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观察与关注为教师赋能

2022-05-30孙望安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10期
关键词:当事弹琴家校

初次读到《淘气的“钢琴小王子”》,便想到哪个幼儿园老师,甚至中小学老师没遇见过几个淘气甚至调皮捣蛋的学生,无非就是他们淘气或调皮的方式不完全一样。但是细细品来,我却发现当事老师在纠正田果淘气行为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使用其他老师常使用的方法,如开导、说教、批评,紧紧地盯着,反复地纠正,刻意鼓励或有意吓唬等。当田果用蚂蚁把同伴吓得哭起来后,老师没有刻意描写当时是如何强令他把蚂蚁处理掉的。在整个故事之中,笔者难以找到当事老师制止田果淘气或批评田果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任何言语,更没有联系家长“状告”幼儿的举动。然而,我们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田果的显著变化:从“赖床”不想上幼儿园,到每天回家后就嘀咕一句“我明天还要上幼儿园”;从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到回家主动练琴,再到向小朋友展示自己的琴技;从被同伴的家长“告状”,到有家长“主动带着孩子找田果一起玩”……

田果这些可喜的变化、难得的进步从何而来?反复研读故事,不难发现是观察和关注为当事老师赋能的结果。

主动细腻的观察有助老师认识幼儿

本故事篇幅不长,但是从多个细节的描述中可见当事老师观察的主动性。田果在班上淘气动作不断,老师便形成了“活泼中带着点淘气”的印象,形成了对田果基本的看法与判断。若缺乏细腻的观察,当事老师极有可能把田果当成班级的“捣蛋鬼”,甚至“坏孩子”来看待,也许对田果的教育引导策略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在音乐活动中,当事老师看到了田果“立马抬头看着我,但似乎又很快对琴声失去了兴趣……就是不跟着节拍唱歌”。回想起田果入园后的表现,当事老师还能清晰地记得,每当钢琴声在教室里响起,田果居然能停止在盥洗间“玩泡泡”,跑出来“‘傻傻地看着弹琴的老师”。当初,当事老师并不知道田果会弹琴,但是她已经觉察到“他入园以来只要钢琴盖没有盖上,他就会悄悄地溜到钢琴边,摸摸琴键,有时还不经意地敲动一下”。这些发现为当事老师了解田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成为准确掌握其行为动态与思想活动的关键。

观察可以是单个的、持续的或组合的动作,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或在不同节点发现问题,而这些现象与问题很有可能是孤立的,也有可能是相互联系的,或互为因果的。我们常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要用好信息接收器,用眼看必须能看见,用耳听必须要听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算不上观察。当事老师的观察证实,田果的几个举动都与琴声有关,略加分析,他初来乍到时,也许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关注的需求。依田果的年龄与交际能力,他不可能刚入园就能想到自己能用钢琴声引起关注,因此,他就本能地选择了用小动作来吸引同伴与老师的关注。

热情务实的关注促使幼儿发生转变

当事老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强调她对田果的关注,更没有明确将关注作为一个“口号”或转化“策略”,而是基于观察做出了几个细微之举,让田果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田果用蚂蚁吓唬唐虹,当事老师没有责怪,而且耐心地听他说话,“唐虹真是胆小,这有什么好怕的”。田果“慢悠悠地”走到老师跟前,寻求关注的心理自然就得到了满足。此乃方式之一,不动声色,听其诉说。在音乐活动中,田果“似乎又很快对琴声失去了兴趣”,但是当事老师并没有“训斥”,而是将问题留置课后处理。此乃方式之二,掌控之中,择机再动。听到田果指出自己弹琴时出现的不足时,发现他的“奥秘”,特别是“他拉着我的手来到钢琴边”时,“我”顺势打开钢琴盖;发现田果会弹琴后,每逢有音乐活动,便“请田果来试试”。此乃方式之三,提供机会,顺势引导。发现田果使用“缓兵之计”时,当事老师并没有过多的语言引导或劝说,而是期待他第二天的“精彩”。此乃方式之四,看破不说破,留足空间。持续让田果在班上演奏钢琴,特别是默认田果会于展示的前一晚在家里默默练习,让他充满了自信。此乃方式之五,细微之举,影响卓著。

仅以上列举的几个细小情节与举动就足以让笔者感悟到当事老师的“关注”在促使田果发生明显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关注必须基于最基本的日常观察或发现,关注既是一种教育的态度,也是一个相对持续的动作行为;对学生的关注还应该是一个渐进的、逐步升级的过程,这样才能适应幼儿不断变化的诉求,才能让关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发挥教育的作用。

渐进向好的变化改善家校互动关系

田果弹琴的水平在同龄人中应该是比较出众的,他不仅能自己弹,还能在听琴的过程中发现老师弹琴时的细小差错,这并非一日之功,其中爷爷教琴以及孩子学琴的艰辛可想而知。田果能坚持下来,“耳濡目染”“迫于无奈”“完成任务”“有些喜欢”等多种因素很有可能兼而有之。但是,自从在幼儿园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琴艺后,田果回家不停地表示第二天还要上幼儿园,还能“经常自觉练习新曲子”,这让其家长喜出望外,才有家长主动电话联系老师的情节。当事老师趁热打铁,抓紧时间走进田果家去家访,增进了与家长之间的了解。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校园成为孩子喜欢的地方、愿意学习的场所,而不是让孩子受家长“胁迫”或为实现家长的“目标”而学习。对于家长而言,他们只要看到孩子向好的变化与成长,感悟到学校教育的效果,自然就会对学校(幼儿园)的教育以及教师的工作表示满意。当事老师不动声色、坚持对孩子的关注就赢得了孩子和家长的信任。

近年来,笔者有幸见到不少青年教师在谈到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时,都会将维持与改善家校关系的方法列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结合《淘气的“钢琴小王子”》故事中当事老师的做法,笔者以为,若要保持良好的家校关系,就得让孩子和家长感受到学校(幼儿园)以及老师的关注。若是广大教师都能像当事老师一样,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受到老师的用心,维护和改善家校关系就会成为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因此,维护良好的家校关系,教师应从履行好自身的岗位职责做起,从关注孩子做起。

我的建议

田果是幸运的,他对关注的诉求被细心的老师观察到了,并得到了超出预期的满足;当事老师也是幸运的,田果弹奏钢琴的特长让自己“有计可施”,找到了教育引导的切入点。但是,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并非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与教育氛围的熏陶,但是笔者相信他们寻求关注的诉求是相通的,家长对教师的期盼也会大同小异。

正如讲述者在故事的末尾所言:“不可能每个小朋友都能像田果一样带着特长入园,但是每个小朋友一定都会期待老师的关注,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将关注与关爱播洒给每一个小朋友。”当事老师的感悟其实为自己,也为更多的幼儿园教师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如何关注幼儿。因此,笔者建议老师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增加在室內外活动及游戏中观察幼儿的能力,罗列和梳理常用的、有效的观察方法,将观察的结果转化为关注的行动,切实让观察与关注为教师赋能,为教育实践添彩。

责任编辑/曹小飞

孙望安

原湖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编著有《把脉师方——学校教育实践案例研判》和《聆听花开——中小学教育实践情境案例集》等。

猜你喜欢

当事弹琴家校
家校距离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会弹琴的沙丘
涉事企业辟谣是法定义务
基于语料库浅析“把+N1+当(成/作)+N2”句式中N1与N2的关系
“教师跪求谅解”并非无解
用腿弹琴的孩子
弹琴
教爸爸弹琴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