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凡十年 林草建设的完美答卷

2022-05-30卢燕

绿色中国 2022年10期
关键词:林草国家生态

卢燕

9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草事业取得的成就,一组组数字给出了“中国这十年”林草建设的完美答卷:我国森林面积34.60亿亩、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194.93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亿亩、居世界第1位;草地面积39.68亿亩、居世界第2位,累计完成种草改良1.65亿亩;湿地面积8.50亿亩左右、居世界第4位;我国还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是涵盖世界上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高等植物种数、脊椎动物种数分别占世界的10%和13.7%,都居世界前列;我国林草总碳储量达到114.43亿吨,也居世界前列。我国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已经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武夷山、海南热带雨林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23万平方公里;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在广州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5.78亿亩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三北工程10年间集中建设了15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全面实行林长制,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近120万名;建立起的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让森林和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稳定在0.9‰和3‰;2021年全国林业总产值超过8万亿元……

林草领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阵地,林草事业10年来取得重大成就,谱写了林草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美丽中国绿色本底不断夯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草系统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并取得显著成效,我国林草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

8月9日,山西省太原市下了一天雨,串联东山、西山、北山的旅游公路两旁树影婆娑、雾气蒸蒸,似烟雨在轻纱曼舞,恍惚行车在仙境。雨停雾去,登上山顶俯瞰,好一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 墨图”。

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美誉的太原市是一座“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今,三山环抱、一水中分、九河环绕、一湖点睛的山水格局,成为太原生态建设的四梁八柱。

“春天的时候,这里就是‘杏花烟雨江南般的景色。”在王家山森林运动公园的一处观景平台上,太原市杏花岭区林草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续奇才指着雨中青翠的绵延远山感慨。

据介绍,这里曾经是太原市的黄土填埋场,2020年,杏花岭区决定对其打造成森林运动公园。于是,10万株山杏扎根于此,各类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近60个品种47万株,也在此落户。同时,还建了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和健身步道,设立了绿色驿站和科普文化画廊,森林、运动、健康完美结合。

“这仅是王家山的专属生态治理模式,太原市其他辖区甚至每一个村庄、山头,治理模式都不一样,但同样精彩。”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业局)副局长王书宏介绍。太原市大规模国土绿化从根本上遵循的原则就是科学绿化、精准施策,因此在国土绿化的各项工程中,始终坚持适地适树、差异化设计、差异化施工,确保逐步覆绿、重点区域景观提升。

我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走过了40年,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成就效果最为显著的群众性绿化行动,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實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10年累计55.03亿人次义务植树216.86亿株(含折算)。将义务植树形式创新拓展为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等八大类50多种。逐步推开“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建立了一批基地,“云端植树”“码上尽责”成为公众义务植树的重要方式。

10年来我国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10年的国土绿化行动,林草系统坚持科学绿化、因地制宜,重数量更重质量。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的发展思路,针对造林绿化普遍面临的“在哪种、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等问题,提出了科学绿化的对策措施。今年3月15日,国家林草局发出了关于科学开展2022年国土绿化工作的通知,指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全面完成国土绿化各项工作,并指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选择。

7月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蓝天白云下,草长莺飞,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令人心旷神怡。牧民巴拉布尔向指着远处一片坡地说:“原来那一片全是沙子,现在都种了松树啥的,也就用了两三年的时间,草原生态改善了。”他说自己家的草场有3000多亩,从他父亲那一代开始经营。但他家草场禁牧面积1000多亩,草畜平衡面积2200多亩,等于所有草场都申报了草原生态补奖。问他会不会影响收入,巴拉布尔说: “禁牧的收入还要高些,不禁牧,打草一亩2块多,报禁牧,一亩补助13块多。前几年干旱草场收成不行,也多亏有补助才稳定了收入。”这两年雨水好了,草长得高,收得多,他们一家五口一年收入有20多万元。

10年来,广袤的草原受到保护得以修复。国家实施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人工种草、退化草原改良和围栏封育等措施,累计完成种草改良生态修复 5.14 亿亩。实行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及补奖政策,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大幅下降,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由23%下降至10.09%,草原生态退化、无序利用、过度开发放牧的状况基本得到遏制。广袤草原得到休养生息,草原植被盖度大幅提高,很多草原严重退化地区复绿增绿、水草丰茂,草原生态和牧民生活越来越好。全国草地面积39.68亿亩,居世界第2位。

