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观察,为习作导航
2022-05-30李笋
李笋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关键词为“留心观察”“仔细观察”。教学这一单元,要聚焦“观察”要素,分步推进教学,导引习作思路;要聚力整合,培养学生观察习惯;要合理评价,展现学生习作成果,促进学生在观察中体验、感受、表达,获得习作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习作单元;留心观察;习作素养
观察是习作教学必不可少的要素。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关键词为“留心观察”“仔细观察”。教学这一单元,要聚焦“观察”要素,分步推进各环节教学,聚力整合,并通过合理评价,让学生习得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在观察中体验、感受、表达,获得习作素养的提升。具体教学路径如下:
一、分步推进,聚焦观察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学生学习的规律,分步推进教学,让学生顺着单元结构的安排,小步前行,聚焦观察方法,导引习作思路。
(一)精读课文做导航
精读课文在整个单元体系中起着习作训练的“导航”作用,教师要利用精读课文,帮助学生灵活习得观察方法。比如,《搭船的鸟》中,作者是从哪个角度作细致描写的?《金色的草地》又是如何描绘蒲公英的变化的?利用精读课文中的观察方法,以及补充不同时间蒲公英发生的不同变化,让学生活学观察方法和习作方法。
(二)课后习题练方法
基于文中的鸟与草地的真实场景,教师可围绕观察方法开展教学,利用课后习题中的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交流能力、朗读感受能力、习作迁移能力等,让学生经历多种方法训练的尝试,获得观察能力。
(三)“交流平台”微总结
对于“交流平台”,不能让学生一读了之,而是要把它变为师生共同探索的舞台。具体可以让学生围绕“留心观察”的方法要素展开回忆,然后课件出示文中经典内容,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总结观察的理论方法。“交流平台”是对精读课文中观察方法的一次总括,同时为后面的教学环节提供了方法依据,有助于学生习作思路的展开。
(四)“初试身手”勤交流
“初试身手”环节是学生交流沟通的重要环节。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自我,能检验学生对于观察要素的理解,同时也是把文本方法所得向生活实践的迁移。教师要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调整,让学生真正观察到事物是如何动态变化的。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场景改编问题:
问题1:雨停了,和妈妈买菜途中见到小蜗牛,怎样去观察?
问题2:表姐送我一个芒果,怎么去摸、去闻、去尝?
让学生从常见的情景中去观察,去想象,去体会,然后和同学分享观察的成果和经验。
(五)习作例文重突破
对于“初试身手”中的问题,可以通过习作例文中的重点训练加以突破。教学《我家的小狗》时,教师要着眼于让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观察的,观察时抓住了哪些要素,使得小狗的外形、性格等特征得到呈现。指导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教师主要让学生感受:观察事物时,要注意变化,抓住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的变化。让学生在观察时,充分利用视觉与触觉去捕捉事物不同时候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六)习作环节展思路
这一单元的最终环节,要在展示成效上下功夫,要让学生把观察所得与单元习作素养的习得有机结合起来。这一环节的教学,要循着“两条线”展开:一是推进“观察”要素的教学,二是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眼中的缤纷世界”。如此,学生才能在师生研磨中习得习作之法,在生活观察中积累习作素材。在习作阶段,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一种事物作为重点进行写作,写完后再分组介绍,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不仅要抓住观察所得,还要让学生分享如何观察,以及观察的感受。
二、聚力整合,培养观察习惯
单元的各个环节,都要聚力于“观察”这一交汇点,向着“留心观察事物”这一关键目标前行,形成整体力量,突出单元主題,观照核心要素,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在习作单元中,要让学生逐步养成观察习惯,于平凡之事、物、景中发现印象深刻之处,在小组交流中呈现所得,在对话研讨中分享感受,从而丰富观察方法、思考习作来源、习得文本结构。观察训练过程做到精、细、透,学生的观察能力就逐步增强了。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后习题资源,整合好课堂的“活学单”。比如,不断提示学生:作者观察了哪些事物?采取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再如,习作素材的选择上,要让学生明白抓关键特点来写,如“冲”“飞”“衔”“站”“吞”等关键词,写出了翠鸟的动作敏捷与高超的捕鱼技巧;通过补充蒲公英不同时间如何开花,体会不同时间蒲公英的特点。如此,让学生切实领会作者观察之细,并自主尝试,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教学“交流平台”,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厘清由文到理的过程,明白只有留心观察才会有发现,有了发现再细致研究才能对事物了解更深。教学“初试身手”,要让学生经历生活场景,联系实际积累素材。例文教学阶段,围绕狗与杨梅的特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共学,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全班集中交流评学,巩固学生对“观察”这一要素的认知。在习作阶段,聚力统整各环节习得之法,充分展现习作要素,围绕生活中的观察成果,针对“缤纷世界”中的一处景物,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的规律,作出真情表达,从而达成训练目标。可见,习作不光是得法,还贵在体验,启在思考。
三、合理评价,展现习作成果
评价不能只注重习作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设定合理的评价量规,及时展现学生习作成果,注重评价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言语表现和素养表现。
(一)设定评价量规
教师要根据习作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设定单元的评价量规。评价量规要注意条理清楚、方便操作,可从习作素材选择、习作要素体现、交流表达展示、思维与审美创造等四个维度展开,设置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优秀等次表现为:习作素材选择丰富,能够充分体现“留心观察”的要素,在小组中能够流畅地交流表达,能很好地观察事物的变化,在评价、修改自己与同伴的习作中具有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素养。良好等次表现为:习作素材选择较丰富,较能体现“留心观察”的要素,在小组中交流较流畅,能较好地观察事物的变化,在评价修改中较好地体现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素养。及格等次表现为:习作素材基本达标,基本体现“留心观察”的要素,小组交流基本流畅,能基本观察到事物的变化,在评价修改中基本体现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素养。不及格等次表现为以上几点都不能做到。
评价时,教师要尽量采取多元评价法。如学生自评法,让学生按照习作量规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学生可以用波浪线标记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用红圈画出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再如伙伴评价法,教师可以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让学生“点金”与“挑刺”——“点金”是找出优点赏析,“挑刺”是找出缺点修正,从而让学生辩证地看待习作,不断提高习作评价的水准。又如教师点评法,可以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评价,也可以就集体存在的优缺点进行集中性点评,让学生对于习作重难点的掌握有所突破。
(二)注重过程表现
重言语表现。在习作方法传递中,开展“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观察家”“我是小小好声音”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习作评价中,鼓励学生赏析习作,思考如何从不同的方面评论,不但使评价促进习作目标的达成,而且促进学生习作思维与审美能力的发展。在师生的对话中,以“你是采取怎样的观察方法来写的?”“你写得怎么样?”等追问方式,让学生的习作素养在打磨中不断生成。
重素养表现。对于“留心观察”这一要素的习得,教师注重学生习作素养的表现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习得习作要素,在思辨中交流习作要素,在模仿中锤炼习作要素,在写作中表现习作要素……
这样,观察能力增强,观察习惯养成,习作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