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算法新闻推荐机制的发展困境及路径探析

2022-05-30陆贵曦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发展困境发展路径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中的信息量迅速增多。而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算法技术已经成为智能媒体时代大众接收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介工具,甚至被今日头条等聚合类新闻平台和客户端视为核心技术。运用算法技术能够实现精准的信息投送,给用户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变革和用户消费习惯的改变,算法新闻推荐机制也会带来“信息茧房”、个人隐私模糊等问题,给网络环境带来不良影响。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以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为例,讨论智能媒体时代算法新闻推荐机制的发展困境,并对其发展路径进行创新性探析,促进算法科技向上向善、良性发展,营造更清朗的网络空间。

关键词:智媒时代;算法新闻;算法推荐机制;发展困境;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004-03

一、算法新闻推荐机制综述

算法新闻推荐机制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主要是指新闻客户端或社交媒体通过抓取用户的网络行为习惯,获取一定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分析,从而利用数学算法推测出用户的偏好和行为习惯,并针对性地向用户精准投放信息。目前的算法新闻推荐机制是一种新闻的分发方式,根据分发的标准和原则,可以归纳为内容标准、知识标准、协同过滤标准三种类型。内容标准即算法技术通过获取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浏览记录、搜索行为,分析出用户的偏好和习惯;知识标准是新闻客户端或社交媒体向用户索要获取性别、年龄、地理位置等信息的权限,基于已有的知识进行分类和预测;协同过滤标准即算法将用户标签化,构建用户模型,然后将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归为同一群体,进行信息投送。

在智能媒体时代,算法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大新闻客户端(如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索引擎(如QQ浏览器、百度浏览器)、购物APP(如京东、淘宝)和社交媒体(如小红书、知乎)等软件,甚至被当成核心技术用来进行内容分发。在拥有海量信息和数据的环境下,算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技术红利,大大提高分发效率、节省用户时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打开了一个技术的“潘多拉魔盒”。算法带来了信息传播途径的又一次变革,重构了传统的知识和内容分发方式。算法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下沉的螺旋”,而算法的设计和应用过程往往会嵌入设计者的理念和意图,很有可能导致算法偏见和算法歧视的加重,从而对舆论生态、社会管理、知识传播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网络治理难题和社会问题[1]。因此,在智能媒体时代,算法新闻推荐机制面临着一些困境,亟须找到合理的路径和策略来突破困境。

二、算法新闻推荐机制在智媒时代的发展困境

(一)算法的技术机制抑制用户的主观能动性

算法的本质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其目的是借助相关技术深度挖掘用户的网络行为与偏好,并依据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辨别、量化,以便更好地掌握用户的使用特点和偏向。今日头条APP在安装之前,会让用户授权,包括获取用户地理位置、获取用户手机号码、允许使用摄像头和录音权限、允许APP获取用户浏览记录等。客户端获取了用户的相关信息之后,便会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然后更加精准地向用户推送信息和新闻。例如,用户在浏览器中浏览了XX大学的官网,今日头条APP便会推送一系列XX大学的招生简章、XX大学的热门新闻;若XX省XX市的用户向客户端打开地理位置权限,便会有一个专栏专门推送该市的相关新闻。

同样,在智能媒体时代,大部分聚合类新闻客户端或社交平台都已经广泛地将算法技术应用到新闻的生产、分发、消费的全过程中,以便更加科学地瞄准目标用户,客观精准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用户的主观需求与算法的技术机制存在巨大的冲突。作为个体的用户存在主观性和动态变化性,如果客户端或社交平台片面而过度地使用算法技术进行新闻推荐,极易造成用户标签化、数据片面化的后果。给用户“贴标签”的行为本质上是抹杀了用户需求背后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新闻分发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出现虚假新闻、庸俗新闻、肤浅新闻等。更为严重的是,当用户明显感知到自己长期处在一种被技术支配、被算法主导的媒介环境中,就會产生不同程度的厌烦心理和逃避心理,随着算法新闻推荐机制应用于用户的程度提高,用户的厌烦和逃避心理也会加重,最终导致客户端和平台流失大量用户。而缺少用户的平台或客户端,所谓个性化、定制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平台媒体以逐利为本位,忽视新闻专业主义