9 月 18 日, 北京市顺义区汉石桥湿地公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蜿蜒的长廊内,一块块科普展板,吸引了刚上二年级的小潘,他拉着妈妈的手快速跑向展板,生怕错过了科普讲解。这里正在举办2022 年北京湿地日湿地保护宣传活动。今年已经是第10个“北京湿地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依法保护修复湿地, 提升湿地生态质量”。除了科普讲解,还有现场直播,当然少不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陶瓷盘上作画吸引了无数小朋友,他们用稚嫩的小手画出了他们喜欢的花鸟鱼虫,花草树木。 近年来,汉石桥湿地以湿地保护、科学研究、科普宣教工作为重点,建立了包括三大环境因子“水、土、气” 的环境监测体系;通过鸟类监测和鸟类环志,新记录鸟类 44 种,鸟类种类数由 182 种增加至 226 种,今年 2 月发布了新的鸟类名录。今年 4 月,首次观测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

经过多年保护与修复,北京市湿地总面积达6.21万公顷,为近50%的植物种类、76%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了生长栖息环境。自《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全市不断加大湿地保护恢复力度,湿地生态功能不断优化。47块湿地被列入市级湿地名录,总面积2.7万余公顷。北京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十三五”以来,北京累计恢复建设湿地1.2万余公顷,因地制宜在中心城区、平原地区、生态涵养区以及京津冀交界地区开展湿地恢复与建设,统筹推进湿地恢复与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

10年来,我国湿地保护修复全面推进,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实行湿地面积总量控制,把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国土“三调”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湿地面积达到8.5亿亩左右。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400多个,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1011处省级重要湿地,设立了901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超过46%。13个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每年开展的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表明,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有效发挥,总体呈向好趋势。杭州西溪、大理洱海、东营黄河口、盘锦辽河口等大美湿地成为亮丽的生态名片。

2021年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并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我国首次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的专门立法,标志着中国湿地保护由此开启历史新纪元,进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

7月的福建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金溪河上薄雾升腾,两岸青山格外翠绿,河水碧波荡漾,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脾,村民张林顺兴奋地说:“这空气都能卖钱。”他掂量着手中的一沓碳票,乐得合不拢嘴。也难怪,这位村民就是2021年5月18日三明市签发首批林业碳票,编号为“0000001”碳票的持有者。当年,他拿着这张碳票感叹,没想到,村里的空气可以卖钱了。张林顺去年光靠卖碳票就收入了14万多元。

福建省三明市是全国重点林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848万亩,森林面积2718万亩,森林覆盖率78.88%、森林蓄积量达1.91亿立方米,森林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1500个/立方厘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连续两年位居中国“绿都”综合评价榜首。近年来,三明市创新林业碳票制度,发展林业碳汇,于2021年5月在全国首发林业碳票。林业碳票是以林木生长量增量为测算基础,并依据计量方法换算成的碳减排量,经过林业部门、生态环境部门核定后,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从而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简单来说,就是空气也能卖钱。

林草碳汇来自森林、草原、湿地和木质林产品4个方面,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吸碳器。据测算,森林每增加1立方米蓄积量,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用1立方米木材替代等量的混凝土,可减少0.8吨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增加林草碳汇,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也是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内容。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的重大任务,部署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国家林草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了《实现2030年森林蓄积量目标实施方案》,与相关部门共同编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的实施方案(2021—2030年)》,组织开展了林草碳中和战略研究及全国林草碳储量和碳汇量测算,准确掌握全国林草碳汇情况。

