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审美

2022-05-30张春华

课外语文·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菌子汪曾祺昆明

张春华

★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有一个较为新颖的词——语文核心素养。何谓语文核心素养呢?它是指我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是审美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的世界需要审美的眼光,它是一颗种子,撒在语文的土壤之中,生根发芽,这颗种子能够生出美的文化认识、美的逻辑思维、美的语言表达。借鉴一位专家说的话:“如果不能发现美,那么这个世界注定与你无缘。”这句话说得太对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当中,“美”可谓无处不在。同样地,语文的世界更是美不胜收:读诗词,美的意境、美的旋律让人留恋其中;读小说,美的情节、美的时空让人依依不舍;读散文,人性之美、语言之美让人流连忘返。有鉴于此,文学世界的审美不但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内心的自觉。要谈文学的美,汪曾祺的作品注定不能逾越,本文以汪曾祺《昆明的雨》谈谈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

一、走进汪曾祺的文学世界

汪曾祺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所以,汪曾祺是一个豁达的人,对生活中的磨难,他一直乐观积极地面对,专注于生活,更专注于生命的本身,他的作品注重发掘现实生活本身的意义和美感,呈现他积极的生命观:《故乡的食物》写故乡的各种美食,追求恬淡宁静;《翠湖心影》描述的是翠湖的琐事,让我们感受到平实而琐细生活中的缤纷色彩;《我的家乡》把我们带进生活的纯净圣境……他的作品一直引导着读者形成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不断追求心灵的愉悦和净化。无疑地,汪曾祺的文学世界是美的,美在自然的灵性,美在语言的韵律,美在诗意的人性,《昆明的雨》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怀着这样的期盼,让我们走进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一起寻觅美的种子。

二、《昆明的雨》——诗情画意的美

本文第一部分从一张画自然引出昆明的雨。第二部分通过对昆明雨季中菌子、杨梅、缅桂花的描写,具体写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人和事,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昆明的雨”的各种美。第三部分结尾处的诗词画龙点睛,传神地展现了作者与朋友悠然自得的情景。作者对昆明的雨的美的赞叹以及喜爱之情,彰显作者对昆明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昆明的雨》美在景物、美在滋味、美在人情,也美在情感。

(一)美在极致景物

《昆明的雨》以画入雨,画中美景悠悠,雨情沉沉。虽然作者的画是受朋友所托而画,但作者的画是写实的画,因为“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说明作者对这种习俗是认真观察并研究的,不是空话、不是空想。同学们,不妨闭上眼睛思考一番,到了这个地方,偶见门帘倒挂的仙人掌开花,这本身就是“转角遇见美”,它仿佛迎接着客人的到来,如果一年到头都如此,这何尝不是一种极致的美?至于印象中淅淅沥沥的雨,到了这里又是一番诗意的美。作者写道:“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很长,但并不是倾盆大雨、阴天暗地,而是像跟人捉迷藏似的“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所以明亮如初,舒服得很;在这样的雨的滋润下,草木茂盛,连草的叶子也经常带着水滴,所以作者写道:“(草)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真的应了作者的一句话:“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这种“绿”无须调色,也让我们的脑海中显现出这样的一幅朦胧的画:天地间的一切若隐若现,雨水唰唰却冲不去模糊的痕迹,因为这是雨绿的本色。在这样的雨的滋润下,连外国的花都融入了昆明的世界,作者特别地提到缅桂花,花开的时候芳香飘满整个院子。昆明的雨点点滴滴,滴在屋檐下、流到溪流中,养活着数不清的菌子,滋润着仙人掌,滋润着一草一木一花,也滋润着每一个到访昆明的人的心。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极致的美?