关于技术与人类的问题,学者伊恩·哈奇比(Ian Hutchby)曾经提出一种折中主义视角:行动的可能性是从技术中逐渐浮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技术是功能性的,但它不能直接创造结果,而人是技术的发明者和使用者,也是某种结果的创造者和实现者,但这种实现却要受到技术的限制。算法的本质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因此设计者是要用它来实现某种结果,而人本身的趋利性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算法的应用过程中。从某种视角来看,智能媒体时代也是注意力经济时代。只有分发的内容拥有足够多的点击量和曝光率,平台才能从中获利,而算法就起到为平台抓取最能吸引受众的内容的作用。以今日头条为例,客户端推送的头条新闻很多都是所谓的“标题党”,用一些具有巨大冲击力的词汇或句式来博人眼球,如“这个惊天秘密,你一定不知道”等,实际上只是一种哗众取巧的方式。在这种推荐机制下,经常会出现“虚假合同”“皮包公司”之类的事件。

2022年3月17日,国家网信办开展新一轮“清朗”专项系列行动,严打重点新闻平台和客户端违规采编、篡改标题、夸张或扩大不实新闻内容的行为,重点抓住流量入口,集中整治扰乱公共传播秩序的行为。今日头条客户端开展了深入的自查自审行动,发现违规文章2100余篇,封了3450余个账号。

从国家治理网络环境的信心和力度以及相关违规数据来看,平台媒体确实存在片面迎合用户需求、以逐利原则为本位、缺少社会责任感、忽视新闻专业主义等问题。虽然智能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闻客户端是重要的新闻生产者和分发者,如果不加以整治,纵容其无视新闻专业主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那么在算法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的环境下,将会有更多劣质、低俗的内容进入大众视野,对网络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也会加大网络空间的治理难度。

(三)“信息茧房”禁锢了用户多样化的信息汲取需求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个性化是一种自然的需求,任何降低到集体标准并对个性化造成阻碍的行为都是有害于个人生活的活动。今日头条客户端通过算法技术,收集用户的使用偏好、浏览记录等各种信息,并进行归类、整理、分析,从而为每一个用户定制个性化的新闻。“关注”“推荐”“热点”等版块都单独为用户打造,让用户有独特的个性化体验。如此,用户实质上已经从信息受众变成信息客户。但这样的推荐机制,看似是为用户省时省力,用户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实际上却是与更加广大的信息空间隔绝。用户就像被封闭在算法构建的“茧房”里,无法接触来自外面的“声音”,只能听到自己的“回音”[2]。

另外,“信息茧房”的出现会导致群体极化现象加重。算法获取用户的使用偏好和兴趣之后,会将偏好、兴趣、观点相似或相同的人群赶入同一个群团,相似的观点被频繁地灌输给使用者,而异质的观点却直接被过滤。这样一来,用户难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长此以往便会认为自己接触的观点就是整个事实,最终导致群体极化现象加重[3]。例如,今日头条客户端中某作者认为手机光线比电脑光线对眼睛的伤害更大,评论区会出现对此的支持性评论,不支持该观点的用户会有反对性的评论。同样,评论的下面也会有评论。而用户可以在后台收到每一条评论和点赞,持有共同观点的用户很有可能互相留言、互相关注,这样就会出现不同的小群体,而在小群体内部的信息传播往往认同度比外部更高。更严重的是,这样的机制会使用户封闭在自己的小群体中,形成“信息孤岛”,从而排斥意见相左的群体,与异质群体很难和谐相处。而桑斯坦认为,整个社会需要一种社会黏性,这种社会黏性恰恰是由共同经验得来的。被封闭在不同的小群体之中的用户之间无法形成共同经验,会陷入冲突与逃避的矛盾,久而久之,很容易削弱整个社会的黏性,阻碍个人和群体的良性发展。

三、算法新闻推荐机制的发展路径创新性探析

(一)优化算法推荐机制,推动算法人格化发展

以算法为代表的技术如果长期主导用户的使用方式,抑制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引起用户的厌烦与反感。这种反感来源于算法推荐技术的不完善,算法新闻推荐机制存在程式化的缺陷。例如用户偶然浏览了某个网页、无意间交流了什么话题,就被算法简单定义归类、打上标签,进行所谓的个性化推送,但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有效的精准投送,反而使用户偏离目标意愿。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应用,然后介入优化后的算法机制,通过更加全面的多维度数据分析,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预先模拟用户的使用习惯,并提供多种选择,扩大用户可获得的信息量和信息面[4]。