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

8月8日凌晨3点20分左右,一只野生大熊猫缓缓走在密林里,像是发现了什么神秘物件,不断地伸着头,用鼻子嗅来嗅去,还尝试用前爪扒拉。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位于四川茂县片区的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青草坡的22号红外监测相机拍摄到的画面。此前的8月6日下午6点40分左右,也有一只野生大熊猫出现在画面中,地点在位于公园内茅香坪小山梁子,被37号相机拍到。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近日发布的信息,也是自2002年在全国建设大熊猫生态廊道以来,首次在廊道内拍摄到野生大熊猫活动的画面,而且连续两次拍到。 这次拍摄到野生大熊猫的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位于四川阿坝茂县境内,是大熊猫虎牙和九顶山两大种群的结合部,也是岷山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南北往来的唯一通道。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后,于2018年在土地岭建设了野外监测系统,总投资约480万元,对茂县土地岭大熊猫走廊、栖息地实进24小时不间断无障碍监控。通过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功能,对大熊猫栖息地中动物的迁移、活动、繁衍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作为我国新型保护地体系中国组成部分的国家公园在试点和正式设立后,硕果累累,在制度创新和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2015年以来,陆续启动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香格里拉普达措、钱江源和南山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从建立管理体制、探索运行机制、进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对国家公园理念的共识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国家公园制度体系和管理体制,为全面建设国家公园奠定了坚实基础。试点期间,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原綜合植被盖度超过60%,较2015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湿地植被盖度稳定在66%左右,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分别达到7万、6万、3.6万头(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照亮”了虎豹的回乡之路,再现了虎啸山林、豹走青川的景象。公园内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数量由试点之初的27只和42只分别增长至50只和60只。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国务院批准5个国家公园设立方案,范围涉及青海、四川、吉林、海南、福建等10个省份,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第一批国家公园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公园建设迈入新阶段。目前,原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和黄河口、秦岭、南岭、羌塘、卡拉麦里等12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正在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十一期间,国家植物园每天游客络绎不绝,争奇斗妍的各种花卉令人目不暇接,百余种彩叶植物随风摇曳,色彩斑斓。游客们不停拍照之余不忘纷纷点赞:“果然是国家植物园,真美!”

北园温室内的“苦花”,引得许多游客驻足。“‘苦花是对苦苣苔科植物的戏称。”国家植物园北园宣传科科长陈雨介绍,北园展出的大岩桐、堇兰、长筒花等都属于苦苣苔科植物。我国有着丰富的苦苣苔资源,是这一科植物的重要分布中心。

而在南园,仿佛真的到了江南水乡,水生植物展示着优美的姿态。游客首先被美丽的水中女神——睡莲所吸引,丰富的花色,清香沉静。看完了“女神”,巨大的王莲又出现在你面前,美丽的花大朵小朵落绿盘,那大大的形似圆盘的绿叶子上可以站上一个几十斤的小朋友。据国家植物园、中科院植物所高级工程师林秦文介绍,睡莲是重要的园艺观赏植物,也是被子植物的重要基部类群,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物种。而且是这个季节南园的特色开花植物。

今年4月,国家植物园正式在北京揭牌,是在整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建成,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国家植物园里四季花展不断。春有桃花节、世界名花展,夏有荷花展、花卉展,秋天展菊花,冬有兰花、梅花展。今年7月份,国家植物园栽培的巨魔芋实现世界范围内首次群体开花,在网络上吸引超过3亿人次关注。

“国家植物园代表一个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利用的最高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家植物园北园执行主任贺然说。

物种极大丰富是国家植物园的一大特色。目前,国家植物园已迁地保护植物1.5万余种,其中迁地保护水杉、珙桐等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0余种,有望天树、杜鹃红山茶、德保苏铁等近4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成为继北京国家植物园后,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其前身为1929年创建的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保护机构之一,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总面积319公顷。在规划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确立了“科学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的建园理念,明确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建设目标,建成了以龙洞琪林为代表的自然园林基本格局,开拓了以凤梨园和兰园为代表的新岭南园林特色。

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无尽苍翠映入眼帘,移步换景,目不暇接。登上龙洞琪林的水榭平台,放眼望去,蓝天,绿树,水中有红鱼,还有时不时传来的鸟鸣声,仿佛置身野外。这是华南国家植物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1986年入选“羊城八景”。

华南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吴兴介绍,龙洞琪林由棕榈园和孑遗植物区两个半岛以及中间的湖泊组成。棕榈半岛上来自热带地区的棕榈科常绿植物四季常绿,而孑遗植物区的落羽杉和水松,则随四季呈现明显的变化,可谓“春来嫩绿、入夏青葱、秋时棕红、冬来飘落”,四时皆美景,季季又不同。

