济的生态创伤,梁平将竹林、湿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采取山地梯塘小微湿地整治模式,变靠山吃山为养山护山,依照山体地形地貌,对近50亩矿山塌陷区进行人工微调,形成100余个大小不一的梯級塘,种植莼菜、慈姑、菱角等水生经济作物和多种观赏性植物,将曾经的矿山遗址变成了有山有水有景的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群,形成了千亩小微湿地景观和山地湿地生态经济单元,梁平“践行新理念,竹山变金山”的经验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为留住农耕文化和乡情乡愁,梁平在安胜镇龙印村积极探索小微湿地与乡村民宿建设模式,将稻田小微湿地与民宿院落林团小微湿地融合,营造“依山傍田树环塘、成团竹木绕农舍”的独特景观,发掘生态农耕民俗文化,打造设有农耕文化体验区的特色民宿,实现自然元素与人文风情共生的乡村风情,让“万石耕春”成了延续农耕文化的风景眼和慰藉人心的乡愁源。

四、小微湿地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辩证法

与变革同心圆

无处不在的小微湿地群落,是梁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展示T台。生态管控的禁与放、小微湿地的治与建、产业发展的进与退,都在这个T台上一一展示,生动地呈现了梁平小微湿地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辩证法和变革同心圆,以及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在逻辑和取舍智慧。以小微湿地为圆心的产业变革,已成为梁平转型发展的点睛之笔,依托区内湿地资源、绿色资源和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小微湿地+“有机产业、生态旅游、民宿康养、自然教育”的国际生态湿地城市价值实现路径。

依托小微湿地的水生经济产业,是梁平的一张产业名片。利用小微湿地推广慈姑、水芹等“水素八仙”“水荤八仙”种植,培育有机稻藕、稻蔬、稻鱼、稻虾、稻蟹、稻鳅等湿地生态产业,已经成为梁平乡村振兴的产业新走向。曾经“臭名远扬”的川西渔村如今不仅卖鱼,也卖景,通过打造以“渔阅、渔火、渔趣、渔家”为核心的主题科普展示区、文化体验区、旅游拓展区和度假休闲区,成功创建以“渔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为核心的国家3A级景区,前来垂钓和休闲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以湿地生态为旅游增色,以碧田万顷为康养配套,打造出了100余家田园民宿、竹海民宿、吊脚楼民宿,形成了以竹海星空露营房车基地、墨林竹苑、梁山驿、梦溪湉园、碗米为代表的明月山·百里竹海民宿群和万亩稻香林团民宿群,营造出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意境。梁平明月山·百里竹海民宿回归之旅入围全国100条精品主题旅游线路,“国际湿地城市”“全域康养·四季度假”和“中国森林氧吧”等康养度假品牌深入人心。鸟语花香、美轮美奂的诗意乡村和候鸟栖息、显山露水的城市风情,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双桂湖游客数量由2017年的22万人速增至2021年的200余万人,今年以来,全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多亿元。湿地生态,成为人民群众共护共享的绿意空间和赏心悦目的心安之所。

以遍布城乡的小微湿地群落为基础,梁平创办了两所自然教育学校,建成三峡竹博馆、荇菜长廊、观鸟基地等6个室内宣教场所和4个室外宣教场所,开设6门自然教育课程。获批首批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重庆市科普基地、重庆市自然教育基地、重庆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将梁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乡村文化振兴基地、中小学社会实践和研学基地与湿地有机融合,常年开展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爱鸟日、自然课堂进公园等自然主题教育活动,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植根在每一位“祖国未来的花朵”心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梁平“全域治水·湿地润城”战略,是一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的思想变革和产业变革。通过还绿于民、还湿于民、还景于民,打造出了一个具有标本意义和普适价值的生态样本、产业样本、民生样本和生态湿地价值实现的发展样本,为在梁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贡献绿色本底和质量成色。

城市湿地连绵体   蒋胜斌 摄

双桂湖荇菜花开  高小华 摄

小微湿地

猜你喜欢

梁平小微生态
小微课大应用
中华蜜蜂为梁平柚授粉的效果及梁平柚蜂蜜品质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昆士兰大学
小微企业借款人
The Color Purple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诗人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