(二)美在生活滋味

《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回味生活的种种,人生不亦如烹小鮮吗?人生匆匆几十年,却要五味俱全,从对待食物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生命、对人生的态度。如果说人生是一道佳肴,那我们就是人生的厨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做什么样式的菜肴;我们又是人生的食客,什么样的菜肴,吃出什么样的味道。阅读《昆明的雨》,眉间舒展:古有东坡觅美食,发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感叹;今有曾祺尝佳肴,竟有“昆明菌子何其多”“杨梅何其大”的赞美。作者的笔下,有“牛肝菌”“青头菌”“鸡枞”等各种好看的、不好看的,价格贵的、便宜的,还有格调高低之分的菌,简直让外行人“张目结舌”,但汪曾祺本身也不是内行人,他却能如数家珍地给我们“科普”菌子怎么煮才好吃,不能不说是他对生活有一种强烈的热爱,只有常怀这份热爱的心才能以“内行人的身份”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菌子的滋味、样子。还有杨梅,生活在异地的我,从来没有想过杨梅竟有“乒乓球”这样大,或许果汁更多,也更好吃。《昆明的雨》的美食描写,形式极其简略,所以作者选择在有限的篇幅中极力详尽地道其模样、道其煮法,行文中充满了审美意趣,让我们一阅读就被吸引,沉浸在美食的滋味中不能自拔。但菌子怎么做才算有滋味呢?火炭梅又有多好吃呢?只能亲身体验才能道之一二。这里借用一位诗人的话:“味不味,无所谓。”因为生活的味道,才是人生的美味。

(三)美在淳朴人情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文学的世界中,自然的人始终是文学大家们所描述的对象。而汪曾祺笔下的人物纯真质朴、活泼自然,生长在平凡的生活中,他们是不受世俗影响的,常用诗意的目光看待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活得天真快乐,这也是作者的希望。你看作者的描述:“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这些少数民族孩子不受现代社会的“污染”,仍然固守着、自豪着自己民族的那一份独特服饰,这是一种自然的美、平凡的美,他们也并没有一味目中无人地占有别人的资源,只是借用别人台阶的一角,娇声地吆喝着,吆喝声柔化了昆明雨季的空气,让淅沥的雨水之声变得更加“柔和”。看来,昆明的雨也滋养了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连这里的人情也显得格外的友善、淳朴、自信。

(四)美在思乡情感

作者对昆明怀着一份别样的情感。抗战时期,作者在西南联大读书,在昆明生活七年之久,对昆明有很深的情结,称昆明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所以“乡愁”其实是对昆明的怀念。所以作者写道:“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在昆明的雨季,作者漫步莲花小街,点佳肴美酒,赏木香花。但是雨水很大,于是作者只能坐到午后。作者看到雨水淋湿了木香花“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这是纪实的描写,但也是内心的描写,因为作者的心也被淋湿了。看似闲适的背后,其实是作者内心的惆怅,这种被雨水困住不能自由行走不就是现在不能归家的无奈心情的一种缩影吗?所以作者感叹“木香花湿雨沉沉”,作者的心也是沉重的。也盼“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透露着作者悠悠的思乡之情。

三、审美的种子定能开花结果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心中所追求的诗意世界,这诗意体现在他作品的文本世界中,也展现着他的人生世界,表达了汪曾祺对诗意美人生的向往。阅读这样美的作品,内心深处也能引起我们对平淡生活的珍视和向往。有位作家讲过:“阅读是诗意的审美,人皆有之。只是我们是否愿意去展示这种审美的能力。”这位作家的话发人深省,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活的世界需要我们挖掘美的因子,才能有我们为之奋斗的勇气;而文学的世界更需要我们播下美的种子,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去耕耘它,让其开花、让其结果,那么我们终究会发现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有其独到之魅力。这种美的表达和美的创造其实也与当下珍惜生命的态度、珍惜美好人生的立场相契合,后知后觉的我们唯有将这颗审美的种子长留心间。

猜你喜欢

菌子汪曾祺昆明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静静的菌子世界
小菌子撑开大产业
昆明美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迪氏迷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研究
二年残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