孑遗植物是了解生命过程的“活化石”,华南国家植物园不断加强对孑遗植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目前已保存20多种。其中,落羽杉由于生长缓慢,可活千年以上,它们经过地壳运动和冰川期幸存下来,是名副其实的老“寿星”。

“选择在广州建设国家植物园,是因为这里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核心分布区,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说,另一方面,广州也是生物多样性最受威胁的陆地地区之一。保护这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既必要又紧迫。

设立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是对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最有力的保护措施。

8月5日21:39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16岁的大熊猫“翠翠”历经40余个小时,顺利产下一个“重量级”雌性幼仔,体重270.4克,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圈养大熊猫出生体重最重的大熊猫幼仔。负责照顾大熊猫“翠翠”的饲养员程建斌24小时监测观察,静静守候和陪伴,直到翠翠产下宝宝,他才松了一口气。“没想到‘翠翠给了我们这么大一个惊喜, ‘翠翠是一只母性极强,很会照顾宝宝的大熊猫,最近一次生产是在2018年,它之前生育的宝宝出生体重都是在200克以上”。

由于多年来对于大熊猫的拯救和保护,截至目前,大熊猫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不断扩大。圈养大熊猫种群达到673只,野生大熊猫增加到1864只。

同时,我国持续实施对海南长臂猿、穿山甲、绿孔雀、朱鹮及苏铁、木兰科植物等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进行的抢救性保护,使这些珍稀物种的数量不断增长,其中朱鹮恢复到超过7000只,海南长臂猿增加到36只,白鹤恢复到5300余只。百山祖冷杉成功培育子代4000多株,漾濞槭已超过万株,白旗兜兰通过野外放归有200余株已成活并开花。在我国野外曾一度消失的普氏野马、麋鹿等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华盖木、峨嵋含笑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重新建立了野外种群,且生存区域不断扩大。

拯救保护之外,我们还成功实施了大熊猫、朱鹮、林麝、黑叶猴、扬子鳄、普氏野马及崖柏、苏铁、兰科植物野化放归。第二次全國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总体稳中有升,65%的高等植物群落、74%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正是由于多年来,我国持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目前,全国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总体稳中有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74%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2021年,国家林草局持续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首次系统全面调整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野生植物名录,完成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报请国务院批准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在广州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特别是会同云南省和有关专家圆满完成亚洲象北移南归处置工作,受到各方充分肯定和点赞,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家媒体报道,社交平台点击量超过110亿次。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建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类自然保护地。2020年2月正式启动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在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与评估、历史遗留问题与矛盾冲突调处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资源分类的限制,整合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实行重组定位、统一设置、分级管理,促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物种栖息地连通、保护管理统一的目标。完成了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总结报告、矢量数据成果,通过“四上四下”修改完善,形成了《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经整合优化后,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冲突将得到有效解决,自然保护地布局更加合理,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7%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同时,着力建立健全规划标准体系。正式印发《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发布了国家公园标识,国家林草局与中科院共建国家公园研究院,指导推动地方和高校建立了一批国家公园研究平台,设立了海南长臂猿、藏羚羊、东北虎豹、亚洲象、穿山甲等研究中心。在自然保护地内建立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71个、国家长期科研基地10个、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基地和试点地51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覆盖超5000平方公里,已收集近55万个视频,基本实现了“看得见虎豹、管得住人”。三江源、武夷山等国家公园广泛应用大面积通信网络覆盖的智能化自然资源监测评估和管理系统,提高了精准监管和高效执法能力,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测和监管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

荒漠生态治理打造国际标杆

“在沙窝子里种树是真难呀。”牧民乌日图那顺感慨地说道,运苗、种植、巡护、浇水、除叉、填土,每一项都很辛苦。不过,“年年都不一样嘞!”乌日图那顺指着窗外感叹。“以前家门口就是沙窝子,春天的沙尘暴真吓人。如今却不一样了,树苗一年年长高,风虽大,但沙尘少了。尤其是夏天,绿油油的,凉快又好看,心情都跟着好了。”他高兴地说。

