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语文本位 找准学习关键
2022-05-30贾红红郁丽燕胡亦萌
贾红红 郁丽燕 胡亦萌
【文本分析】
《江南》是一年级上册第三篇课文。作为统编教材中学习古诗文的第一课,《江南》既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江南》是一首汉乐府民歌,主要描绘了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使用了民歌常用的复沓这一修辞手法。后面五句以“鱼戏”为始,更换了不同的方位词,既便于反复咏唱,也表现了鱼在莲叶间欢快地穿梭和嬉戏的景象。全诗意境优美,反映了古代人们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的欢快心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
2.通过听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及学生间合作共读等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借助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丰富对江南以及采莲活动的认识,感受莲之美、鱼之乐以及采莲人的欢快心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遇“江南”
一、任务驱动,创真实情境
导入:每年夏季,萧山的湘湖就会有满池的莲花盛开。我们班级将组织同学们去湘湖参加“采莲”活动。那么,什么是“采莲”?“采莲”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汉乐府民歌《江南》,认识下古代的“采莲”活动。
二、借助地图,初识“江南”
1.认识长江,初识生字“江”。
(1)板书“江”,认识“三点水”:带“三点水”的字大都和什么有关?(预设:水)
出示“水”的图画与其他带有“三点水”的汉字:“江”“河”“湖”“海”“溪”都与水有关,所以都含有“三点水”。
(2)围绕“江”组词:除了“江南”,还可以给“江”组其他词吗?(预设:“江水”“江边”“江上”“长江”“江岸”等)
2.了解“江南”的地理位置。
(1)初步了解“江南”的地理特点。
出示中国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孩子们,看,这就是我们祖国最长的河流——长江。“江南”就是对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的统称。
出示江南风光图,感受“江南”的地理特点:杭州地处江南,有著名的西湖、钱塘江、富春江。萧山本地则有湘湖,随处可见湖水、江水、河水。江南雨水多,因此也被称为“水乡”。
(2)明确“江南”的地理范畴:除杭州外,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也属于江南?
出示江南局部图,发现除了浙江,还有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的部分区域也属于江南。
三、整体感知,绘诗中“江南”
1.教师朗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师生齐读并交流,初步感知古诗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想象跟老师一起读,读完后请说一说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景象。(預设:荷叶挨挨挤挤的,小鱼儿在水里玩耍……)
3.学生自由朗读,感受古诗节奏。
板块二:探究江南“莲”之多
一、想象画面,感受江南莲之多
1.定位诗中语句:夏天的江南到处是莲花,莲叶挨挨挤挤,密不透风。在这首诗中也有一句描写莲的句子,请找出来读一读。(预设:“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2.借图识“莲”。出示图1,帮助学生认识“莲”,学习新偏旁“草字头”。
3.辨“采莲”:江南可采莲,采的是莲的哪个部分?(预设:莲藕、莲花、莲叶、莲蓬)
(1)字理识“采”。出示“采”的字理演变过程(见图2)。
甲骨文的“采”,上半部分是一只手,下半部分是一棵树及其果实。最初表示用手在树上采摘果实。
(2)词义辨“莲”。“莲”的果实主要有莲蓬和莲藕,通过图1,可以看到莲藕在泥土里,用“挖”更合适,所以采莲实际上是采莲蓬。
4.发挥想象,理解“莲叶何田田”。
引导:读“莲叶何田田”这句诗,你们感受到荷叶是怎么样的?……这就是同学们平常所见的一层叠着一层的莲叶,也就是诗句中的“田田”。我们一起齐读——“莲叶何田田”。
教师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赞美、开心的语气。
5.合作朗读,感受采莲的美好心情:请大家一起来齐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二、借助科学,探究莲多之原因
1.衔接过渡,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夏天的江南多莲吗?
2.交流反馈后,教师补充相关视频、图文资料。
(1)播放视频,了解莲的生长条件: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来看看莲花适合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
出示视频资料并讲解:莲喜欢生长在潮湿、水分多的地方。它对土壤也有要求,特别喜欢池塘中湿湿的、黏黏的泥土。而且莲大多在夏季盛开,说明它喜欢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老师查了资料,发现它的生长温度一般在20℃~25℃。
(2)深入思考,探究江南种莲原因:知道了莲生长的条件后,请大家思考,江南具备哪些莲生长的优势呢?
