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闻问切”:融媒体时代新闻精品的编辑策略

2022-05-30叶俊葛灵芝庄传端

新闻潮 2022年10期
关键词:望闻问切荆江融媒体

叶俊 葛灵芝 庄传端

【摘 要】编审稿件如医生诊治,也需要观气色、闻气味、问症状、摸脉象,找准病根,才能手到病除。2022年6月9日、10日、13日,《荆州日报》分别以上、中、下3个章节形式推出《荆江巨变》,“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半月谈网、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平台转载,实现传播量逾5亿次,成为现象级新闻产品。本文通过分析《荆江巨变》的成功经验,探析“望闻问切”编辑技巧,为提高新闻采编质效、打造融媒体精品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望闻问切;新闻精品;荆江;編辑策略;融媒体

作者简介   叶俊,荆州日报社融媒体出版部、文化评论部副主任;葛灵芝,荆州日报社融媒体出版部编辑;庄传端,荆州日报社全媒体创意研发中心编辑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亲临荆州,明确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荆州儿女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谆谆教诲,持之以恒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长江保卫战,努力实现从“险在荆江”“痛在荆江”到“变在荆江”“美在荆江”的历史性跨越。

2018年至2022年,4年的时间不长,但足以令荆江两岸改换容颜。2022年初,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荆州日报社组织专班,深入长江沿线各县市区采集第一手材料,历时半年、行程3000公里、到访120处、采访230人次,创作完成长篇报告文学《荆江巨变》。 6月9日、10日、13日,《荆州日报》分别以上、中、下3个章节形式推出《荆江巨变》,经《荆州日报》全媒体矩阵同步推送后,在业界和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半月谈网、中国网等多家媒体转载。截至2022年10月,作品传播量逾5亿次。

《荆江巨变》是荆州日报社在融媒体时代“大兵团作战”的成功范例,探究其成功经验,得益于高质量的策划、一流的采写队伍、资深的编辑团队、全媒体平台的强力推送。其中,编辑环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正如作家海明威所言:“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荆江巨变》的编辑团队用新闻工作者专注的思考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望”“闻”“问”“切”,反复打磨,才成就了较高的文学品质和美学意蕴。

一、“望”,即“看”,整体把握稿件“是什么”“怎么样”

“望”是一个熟悉稿件价值的过程,也是对稿件进行“诊治”的基础。编辑只有充分熟悉稿件,了解稿件写什么、有什么问题,才能明确主题,找准“病灶”、开具良方、疏通经脉,实现稿件硬伤“药到病除”。

具体而言,就是要反复阅读、整体把握文章关键脉络。

一是看文章的故事梗概,明确文章主题所在。《荆江巨变》全文分“生态的呼唤”“长江大保护”“大美荆江”三个部分,生动讲述了荆州儿女在与水比邻而居的过程中与水抗争、破立抉择,最终实现人水和谐的动人故事,记录了荆州市党委、政府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化为人民群众生动实践的历史进程。

二是看文章的写作背景,明确文章时代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擘画长江经济带战略,把生态修复确定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首要课题。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出炉,将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列在首要位置。长江在荆州境内径流里程483公里,占湖北的近一半,占长江中下游的近1/4,居全国沿江地市州之首,是湖北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大保护的主战场之一,荆州依水而建、因水而兴,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是看文章的写作缘由,明确文章思想体系。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主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这也是荆州日报社撰写《荆江巨变》的使命。长篇报告文学《荆江巨变》,记录过去,观照现实,资鉴未来,体现荆州日报社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也为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通过上述“三看三明确”,编辑的思路也就清晰可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次刊发。《荆江巨变》洋洋洒洒3万多字,一次性刊发约需要5个版面,《荆州日报》日设8个版面,拿出5个显然不现实,而且增加版面会增加开销。而分批次刊发,形成连载,既节约成本,也吊足读者的“胃口”,增加关注度。经过讨论分析,通盘考量,分上、中、下3个部分刊发成为最佳方案。