“今年我想试着种一些松树苗,看看能不能以后靠卖树苗挣些钱。”乌日图那顺介绍,以前以种植沙柳、柠条、沙棘等为主,虽然保护了生态,每年也能为牛羊提供一些口粮,但他觉得还可以更好。

乌日图那顺一家三代在沙窝子里种树的故事在浑善达克被传为美谈,从他爷爷上世纪60年代在这里植绿开始,一代又代、年复一年,现在已植树200余亩、种植树木两万多棵。

作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荒漠化、沙化、石漠化面积持续缩减,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10年来,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78亿亩、石漠化治理任务5385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达到2658万亩,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41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128个,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53.1%,圆满完成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的目标任务,提前实现到 2030 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最新调查显示,全国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比10年前分别减少7500万亩、6488万亩和7895万亩,沙区、石漠化地区植被平均盖度分别增加2.6%和5.78%。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三大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均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建成了荒漠定位观测体系和防沙治沙标准化体系,建立了26个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和13个沙尘暴地面监测站。开展了第五次、第六次荒漠化沙化和第三次、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监测,摸清并掌握了我国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土地状况及动态变化情况。

林草资源管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立最严格制度,实行最严密法治,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10年来,林草系统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强化基础保障,严格保护管理林草资源,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宁夏彭阳,昔日的“苦甲之地”变成了“高原绿岛”,森林覆盖率达到32%。

甘肃民勤,坚持以水定绿、量水而行,以近自然的方式优化治沙模式,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成功阻隔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合拢。

10年来,林草资源管理获得法律法规强力支撑,依法保护得到加强。今年6月1日开始实施了湿地保护法,2020年修訂实施了森林法,以及草原法、种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还有正在组织制定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地法和修改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草原防火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一批法规,制修订部门规章25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草法律法规体系。

“看,我们的苗圃,一年四季都有苗木卖,像朴树、榉树等乡土树苗销路好、价格还高,一株胸径20厘米的朴树能卖到3500元左右。” 安徽省明光市张八岭镇驭景苗圃场负责人郑有荣高兴地合不拢嘴。他介绍,这个苗圃流转土地5000多亩,种植朴树、榉树、三角枫、娜塔栎等绿化苗木,年销售额超过1500万元。

地处江淮分水岭的张八岭镇有林地面积20.2万亩,森林覆盖率65%。张八岭镇镇长吴晖介绍说,这个镇引进了驭景苗圃等千亩以上苗木大户10家,累计发展以朴树为主的乡土树种造林8.6万亩,创建了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还成立了朴树产业协会,6月份刚刚举办了明光首届朴树节。通过这些年的规范经营、科技支撑、抱团取暖,朴树年销售额达3.3亿元。

7月13日,国家林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林草局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国家林草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意见》精神,印发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方案,相继出台林长制督查考核、激励措施实施办法,全面加强指导。《意见》发布一年多来,林长制组织体系全面建立,各级林长应设尽设。除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其余各省均设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各级林长近120万名,省级林长421名;各省林长积极履职,25个省召开省级总林长会议,21个省签发总林长令,省级林长巡林214次;13个省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10个省全面推行林区警长制,8个省建立“林长+检察长+警长”工作机制;28个省出台督查考核办法,19个省已开展督查考核, “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大好局面初步形成。《意见》中要求的“确保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长制”的目标如期实现。

入夏以来,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连日阴雨,永平镇岗背村的一片山林树木错落有致,葱翠的山林在雨中显得别有情致。烟雾缭绕中,雨水不停地打在树叶,滴落的雨滴诉说着这片山林的前世今生。

这片山林是挡风岭万亩合作经营基地,面积11800多亩,涉及林农236户。除种植杉树、马尾松、木荷、枫香等优良树种外,间隔一定面积采取块状混交,形成针阔混交林。平均树高13.2米,平均胸径13.5厘米,每亩蓄积量13.8立方米,林木的生长量比一般造林基地增加了30%以上。这是龙岩市实行集体林权制改革后十余年的成果。如今水墨画一般的景色当年却是一座“瘌痢山”,200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给这片森林造成毁灭性破坏,整座山因此得名。

