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看到不同的表现

2022-05-30贲友林

关键词:表现分层作业

贲友林

摘要:作业的分层,不仅可以是“做什么”的分层,也可以是“怎么做”“做得怎样”的分层。遵循“低入”“多思”“高出”的原则,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差异性、层次性的表现。同样地,教学也应该分层。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呈现出层次化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水平,这应当是教学前可以作出预设的,也是教学后需要接纳与尊重的。无论是作业还是教学的分层,都期望看到活泼泼的学生,看到学生的发展,看到学生的主动性发展。

关键词:分层;作业;教学;表现

一次,我在旁听一堂六年级数学课。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

有A、B两款书包,A款打八折出售,B款打六折出售,两款书包的实际售价相比,()。

①A款的高②B款的高③无法判断

大部分学生都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由于题目没有告知两款书包的原价,所以应选择“③无法判断”。

我原以为,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后,这道题的教学也就结束了。没想到,教师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把题目中的一个字改一下,题目就可以在①②两个答案中选择一个了,应该怎么改呢?”

学生愣了一会儿。有学生说,把“两”改成“同”。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一位学生质疑:“同款,为什么还有A款和B款呢?”看似“玩笑”的疑问,教师却很认真地回应:“一个红颜色,一个蓝颜色。”全班哈哈大笑起来。

我在心里为这位教师的机智点赞。更没想到,教师话锋一转:“这道题目,如果不改,两款书包的实际售价相比,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学生回答“3种”,并具体解释了3种比较的结果:“B便宜”“A便宜”“(A与B实际售價)相等”。随着学生对3种结果的描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表格(见图1),并指出:“对此,我们可以来研究:A、B两款书包原价各是多少元,会出现这3种情况?”

接着,教师提问:“不过,这是研究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我们可以思考什么?”学生回答:“范围。”教师追问:“对的。A、B两款书包原价各是多少元,在什么范围内,B便宜?在什么范围内,A便宜?什么情况下,A与B的实际售价相等?会是范围吗?”

最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还可以接着想下去,开展第三、第四……层次的研究。今天的课后作业,请大家探索、思考这个问题。挑战一下自己,看看可以达到第几层次。”

常见的例题教学,终点往往是学生呈现相同的正确答案。而上述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分析、解答一道题,而是以这道题为引子,设计并呈现了一个表现型学习任务——面对同样的问题,各自作出思考,呈现出不同的表现。这激励着每一位学生挑战自我,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前行。

由此,我想到作业的分层设计问题。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发展状况的不同,所完成的作业应当匹配各自的学情。作业结构和内容应当视个体的能力而异,增强开放性,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吃得了”,学习较好的学生“吃得饱”,所有学生“吃得香”。即,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作业类型不同,数量不同,难度不同。如,有教师设计A、B、C三类作业,“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分别完成。这样设计出来的作业,体现了针对性。不过,这样的作业分层,也就意味着将学生分层,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否又有消极的乃至负面的影响?而且,全班作业从一个种类变成多个种类,教师批改与评判作业也变得比较麻烦。

作业的分层设计,还有另一种思路:同样的作业,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有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等差异化、层次性的表现。也就是说,作业的分层,不仅可以是“做什么”的分层,也可以是“怎么做”“做得怎样”的分层。

说说一个我的尝试。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之后,我在作业中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一张长方形的纸,长8厘米,宽6厘米。

(1)我提的数学问题:。

我的解答:。

(2)如果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分成两部分……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说明分法,并算出其中一部分的周长。

这样的作业设计,遵循“低入”“多思”“高出”的原则:“低入”,即作业的门槛低,所有学生面对这样的作业,都有想法,都可以完成,不会无从下手;“多思”,即作业中问题与任务的空间较大,对学生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学生多想一想,就有更多的、更深入的想法;“高出”,即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可以实现对自己的完善、超越与创造,达到更高的收益。

正因为“低入”“多思”“高出”,学生在完成这样的作业的过程中就会有差异性、层次性的表现。我对学生的作业表现预设了三个水平层次:水平一,有一种分法,并正确算出其中一部分的周长;水平二,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分法,并算出其中一部分的周长;水平三,有多种不同的分法,能算出周长并且发现分成图形的周长与原长方形周长之间的关系。

分层,又何止在作业中。

设计与实施一堂课的教学,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往往会对全班学生作出统一的预期。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授课,拟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初步理解计数单位相同时进行加、减法这一算理的过程中,体会分数与整数、小数加减法算法的一致性,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

这是对教学目标内容“横向”的分析。如果对教学目标达成水平做“纵向”的梳理,我们知道,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其学习程度在某一个阶段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教学目标应当同中有异。如在知识技能方面,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部分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部分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计算的水平;其后的第二课时,部分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计算的水平,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发现一些规律,少数学生可能还是表现为正确但不熟练的水平。对于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及小数加、减法算法一致性的认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也是有层次、有差异的:有的学生“不认不识”,有的学生仅仅认识到“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减”,有的学生认识到“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及小数加、减法一样,都是计数单位相同,再相加、减”。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呈现出层次化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水平,这应当是教学前可以作出预设的,也是教学后需要接纳与尊重的。

再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教学目标之一。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解答“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求面积”的问题,就可以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不仅要记住公式,还要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对于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而言,还可以再思考“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甚至可以继续思考“还有哪些数学问题也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目标的拟定以及达成评价方面,我们不能只照顾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也不能保护“慢者”,约束“快者”。每个学生的目标应处于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对个体而言富有挑战性,促进潜在发展水平向現实发展水平过渡。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在于能否激发、启动那些正在成熟的心理机能。有层级的挑战性目标,有利于调动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一样的,因此挑战性的目标必然是照顾差异的;反过来说,照顾差异的分层的弹性目标只有对每个学生都构成挑战,才是有意义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无论作业还是教学,分层是共识,但教师在实施分层的时候却难度很大。我以为,这至少受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头脑中认识的固化问题。在教学中,我们都希望教师平等地对待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方法以及赋予同样的学习期待。在学生发展方面,我们习惯甚至推崇的是全班学生齐步走(如全班所有学生一起往前走3步)。而有的学生是否能走5步甚至8步?有的学生是否走不了3步?当我们沉浸于“同一”“统一”时,就难以真正地实施分层、差异化教学。

二是实践过程中方式方法的简单化问题。以作业分层为例,原先我们习惯于将学生分层,让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而当我们采用“同样学习任务,学习表现分层”的思路分层时,每位学生机会均等,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层级与位置,同时保留向上进阶的通道与可能;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化被动为主动,化他控为自控。好的教学,学生都在向前走,允许速度不一、路程不一,甚至路径也不一,但一定是学生主动地并努力地、尽力地往前走。

这里要指出的是,“走3步”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最低水平”的标准,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不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而是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才能最终达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这样的阐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不过,这是从教的角度作出的安排。而本文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不是教师决定是否对“上智”“下愚”与“中人”“语上”,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探索学习的“下”与“上”,并鼓励他们“向上”。说到底,无论是作业还是教学的分层,都期望看到活泼泼的学生,看到学生的发展,看到学生的主动性发展。

猜你喜欢

表现分层作业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