制作目录。分次刊发,每天连载一部分,层层递进,使读者厘清行文之间的逻辑和内在联系。实际编辑中,编辑团队参考书籍、网页的编排方式,为文章配了目录。目录随文章刊载进度依次呈现,一目了然。

图文并茂。《荆江巨变》三大部分篇幅大小不一,很难按文章本来的章节划分,又不能生硬切割,这时候,图片就是很好的黏合剂。在排版上,美编通过调整图片大小、形状来搭配处理文章,既避免了“因形害义”,又使版面美观大气。比如,一版图片采用弧形设计、内版照片线形内收,既呼应了长江“九曲回肠”这一外在形象特征,也保证了《荆江巨变》分次刊发的3个版块内容的完整性。

添加按语。无论是“长江大保护”的宏大主题,还是文章的写作背景、缘由,均通过按语进行呈现,从而达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既明确了文章的主题、价值、思想,也方便读者阅读。

二、“闻”,就是“审”,查稿件主题是否明确、导向是否正确

一篇优质的新闻作品,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什么都想写,结果却什么都没写清楚。作为出版环节的“把关人”,编辑要“察言观色”“闻香识色”“闻一知二”,细细审查文章的素材、观点、主题和导向,“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让文章主题更集中、更深刻、更富感染力。

从主题上看,《荆江巨变》深刻揭示了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之间的深刻联系,主题站在了时代思想的制高点上,行文要求既大气又婉转细腻。但初稿因为写作成员太多、成稿时间跨度长,不免存在部分瑕疵。比如,前后表述不一致的、风格不同的、与主题无关的、素材未吃透的,等等,编辑必须要细细审读、咬文嚼字甚至吹毛求疵,最大程度打磨稿件,使文字、素材向观点、主题靠拢,使其主题更明晰、更深刻、更宏大。

从导向上看,《荆江巨变》全景式展现荆州人民与荆江朝夕相处中对绿色生态的殷切呼唤、对人水和谐的执着追求,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荆州保护长江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创作者将巨变置于荆江几十年发展、江岸人民生活中来考量,提升文章的可读性与温度。[2]但编辑过程中,也发现诸如“暮春”“仲春”不分,清晨景色“半江瑟瑟半江红”(实写傍晚景色),以及人物对话中出现的明显不符合典型场景、特定身份的表述,指示指代不明等诸多时间、空间、事件、观点等问題,并一一更正。

从细节上看,在编辑过程中,着重刻画细节,从细节入手,通过“巧夺天工”“精研细磨”“细火慢炖”,使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首首动人心弦的民谣立体生动呈现……使“叙事”有血有肉,更有看头和嚼头,更有历史纵深感和现实代入感,引领读者回顾荆州的过去、走近荆州的当下、思考荆州的未来。

从观点和素材上,反复推敲、斟酌。文章第二部分“长江大保护”、第三部分“大美荆江”各小章节中的人物对话、形象刻画、行文风格、观点素材,经编辑反复推敲和斟酌,使人物更有灵魂、行文更流畅、素材引用更得当、观点更客观有力,饱含历史的厚度、现实的担当、未来的期望,全方位展现出荆州人民的历史担当和作为。

三、“问”,就是“融”,融合记者所思、读者所盼,明晰文脉所向

一篇新闻作品的完成,编辑作为中间环节,起到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作用,需要以自己为支点,打通作者、读者首尾两端,既站在作者角度通读文章,又站在批评者角度审读文字,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解读文章,最终融合记者所思、读者所盼,明晰文脉所向,实现观点证明主题、素材说明观点、文章打动读者的目标。

“问”,是为了深入了解文章“病变”,方便后续进行“手术”。因此,编辑不仅要反复阅读稿件,还要带着思想和作者商议、协作,一起对文章进行修改、包装。

《荆江巨变》,顾名思义,“变”是作品的主线,正所谓作品所表达的“荆江在变,变在颜值,变在观念,变在生态”的主题思想。在编辑过程中,原作第二部分“长江大保护”7个小章节标题为数字标题,与第一、第三部分极不匹配,也不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与记者沟通后,编辑团队把没有观点、表述苍白的7个“数字标题”分别提炼为“禁采、禁捕、治污、拆围、还湖、攻坚、增绿”7个主题,使整个作品更生动贴切、浑然一体,也更为读者所喜爱。