如何在“瘌痢山”上重新造林迫在眉睫, 武平县政府多次组织县林业局、永平镇政府、岗背村干部和林农座谈,及时出台造林、抚育的补助政策,造林每亩给予补助100元,造林后抚育每亩给予补助50元,同时鼓励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企业等各种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参与造林育林,引导林农通过林地入股模式与各种经营主体合作。挡风岭万亩合作经营基地有两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一个是众森林业专业合作社,与186户林农合作经营8825亩;还有一个是落户在永平镇的荣盛木业有限公司,与50户林农合作经营3018亩,林农以出租林地的形式入股,在有收益时采取“七三”或“六四”分成。

如今,挡风岭万亩合作经营基地林木长势良好,当年的“瘌痢山”变了样。挡风岭万亩合作经营基地的成功合作经营模式在全县乃至全市推开,集体林权制改革从这里发端走向全省全国。

我国有集体林地28.93亿亩,占全国林地面积的60%,涉及1亿多农户,近5亿农村人口。集体林是广大林农的重要生产资料,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林产品供应基地,对保障国家木材粮油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意义重大。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推进集体林改。这场改革把集体林产权落实到户,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场土地使用制度的重大变革。通过林改,集体林资源得到培育加强,全国集体林森林蓄积从林改前的46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69.87亿立方米,增长近24亿立方米。集体林权流转稳步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达28.39万个,经营林地3亿多亩。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福建省财政奖励每亩1000元引导农民采伐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后更新营造混交林。浙江实行3%的林权抵押贷款贴息。山西等省建立了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制度。江西省对林地流转每亩奖补50元。山东对每个乡村林场建设奖励25万元。

9月15日,云南省施甸县的善洲林场,秋雨连绵,6.8万亩的森林苍翠欲滴。在距离施甸县酒房乡集镇7公里处的善洲林场打磨山哨所,林场职工叶正平和其他4名护林员开始了每天的“必修课”——巡护山林。他们要负责2万多亩森林的管护任务,每天要步行10多公里。从1992年至今,叶正平在这里已经工作了30年。从跟着杨善洲老书记到大亮山育苗、种树、抚育,再到对森林进行管护,他和善洲林场的职工把守护好这片林区作为毕生的事业。无数的“叶正平们”精心守护着山林,守护着这份荣誉和责任。他们的不懈努力,踏实工作换来的是截至目前,善洲林场无违法图斑、无违法案件,成为云南林草改革发展的一片净土,也是国有林场改革的典范。

林场根据林场森林资源分布情况,林场共设置管护哨所6个,聘用公益林护林员12人,根据管护难度合理划定管护区域,实现了对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在管护好森林资源的同时,注重林分质量提升。积极开展森林抚育。截至2021年,林场累计完成3万亩森林抚育。改善了林木的生长空间,林场森林质量明显提升。善洲林区森林蓄积量由2010年的33万立方米,提高到现在的41万立方米,净增8万立方米。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生态脆弱地区和国有荒山荒地,陆续兴建了4855个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占国土面积8%。国有林场是宝贵的森林资源,是国家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基地。为建立有利于保护发展森林資源、改善生态民生、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2015年3月国有林场改革正式启动。国家林草局在全国选取了2个国有林场和1个市开展全国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分别是浙江省金华市东方红林场、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福建省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试点方案聚焦探索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职工绩效考核制度,激活推动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国有林场事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同时,启动国有林场基础数据收集工作,编制《国有林场矢量边界数据收集技术方案》,推进国有林场落界成图并对接局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推进国有林场GEF项目实施,批复7个试点国有林场新型森林经营方案,完成贵州毕节、河北丰宁、江西信丰以林为主的山水林田湖草沙规划的编制。日前,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创新做法被写进《生态林业蓝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2020-2021)》“案例篇”,是全国唯一一家国有林场典型案例。

截至2020年底,全国国有林场共有森林面积8.4亿亩,森林蓄积量38.1亿立方米,超额实现了森林面积增加1亿亩以上和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以上的改革目标。通过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国有林场每年减少森林资源消耗556万立方米,占改革前年采伐量的50%。通过发展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和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等途径,妥善安置富余职工16万人。

10年来,我国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稳定在0.9‰和3‰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治五年攻坚行动计划,积极防控美国白蛾、红火蚁等外来有害物种,有害生物蔓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重大生态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重点工程在生态治理中发挥着主体作用。10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对全面带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果显著。

