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面对孩子的“社交恐惧症”?

2022-05-30冰宇奇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10期
关键词:恐惧症社交情绪

现在有一类孩子,生活中不太会交朋友,不会与人沟通,但是在线上就特别会交流。他们称自己有社交恐惧症。他们最爱用的词就是“尴尬”。无论干什么,他们都感到尴尬,还总担心自己的行为出丑,担心自己的观点没有人认同,担心自己影响了别人,让别人不高兴。他们有时候在社交中偏向讨好,可是真要去讨好,自尊又倍受折磨。所以他们就慢慢在人群中沉默了。

人是需要与他人发生互动的,社交也是一种本能。“社恐”孩子的这种本能是怎么消失呢?

社交的第一场所是家庭,第一对象是父母。当孩子第一次和父母讲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得到的是讥讽、否定或者批判和情绪的发泄,有时候是忽略,他或许会想试试第二次,第二次依然如此,他可能会给自己找理由进行第三次……哪一天,他忽然沉默了,什么都不说了,父母着急了,怎么孩子现在不爱说话了呢?父母觉得失去了了解他的机会,开始想着用各种方式去窥探孩子——QQ、微信、手机浏览器。这让孩子更加地紧张,因为在孩子的心里可能已经产生了丰富的负向情绪,他不愿意被父母发现他的“邪恶”,他不愿意看见父母对他的失望。他会藏得更深,更隐秘。

在家庭里社交的受挫,孩子会得到一个结论——我是不被欢迎的,我是可以被忽略的,我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的想法全是错的,我说不说都没有人会理解我的,我说了还要被嘲笑。这个结论一旦形成,他会泛化到与其他人的关系中,慢慢地就不敢在生活中与人沟通了。但是在虚拟的世界,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屏蔽感知以及随时撤离的安全感。依依和妈妈在周末说话很少,甚至很疏离,但是在学校(寄宿学校)就可以和妈妈打电话讲很多自己的感受,她很困惑,为什么她会这样?在双方的沟通中,我们看到妈妈在电话中怕刺激到孩子,怕孩子提出不上学的请求,通常比较理智,以宽慰为主,不会乱发脾气,孩子也明确知道这一点,所以她在电话里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妈妈有时候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让依依非常害怕,但她又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毕竟她才13岁,所以她尽量躲着妈妈,害怕自己引发妈妈的情绪爆发。距离可以让人因疏离而产生礼貌,距离也可以让人快速逃跑,这都是非常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

溺爱让我们在社交中受挫,原因在于技能的缺失,无法面对冲突,无法和解,以及强势的“社交方式”,矫情、脆弱等,都让一个人无法形成成功的社交体验。溺爱孩子的父母通常替孩子把他自己要承受的、成长的部分都完成了,那孩子的抗挫功能就没有建立。当有一天,孩子长大了,父母认为你就应该会社交,但缺乏社交的训练,孩子的社交体验总是不成功,总是带来痛苦的感受,孩子也就不再有社交的动力了。

社交也是心理意志力的培养过程。从不敢和别人说话,到鼓起勇气去说话,再到说得很顺溜,这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战胜自我。经过这一过程获得成功,带给孩子的是对自己的认同与肯定。但是虚拟社交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孩子这一心理过程。不仅如此,虚拟社交是一个没有情感传递的社交过程,它无法达到人们对社交的原始需求——情感的交互,反而要透支掉我们的部分情感,这让空虚感反而更加强烈。

所谓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只有极少数是真正意义上的“症”。多数情况下,是社交的一种失败体验或心理锻炼的缺失。鼓励孩子、陪同孩子去完成现实的社交心理全过程——认识、相处、矛盾、冲突、和解、背叛、分离、重逢,是家庭教育的必选项。它是人的情感来源。

冰宇奇

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师资),中国教育电视台特邀心理咨询师,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重大课题《家校共育的政府职能与对策研究》研究工作,现任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协会教育教学创新专委会重大课题研究员,长期从事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案例征集邮箱:18371717788@163.com

猜你喜欢

恐惧症社交情绪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错失恐惧症
密集恐惧症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我有开学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