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2022-05-30代天喜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人民民主政权的初创时期和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的初始阶段,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除了开展经济建设,还需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和造就建设新中国的各类人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顺利过渡与转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成功经验,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考察
[作者简介]代天喜,武夷学院宣传部副研究员,福建武夷山 354300。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21356);福建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项目(JZ170132)。
[中图分类号] D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10-0029-03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新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执政,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新的政治环境。全国各学校已开始采取措施改造青年意识形态领域。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他们转变思想观念,保证党的各项事业顺利开展。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目标和任务决定的。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①各地根据《共同纲领》的指示精神,通过思想政治课、课外社会实践等,在青年中开展思想教育,尤其是开展好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思想品德教育。
1949年12月,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指出,青年理论学习必须密切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要通过改造思想,组织学习,培养学生爱国精神,自觉遵守学生守则,这为全国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②各地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文件精神,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反对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5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进行时政宣传运动的指示》,要求各地立即开展目前时事的宣传运动,消除恐美心理。宣传的方法,以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和部队内部讨论为主。③
1951年秋,根据教育部通知,要求各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1951年1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中要求,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对青年进行思想改造,使全国学校都能够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52年9月,教育部党组决定在有条件的学校设立政治辅导处,配备政治辅导员,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④各校结合镇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社会政治运动,开始对总路线进行宣传教育。1953年6月,毛泽东指出,要善于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点,组织和教育广大青年群众。1954年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指出,当前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纪律教育。1955年,各地中学实施部颁《中学生守则》,强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纪律和日常行为习惯。⑤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基本上形成了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校长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党团组织、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
(一)建立各类学校思政教育组织和机构。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各类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按照上级要求,设立政治辅导处,依托课堂和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成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共青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制定社团管理规章制度,开展时政教育。⑥青年团和学生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结合政治运动对青年开展思政教育。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对形势与任务的研判和教育,要求各类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三大政治运动结合起来,对青年进行政治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分清敌我、爱憎分明的思想。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在课内外进行“朝鲜战争形势和中国的关系”、爱国捐献、增产节约等教育。学生踊跃参加捐献飞机、大炮,参军参干等活动。
(三)积极开展先进典型教育。先进典型是人们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和榜样,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典型辈出的时代,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树立和培养先进典型,宣传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及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军队典型英雄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杨连第、罗盛教等;工人模范典型人物如孟泰、时传祥、王崇伦、马恒昌等;妇女典型人物如郝建秀、梁军、赵梦桃、田桂英等;农民典型人物如李顺达等。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化学生,在学生中起到了见贤思齐的效果。
(四)多形式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和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政治运动,各校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各地参加工作组、调查组、宣传队工作。举办学习会、讲座、座谈会、捐款捐物活动等,编印小册子、宣传单,开展向模范典型学习的活动,在重大节假日举办党团日活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各校加强生产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启示
(一)坚持党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保证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新时代,要加强党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多措并举,坚持育人导向,突出政治性、思想性,以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为主要形式,体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为学生服务、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特点。开展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政治理论学习,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开展讲座,研讨,培训,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会”,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在师生中持续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不断巩固和扩大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校长,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来抓,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领导班子述职、党建工作考评、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生活会等之中。校党委书记是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按照“党政同责”原则,校长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负重要责任。党委书记和校长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对分管领域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强化工作部门的职能职责。党委宣传部主抓意识形态工作,党委组织部、纪委办、统战部、学工部、保卫部、团委等部门和二级学院党委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积极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工作质量和实效。加强宣传阵地管理,落实“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教学督导、学生评价和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落实教材建设相关规定,严把教材编写、选用关。加强校园安全分析研判,健全安全防控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国家安全、反间谍、防震减灾、禁毒等各类主题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安全教育演练,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组织开展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活动,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典型,举办先进人物进校园宣讲活动。开展“宪法晨读”等学习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完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发挥校史馆、展示馆、文化馆等育人功能。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经典诵读等活动,邀请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开展社团文化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项目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教育项目,促进师生对优秀民俗和传统体育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育人项目,促进师生对优秀民俗和传统体育运动的认知,提升文化自信心。完善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提高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率,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安全责任保障机制。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通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开展优秀文明宿舍、文明示范宿舍、文明班级、优良学风等评选活动,从而把教室、宿舍建设成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坚强阵地。以三月学雷锋志愿服务月、国际志愿者日等节日为契机,开展文明引导、爱绿护绿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精细化推进学生心理工作,开设新生“心”课堂,发挥学生社团同伴效应,广泛开展心理服務活动,心理赋能水平不断提升。大力实施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落实就业通报、一把手约谈、全员协同育人、定期督导、深入调研等长效机制,多措并举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和职业教育指导,开通就业咨询热线,优化智慧就业平台功能,对重点人群实行“一生一策”精准帮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按照“分级认定、分类资助、动态管理、应助尽助”的原则,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精神关怀为宗旨,做好“人文性”资助,开展“家校关怀万里行”家访活动、“资助政策乡村行”活动,建设感恩教育平台、公益服务平台,通过系列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资助志愿服务队、助学服务队、学生资助服务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勇于体验、敢于尝试、勤于锻炼的能力。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作用,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推进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师生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学校领导带头上形势政策课,班子成员联系思政课教师,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基于三维驱动的“主课堂+”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出台思政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机制,成立教学督导室,校教学督导加强与思政课教学机构督导联动,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落实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带头上形势与政策课,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开展集体备课,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发挥帮带作用,集思广益优化教学设计,修订编写教案,制作完善教学PPT等基础教材,夯实课堂教学基础。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开展精品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征集,引导教师从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效果与反思等要素进行思考和实施,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将抗疫精神、家国情怀、个人品格、科学方法等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积极开展线上教学优质课程评选活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创建,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大纲、考核大纲编写、教学设计,开展全校性示范观摩课,评选表彰“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协同,以“思政课程”指导“课程思政”,加强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条件保障,探索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加强课程思政能力培训,以课程思政工作坊等创新模式加强交流研讨。继续评选一批课程、一批教师进行示范建设,形成成果可固化、经验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品牌。完善专业课教师的绩效考核管理,将专业课程实践开展中思政教育的结合情况作为教师考核重要指标,将考核机制落实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设立课程思政改革创新试点科研教学项目。要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系统谋划,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点,创新举措,更加扎实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包括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党委负责人、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团干及思政课教师等,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促进学校各类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教育规律,具有比较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调查研究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每年制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计划,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创造条件,选派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参加全国及省市各类相关培训、社会实践以及挂职锻炼等,提升其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选聘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老教师、先进典型等,从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安全管理,着力在师生中组建包括网络舆论引导、网络监管、网络技术、网络评论队伍的网络管理队伍,提高了网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立了其教育引导的主导地位。这些队伍能够在第一时间就校园和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师生交流探讨,沟通疏导,坚持正面舆论导向,及时处置网络舆情,稳定师生情绪,确保了校园安全稳定。加强落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政策,完善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队伍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的制度。严格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和考核,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考核结果要与职务聘任、奖惩和晋级挂钩。把师德专题教育与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开展新入职教师师德教育专项活动,常态化举办新教师师德网络专题培训,确保每位新入职教师知准则、守底线。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青年思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要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开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培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1.
②董渭川.新中国的新教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局出版,1951:92.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44.
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教育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119.
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75.
⑥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教育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