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实施范围在一期工程基础上增加丹江口库区的11个县(市、区)。2014年在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开展了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2016年起全国全面停伐。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復,全国所有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建设公益林3亿亩,开展森林抚育2.73亿亩,培育后备资源1651万亩。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果得到巩固扩大。在巩固第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两轮退耕还林还草累计实施5.2亿亩,占同期全国重点工程造林面积的40%左右。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4个多百分点,年均生态效益价值总量达1.42万亿元,工程政策补助惠及4100万户1.58亿农民。2020年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综合效益2.4万亿元。陕西省延安市累计退耕还林107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4.57个百分点,昔日的黄土高坡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10年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五期工程全面完成,在三北地区的重点治理区域,集中开展了15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2个规模化林场、33个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县建设。五期工程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7906.8万亩,三北地区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61%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以上的农田牧场实现林网化保护,祖国北疆“绿色长城”更加坚实,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等功能明显增强。

10年来,还持续实施了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重点生态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得到了集中治理。

践行“两山”理论

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

走进河南省商城县磨盘山村,一栋栋造型别致的民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这些年孩子们都进城了,房子一直闲着。去年,村里用老房子改建成民宿出租,每年给租金,村子美了,上山的人多了,俺们的收入也多了。”磨盘山村老党员彭业祥高兴地说。

“自打搞旅游以来,家里收入提高了,俺们两口子不用外出打工,还能照顾老人小孩。”7月25日,正在厨房忙碌的农家乐业主周贻华乐呵呵地说。

商城县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产业、油茶产业、林果产业,鼓励老区人民“掏”森林的“腰包”。商城县依托优势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森林康养、自然研学、自然教育、民宿体验,创建了韩冲、万安等一批国家级森林乡村,开发了西河、黄柏山、汤泉池等多条研学线路,打造了磨盘山村乡村振兴示范区,构建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近5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草系统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为民、科学利用,协调推进林草资源保护与利用,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10年来,林草资源持续增加,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绿色发展的生态基础更加稳固,林草惠民富民成效日益显现,广大山区林区实现了由绿到富的巨变。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油茶等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竹藤花卉、种苗牧草、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21 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 8 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额达到 1600 亿美元以上。积极推进生态扶贫和乡村振兴,通过国土绿化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生态产业扶贫三大举措,带动 2000 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 110.2 万名,保持生态扶贫政策持续稳定,定点帮扶 4个县如期脱贫摘帽。

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足,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10年来,累计生产木材8.9亿立方米,木竹产品种类达上万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包装等领域,定制家居产业总值突破3000亿元。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要食物,扩大经济林种植、采集与产品加工,开发干鲜果品、菌菇、竹笋、茶油等森林食品,丰富了人民群众“菜篮子”“果盘子”。经济林面积保持在7亿亩左右,核桃、板栗、桃、杏、枣、苹果、柑橘等干鲜果品年产量2亿吨,产值超过2.2万亿元,较10年前翻了一番,均居世界首位。目前,油茶面积超过6800万亩,年产茶油近90万吨,核桃油等其他木本食用油产量达到30多万吨,林草中药材产量超过479万吨,可食性经济林产品成为我国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

10年来,林草事业影响力不断扩大。铸就了塞罕坝精神,涌现出一批林业英雄、治沙英雄和时代楷模,选树了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甘肃八步沙、内蒙古库布其、新疆柯柯牙、山东原山等重大典型,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打造了绿水青山看中国、秘境之眼、绿色中国行等宣传品牌,公布一批“红色草原”名单,推出了一大批生态文化精品力作,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非凡十年,中国林草建设交出的这份沉甸甸的绿色答卷不但展现了林草人励精图治的精神,默默奉献的品质,更为世界林草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示出中国智慧。

大规模国土绿化扮靓美丽中国

赣鄱湿地“蛟龙”飞  袁伟强 摄

森林是最重要的吸碳器  符超 摄

大熊猫   雍严格  摄

国家植物园  符超 摄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治沙工程保证了沙漠公路的畅通

刺五加  符超 摄

塞罕坝机械林场

猜你喜欢

林草国家生态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生态养生”娱晚年
林草风采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