出示气温图:老师这有一幅气温图,请你们仔细观察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归纳:之前我们提到江南之所以被称为“水乡”是因为雨水多,而且由于我们离赤道比较近,春夏季节气候温暖。
(3)小结:之前我们了解到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知道江南一带多平地,而且气候温暖湿润。这些都为莲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气候条件。
板块三:体会江南“采莲”之乐
1.图片导入。出示采莲女采莲图:因为江南盛产莲,因此每年到了莲子成熟的季节,采莲就成了一种很常见的劳动。瞧,采莲姑娘背着背篓,采莲来咯。
2.揣摩心情:看到如此之多的莲蓬,她们是什么心情?(预设:开心、快乐)
3.师生交流,感受采莲之乐:从哪里可以看出采莲人的心情是愉快的呢?(预设: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是呀,小鱼们在做什么呢?(预设:做游戏、找方向……)
4.链接生活识字。引导:东、西、南、北是表示地理方位的生字。那么,鱼会认方向吗?鱼在水里是如何辨别方向的?(播放视频)我们知道了鱼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周围各种形式的信息,从而分辨方向。这里其实是借鱼游来游去,表达采莲人的欢快心情。
5.朗读指导,读出欢快:用轻快、活泼的语调去读,可以一句比一句读得稍快,也可以一句高、一句低,方位词可以读得重一点。我们一起来读出采莲的欢快。
6.布置閱读作业:亲子阅读《一颗莲子的生命旅程》。
【教学思考】
一、严格坚守语文本位,增强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可行性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而设置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得以落实。因此,语文本位是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前提。
《江南》的学习重点在于走进古时江南采莲情境,通过对语言文字形、声、意的理解,深入体会江南采莲之乐,感受乐府诗歌之美。因此,所有学习应紧紧围绕《江南》展开,跨学科知识的运用只起辅助作用。
为帮助学生感受《江南》用字的精妙,本课呈现“采”字的字形演变图和“莲”的完整图片,引导学生借对“采”的造字理据和“莲”的部件特征的剖析,理解动词的择取依据与“采”“莲”二字搭配的精准性。为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本课不直接播放相关音频,以免破坏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的直观感受,而是让学生直面文本,借对字、词、句的揣摩丰富想象,运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等方式,从感知形象美过渡到感知音韵美。为帮助学生理解江南盛产莲的原因和采莲的乐趣,本课引入地图、气温等地理知识,东、南、西、北等方位词,以帮助学生想象“莲叶何田田”、鱼儿四处嬉戏、采莲人欢欣快乐的场景,并对《江南》的写作背景产生理性的认识。以上各环节都紧紧围绕《江南》展开,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江南美景的热爱之情,情感目标亦在此过程中得以落实。
二、恰当整合各科资源,把握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关键点
跨学科学习的关键点既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点,又是确定跨学科学习目标和内容主线的重要依据。只有把握好关键点,才能进一步增强跨学科的融合度。要想确定关键点,须牢牢抓住文本理解的重难点。就《江南》而言,对采莲之乐的理解是重难点。对江南环境的感知、对采莲动作的把握、对互文手法的认识等都是实现对采莲之乐的理解的必经之路。因此,可由此找寻《江南》跨学科学习的关键点。
此外,跨学科学习的设计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等现实条件。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且他们与古诗间存在较远的认知距离,对古诗学习具有明显的畏难心理。据此,借图片、视频等形象化的媒介辅助学生对抽象文字的理解,搭建学生与古代采莲人之间的认知桥梁,激发学生古诗学习的兴趣,使其切身感受古人采莲的乐趣。这是可行之道,亦是跨学科教学的意义所在。
综合以上两点,笔者和团队以对江南环境的感知这一关键点为例,详细阐述《江南》一课如何巧用地理、科学等具象化的跨学科资源,助推学生对江南的认识。首先,学生虽身处江南,但对江南这一地理概念比较模糊。因此,笔者在课堂中引入地图,以帮助学生对“江南”的地理范畴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其次,学生对江南地形和气候等自然风貌了解不多,这亦会阻碍其对《江南》创作背景的理解。因此,在第一板块中,笔者借江南风光图和江南局部图呈现江南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使学生对江南一带雨水充足的特点有了初步的印象。最后,引入科学知识以帮助学生了解莲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让学生结合江南的地理特征,思考江南为“莲叶何田田”现象的形成提供了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学生在深刻理解江南及其与莲的关系的基础上再去读诗歌,就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联想到更丰富的内容,将诗歌读深、读厚。
三、有效挖掘本土资源,提升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质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及核心素养时,把“文化自信”放在首位,强调通过语文学习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家乡的文化、习俗。因此,笔者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提升跨学科学习质量,结合湘湖采莲这一地方特色活动,创设了“班级采莲活动”这一真实情境,调动学生的真实体验,以助其走入文本情境。开展具体活动时,笔者又借助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莲叶何田田”等句意,体会江南采莲的乐趣,静心感受家乡的美好风光。总之,上述活动都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以及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山小学 311200)
2.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