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勇敢机智、 顾全大局

2022-05-30蔡琳华

课外语文·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秦昭王和氏璧赵王

蔡琳华

一、追本溯源—文本与背景了解

(一)《将相和》的将相故事

《将相和》其实是脱胎于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故事。请注意,这里有两个人物是并列在一起的,他们都是同时代同国家的人,都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廉颇是武将,蔺相如是宰相),要分析他们中的一个人物,其实也离不开另外一个人物,因为他们如日月同辉,相互映衬。故事当中,蔺相如因为渑池之会后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对廉颇容忍谦让,终使廉颇悔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共同肩负起守护赵国的重任。由此将相和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将相和谐交好的美谈,甚至用“将相和,平天下”来形容他们的作用。

(二)《将相和》的背景故事

故事涉及两个国家的君主:赵国的赵惠文王和秦国的秦昭王。秦昭王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一直致力于雄霸天下,这样的人想一想都知道他对玉器这类东西估计是不太会在意的。但是他为什么一直对和氏璧念念不忘,甚至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呢?想想这里面肯定会有猫腻。这个猫腻就是秦昭王要试探赵惠文王的为人。这里,需要梳理一下当时战国的政治形势:赵惠文王是赵武灵王的儿子,叫赵何,赵武灵王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通过“胡服骑射”,他让赵国军力大增、国力逐渐强盛。后来,他为了让儿子赵何坐稳王位(赵何不是太子)而退居太上皇。后来,赵武灵王死后,赵惠文王才拿到了赵国的实权。但是,秦昭王并不知道赵惠文王的能耐,于是,和氏璧就成了秦昭王试探赵惠文王的工具。那么,面对秦昭王的“歪念置换”,蔺相如如何面对呢?

二、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分析

脱胎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的故事其实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的,那么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也要由这三个故事入手才能还原人物的真相。

(一)完璧归赵的勇敢机智

在秦昭王索要和氏璧之时,蔺相如其实还不是朝廷的大臣,他不过是宦官缪贤的门客。面对秦王的索取,朝廷会议上大家议论纷纷,对“换还是不换”既没有统一的意见,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经过缪贤的推荐,赵王会见了蔺相如,蔺相如当即表示,“愿捧护和氏璧出使秦国”,即使秦王不同意交换也“把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蔺相如首次登场就不同凡响,在国家危急关头勇挑重担,与后世的“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孔明交相辉映。蔺相如不但勇敢,还很机智。一方面,蔺相如到达秦国的宫殿之上,先献玉后谈判应该是规定的程序了。但是,秦王却没有交换城池进行谈判的举动,而是将璧传给妃嫔及左右侍从看。蔺相如看见秦王忽视了自己,机智地说和氏璧有瑕疵,将和氏璧又拿回了自己的手上。另一方面,要求秦王斋戒五天,设“九宾”进行交换的礼节。这是蔺相如的拖延时间之举,因为蔺相如知道秦王会违背信约,不给赵国城邑,利用这五天的时间,他命令随从穿着粗麻布衣服(不引人注意)带和氏璧回赵国去。而在接下来的国宴上,蔺相如更要求秦王使臣到赵国,这样两国才能等价交换,机智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以死相挟迫使秦王放弃了“以城换玉”的歪念。这种临危不惧的勇敢和机智,纵使现在看来也真够捏一把汗的。经此一役,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赵惠文王封他为上大夫,让他作为赵国的朝廷大臣为国家出谋划策。

(二)渑池之会的英勇不屈

后来,估计秦王是看出自己被“忽悠”了:斋戒了五天,设“九宾”还得不到和氏璧,自己的“诚心诚意”被骗了,大怒,于是攻打赵国,还杀了两万人。但秦王冷静下来想想,虽然自己胜利了,但自己也有损失,干脆讲和,以讲和的名义挽回上次的政治“被忽悠”。这一次的讲和,就有点“鸿门宴”的感觉了,“去还是不去”都是一个问题。但是,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蔺相如还是主张去,否则就会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胆小”,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时刻将国家尊严、荣誉放在心上,而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样的气魄令人敬佩。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弹瑟”,可能是酒席娱乐吧,赵王和蔺相如一时没有放在心上,于是赵王弹了瑟,秦国的史官居然将这样的事情记录了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让赵王弹瑟。”有的同学可能说,这样记录应该无关大雅吧。其实不然,请注意,既然是“会盟”,那么两国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是怎么存在一个国家让另一个国家做事,这不是明摆着秦王是赵王的主子了吗?这是事关国家尊严的大事!于是,蔺相如也让秦王击缶,秦王看出了蔺相如的计谋后大怒,始终不肯击缶。面对这样的境况,蔺相如大义凛然,以同归于尽的想法迫使秦王击缶,换回了君主、国家的尊严。后来,秦国的大臣“愤愤不平”,要求“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不含糊,干脆说“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回了过去。这种面对强权英勇不惧的品质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耀眼。蔺相如敢于与秦王针锋相对,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也官升一级:由上大夫升任上卿。

(三)负荆请罪的顾全大局

请注意,在蔺相如还只是宦官缪贤门客(无知无权、地位卑微)的时候,廉颇已经是赵国的将领,勇猛善战,功勋卓越。但是两年的时间不到,蔺相如就位在廉颇之上,并且这种职位的获得并不像廉颇一样带兵出生入死,只不过是动动嘴皮子,这让廉颇十分不满,廉颇暗暗发誓,如见蔺相如,一定羞辱他。面对这样的困局,如果是一般人肯定会“以硬碰硬”,看谁更有理,看谁的拳头硬。但是蔺相如选择避其锋芒,看见了廉颇居然“往回赶”,这似乎有点儿“胆小如鼠”的感觉。连蔺相如的门客都看不过眼,但是蔺相如言辞灼灼:连秦王都不怕的人怎会怕廉颇?只不过想到的是如果两人不和,遭殃的是赵国的百姓。这里,我们认真一看,蔺相如心中装的始终是国家,而不计较个人名誉的高低和得失,时刻以国家的利益为重,顾大局、識大体,让门客敬佩不已。而当廉颇知道了这件事之后,更是惭愧不已,马上负荆请罪。而蔺相如本人又前事不计,与廉颇一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二人情同手足,令人感动。这是蔺相如时刻怀着家国情怀,让其行为、品格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其闪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秦昭王和氏璧赵王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鸡鸣狗盗
赵王骨折
和氏璧
《将相和》缩写
平庸近臣很贴心
百姓爱戴,君王生气
完璧归赵
美玉和氏璧
完璧归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