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作文情境构建立德树人的表达立场

2022-05-30杨砚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作文情境

杨砚石

摘 要 作文情境构建了立德树人的表达立场:在情境中设置价值选择,促进学生提高品德修养的认识;情境拉近了学生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距离,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德育的认识作用于学习生活的实践;情境还提供了思辨思考的广度与宽度,让学生在情境分析中提升思维品质、认识维度,提高“立德树人”的育人品质。

关键词 “立德树人” 作文 情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课程理念的第一条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除了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也有关于育人的表达。“高考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将高考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考评价体系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融入考试的各个环节。”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意志,在情境中育人的导向在近几年的作文命题中也尤为凸显。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三年的作文题都有明显的育人导向,并且都设置情境考察学生。作文命题者希望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表达自己对“德”的认识。

新课标提到“情境”有30余次,例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在命题方面要求“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作文情境构建了学生表达的立场,从学生的表达中呈现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反映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水平。

一、在价值选择中引导“德”的养成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认为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核心价值,核心价值主要有“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三大方面,其中“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包含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和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高考评价体系探索出测量学生核心价值水平的有效方式是以充分体现核心价值的问题情境承载考察内容,学生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指导,才能够有效地思考和解答。

例如2020年全国高考Ⅰ卷的情境作文题,情境任务是“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对写作的格式、内容及语言风格进行了基本框定。情境的背景是。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情境背景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前五句,简要介绍了小白即位、任用管仲、一匡天下的史实,语言表述相对客观,属于历史性陈述。后三句是第二层,引用了后人对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不同评价。语言表述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这是命题人隐含的评价导向,对学生的写作框定了内容、奠定了基调——从积极的层面去看待三人的事跡和功绩。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三个都是人中豪杰,学生最欣赏的是谁,这就涉及到价值选择的问题。如果学生选择写齐桓公,那么他比较欣赏齐桓公宽仁大度的品德、匡扶天下的担当;如果学生选择写管仲,那么他肯定管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理想忍辱负重的意志品质;如果学生选择写鲍叔牙,那么他赞美鲍叔牙知人善任、与人为善的品质和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大公精神……

情境作文的主题是开放的,价值选择也可以是多元的,但在见仁见智的选择背后,评价者就可以了解学生的价值选择。在学生的写作叙述中,我们就可以窥见学生的核心价值认知水平。教育部考试中心就评价这道题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历史事件、品评历史人物、观照当下现实、思考个人发展,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

二、在生活情境中促进“人”的成长

新课标还提到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指的是要将语言实践活动和现实打通。语文和生活有着天然的关联,在写作中,学生带着真实的生活感受进行思考和表达,这样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这样的写作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因此情境作文往往会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情境。

例如2019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就创设了劳动情境,摆出现实生活中不热爱劳动的现象。写作任务是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这篇作文已经在主题和价值选择上进行了框定,学生必须围绕“热爱劳动”展开,这体现了核心价值中劳动精神方面的基本要求,但学生如果只是一味附和主题的观点,那很可能会落入假大空的写作叙述中。因此,作文命题人倾向于将写作落实到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境中,要求学生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表达观点和思考。

提升学生核心价值的认识水平是谓“立德”,“立德”是为了“树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成长。所以,作文的情境除了着眼于学生个人的生活情境,还会将视野投向历史、社会、未来等宏大的社会生活情境。例如高考语文“八省卷”的作文题首先创设历史情境“抗美援朝”,在材料中简要介绍了抗美援朝的基本情况,再将目光转向现实,构织了学校的现实情境。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这篇情境作文具有双重主题,一个是“铭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的情境中表达对“抗美援朝”的个人看法。“铭记历史”不仅是考察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知,还反映出学生是否有正确的政治判断。“迎接挑战”则是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落实到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在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的指导下,青年学生不能只读书修身,还要齐家治国,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尤其是要思考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下的世界格局及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关注历史和现实,勇于表达个人的真实想法,进而引导青少年在成长中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写作是让学生在面对自身与社会等关系方面形成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有效载体,也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的有效方式。而情境就是沟通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桥梁。作文情境让学生将个人与社会、当下与历史联结,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思考解决问题,进一步深化思想道德、核心价值的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三、在情境升维中提升“育人”的品质

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还有这样的表述“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素养是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德育认识的集合。而写作是融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而且是较高程度地表征语文核心素养的方式。在写作中,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德育认识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立德”是为“树人”,更要“树高品质的人”,学生德育认识的提升和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是其思维品质的外显。因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逻辑能力是达成育人目标的必要条件。作文命题者也会创设具有思辨空间的情境,给予学生进行逻辑思考的支架,例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情境。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材料引用了毛泽东主席借“体育之效”表达的对“强”“弱”转化的看法。在材料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者对于学生思辨思考的引导。

“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句虽然表达了“强弱转化”的意思,但其转化不是绝对的、必须的、一蹴而就的。强者的“滥用其强”“最終”“也许会”导致变弱;而弱者若能“勤自锻炼”、弥补“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强。虽然强弱可以转换,但也需思考条件、方向、时间、可能性……因此,强弱的转化不是绝对的,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全面看待、理性思考矛盾冲突背后的问题、条件、机遇,增强学生思维的包容性、灵活性、批判性。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句则是启示我们天赋造就的强弱者面对命运该有的精神态度。进一步的,“生而弱者”可以把命运的悲剧看成自强的天启,用后天的努力改变命运,由弱变强。这才是弱者看待逆境应保持的积极的精神态度。我们还不能忽略材料中引用句本身的时代情境。毛泽东是在“五四”前夕谈及“体育之效”。这也启示我们,所谈的体育不只是强身健体,而是具有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的深广意义。青少年学生更应该站在社会、民族、国家的层面去思考“强弱转换”的问题:国家如何把握机遇、谋求发展、变弱为强;国家的强弱不能仅以经济军事实力为标准,还应看到一个国家的道义责任。

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思辨的广度和高度。在这道作文题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命题者对于学生细化情境处理的要求。审题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读出材料的论述情境,还要读出引用的历史情境。立意过程中学生还要从个人情境延展到社会、国家、世界情境,从当下情境延展到过去、未来情境,在情境的延展中思辨思考,增强思维的包容性、灵活性、贯通性、深刻性、批判性,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情境分析中推进认知格局、维度的提升,帮助让学生成长为具有正确价值观、成熟世界观、积极道德品质的社会个体,进而提高“立德树人”的品质。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作文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