另外,在注重技术提升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推动算法的人格化发展。目前的技术背景下,算法新闻推荐机制仅仅是一种机械的工具,简单地根据系统分类标准将用户标签化、片面化,而新闻也仅仅被当成一种产品。在新闻分发和信息投送的过程中,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但是往往缺少一定的柔性,导致对用户偏好的研判不够精准。只有提高算法机制的柔性,才能更准确地了解用户的具体需求和偏好,打破“信息茧房”的束缚和禁锢。因此,在智能媒体时代,聚合类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平台想要进一步发展,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促进算法的人格化是当务之急。

(二)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增强平台责任感

在智能媒体时代,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是非常有必要的。算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因此使用主体必须加以科学、严谨的使用。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平台不应该以逐利为本位,而应该更多注重社会责任感,做好智能媒体时代的“把关人”。目前的聚合类新闻平台普遍存在“先放后审”的问题,在出现了低俗、虚假、抄袭的内容之后才会进行审查、整改。“算法把关”可以有,但技术只能机械地过滤敏感词语,很难真正对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新闻客户端和平台作为新闻的分发者,必须坚持新闻的专业化,在“算法把关”的基础上,加强人工审核,实现更加严格、更加准确、更加高效的“人机协同把关”[5]。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的生产者,而平台媒体和新闻客户端具有相当强的引导性。在这种背景下,平台媒体绝不能表面上打着个性化定制的幌子,实际上为了经济利益而推送不良内容。用户长期沉浸在这种充斥着虚假新闻、劣质新闻的环境中,就很容易逐步丧失判断能力,不仅会对用户的身心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会加大治理的难度。因此,平台媒体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严格审核推送的内容,以更加专业的方式、更加严格的标准进行新闻分发,坚持对内容负责、对用户负责、对网络环境负责、对社会秩序负责的原则。

(三)平臺媒体应引导用户提高媒介素养

虽然算法技术加重了“信息茧房”效应,但用户自身的因素也相当重要。智能媒体时代,面对纷繁的信息,用户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素养和媒介素养。平台媒体有义务引导用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媒介观,以便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资源,满足用户的高质量需求。同时,平台也要向新闻生产者普及新闻生产、分发、消费的运作机制和全过程,宣传作为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引导新闻生产、评论、转发等趋向理性。与此同时,平台媒体还应该帮助用户提高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大认知范围,开阔眼界,提高媒介素养。

四、结语

“我们在生产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发自我管理所用规范的变革”。智能媒体时代,算法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媒体当中,个性化定制也成为各大媒体平台的亮点之一。从另一种视角看,算法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力,如果使用不合理,便极有可能陷入一定的困境,如形成“意见孤岛”、导致群体极化、加重“信息茧房”效应、导致虚假新闻的扩散与传播、操纵网络舆情等公共风险。因此,在享受算法带来的技术便利的同时,更应该对这些风险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通过优化平台的算法机制、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培养大众提高媒介素养等方式,对算法新闻推荐机制进行持续性的更新、迭代、升级,并将主流价值嵌入其中,使价值理性更多地体现在算法的设计与运用全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 张宴硕,董雪.算法推荐机制下的短视频创作与传播[J].新媒体研究,2020,6(18):117-119.

[2] 虞鑫,王金鹏.重新认识“信息茧房”:智媒时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共生机制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2(3):65-78.

[3] 杨蓉,唐英.算法推荐视域下信息茧房的负效应研究[J].青年记者,2021(22):29-30.

[4] 苗壮,方格格.人工智能如何“人性化”:新闻伦理失范分析与对策[J].传媒,2021(23):94-96.

[5] 桑吉贵.大数据时代下算法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J].新闻文化建设,2020(16):26-27.

作者简介 陆贵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治新闻、新媒体传播、算法新闻。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发展困境发展路径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未来的“智媒时代”是什么样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