此外,对于表现宏大主题的作品而言,离不开数据和时空的对比。鉴于此,编辑团队在文章特别是第三部分的编辑过程中,刻意巧妙地运用数字和排比句式,诸如“从25户到后来只有6户”,“60多家工厂因渍水停产,1万多户居民受灾”,“长江两岸造林69.7万亩,精准灭荒1.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5.95%提高到36.69%”等句式和表述,大量运用数字进行对比,使人印象深刻,“巨变”之势跃然纸上;通过时空交错,还原现场,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通过4个排比句、4组数据充分突出荆江两岸“从‘脏乱差到‘水清岸美”“从‘无鱼可捕到‘鸟飞鱼跃”“从‘辣眼睛的黑码头到‘高颜值的景观带”“从‘污水横流的不毛之地到‘花团锦簇的绿色长廊”的今昔巨变,读来气势磅礴,画面感强。

四、“切”,就是“改”,反复修改打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因为曹雪芹批阅10载、增删5次、精雕细琢,才成了传世经典。鲁迅先生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3]可见,好文章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

创作《荆江巨变》时,编辑团队本着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带着全局观在主题的框架下推敲、润色,然后从细节入手,局部打磨,该“摘除”的“摘除”,该“扶阳”的“扶阳”,该“正气”的“正气”,刮骨疗毒、固本培元、循序渐进,使文章更“珠圆玉润”、引人入胜。

在观点、素材选择上,坚持观点为主题服务,坚持素材为观点服务,如果有偏离,果断取舍。比如,在编辑文章第一部分“生态的呼唤”第一个小章节“抗争”时,编辑团队对与主人公“荆江铁女”辛志英关联不甚紧密的大量“乡亲们怎样怎样”的素材进行了删减,同时对刻画抗洪英雄、塔山英雄守备团战士李向群帮助不大的繁冗表述进行了“瘦身”,删繁就简,使篇幅更适宜、素材更集中、观点更鲜明、人物形象更鲜活。

在细节考量上,统筹字词、句段和标点,逐字逐句逐段检查文章的主题是否明确,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是否清晰,段落衔接是否紧凑,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用字是否无误,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在语言表达上,以鲜活灵动为要,明辨“的”“地”“得”“他”“她”“它”“着”“了”“过”,句式因人因景因境而异,该长则长,当短则短;在标题制作上,简明为要,务求生动,力戒枯燥。

当然,由于编辑团队能力、阅历、经历、笔力所限,稿件处理过程中也留下不少遗憾。比如,部分现场还原度不够、画面感不强、表述不生动,“治污”部分缺乏大刀阔斧的删减处理,呈现出来的篇幅仍然过长、感染力不够等。这些,本是反复打磨就可避免的,以后当引以为戒。

五、结语

近年来,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持续发生深刻变化,要打造新闻精品,唯有把握好采、编、发三个关键点,才能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综上所述,编辑审稿如中医理论的“望”“闻”“问”“切”。“文不厌改”仍是铁律,编辑应对新闻作品精心打磨,充分挖掘和表现文章的深刻主题和丰富内涵,这也是编者的职责所系、读者的期望所在。

参考文献

[1]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86(2):137-144.

[2]洪玉华.在矛盾解决中写出变化之深刻[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06-21(7).

[3]刘保全.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编辑:覃世默)

猜你喜欢

望闻问切荆江融媒体
频率曲线在荆江三口输沙量计算中的应用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望闻问切”有效开展内地西藏班高中汉文的教学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望闻问切”在数学解题中的巧用
荆江航道整治工程完工长江航运“瓶颈”初步打通
荆江三口水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政府投资44亿元整治长江中游荆江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