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作大王庙研究

2022-05-30赵德芳

炎黄地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清化大殿焦作

赵德芳

焦作市在文物调查中发现数处明清大王庙,主要分布在黄河、大运河博爱段等河流地段。明清晋商、怀商及全国各地往来商人聚集于此,官府、漕运、商人等也在此祭祀祈福。焦作地区大王庙的历史是一部黄河、运河水患斗争史、漕运史,为研究焦作地区经济的发展及黄河、运河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在黄河北岸,境内有20多条较大河流分别汇入黄河和海河,其中,汇入黄河的有沁河、丹河、蟒河、逢石河、济河、大运河等。丰富的水资源为焦作的经济发展带来生机,秦汉时期有三河经济圈,从隋唐开始有大运河穿过,宋代有煤炭闻名天下,明清有晋商、怀商往来于此。由于地处黄河地段,水患时有发生,因此,治水、防水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在焦作文物调查中发现的明清大王庙,是研究焦作地区经济发展及黄河、运河历史的实用资料。

焦作地区大王庙保存较好的有:博爱清化镇大王庙,博爱柏山镇大王庙,孟州市会昌街道办事处中曹村大王庙,武陟嘉应观。尚存遗址的有:武陟县嘉应观乡西营村大王庙遗址,武陟县北郭乡赵马篷村大王庙遗址,武陟县詹店镇詹西村大王庙遗址。现将焦作地区大王庙现存情况简述如下。

武陟嘉应观

嘉应观位于武陟县城东南13公里嘉应观乡杨庄村南,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距今已有将近300年的历史。康熙六十年(1721)黄河四次决口于武陟,雍亲王胤禛督办河工。胤禛登基后,立“御坝”碑于大坝上,敕建“嘉应观”以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

嘉应观坐北面南,是我国唯一集宫、庙、衙署,三體合一的清代官式建筑群(如图1)。占地1.85公顷,共有文物建筑30余座,建筑面积3238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大院。南院原有戏楼、牌坊,现已不存。北院中部为祭祀河神、巡河行宫建筑群。北院东、西部为跨院,是河台、道台衙署。

北院中部的建筑形式为官式做法,有五进院落。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山门、御碑亭、严殿、中大殿(大王殿)、恭仪厅、禹王阁;两侧对称有东西掖门、东西照壁、东西御马亭、钟楼、鼓楼、东西更衣殿、东西龙王殿、风神殿、雨神殿。东跨院(河道总督衙署)主要建筑有:仪门、东马厩、议事厅、东西厢房、河道居室、道士房。西跨院(道台衙署)主要建筑有:仪门、东西河兵房、修防厅、东西厢房、东西耳房。西跨院北部还有傅作义及苏联专家黄河治理时的指挥部旧址。

嘉应观是雍正皇帝敕建的黄河河神庙,雍正皇帝曾五年内两次到此御祭。这里的河神是历代治水、护河、保护漕运的功臣,被各地大王庙所祭祀。雍正皇帝选武陟杨村建造嘉应观,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武陟黄河段处于黄河、沁河冲积平原,是黄河从峡谷转向平原的转折地段。沁河汇入黄河口处,水患频繁,河堤时常决口,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挟带泥沙的洪水淤塞了大运河,造成运粮困难,清康熙皇帝派遣雍亲王胤禛堵坝,经过千辛万苦,河坝决口终于被堵住。为加强黄河治理,弘扬治水精神,祈祷平安,在此修建嘉应观。

嘉应观禹王阁供奉的夏禹王塑像、中大殿供奉的四大王像、东西龙王殿供奉的十河神像,都是历史上治理黄河的功臣,嘉应观也是顺治皇长子、雍正皇叔、治河钦差——爱新觉罗·牛钮的修行地。两跨院所设立的河台、道台衙署,为清朝治理黄河的指挥中心,是现存级别最高的治黄机构。这些为研究我国的治黄历史、水利工程史、清代衙署的发展及变迁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2001年6月25日,嘉应观被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博爱大王庙

清化镇大王庙

清化镇大王庙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清化镇九街,始建于明嘉靖辛酉年(1561),距今已有460余年。明清以来经过多次重修,原有大殿、拜殿、东西厢房、山门、戏楼等建筑,现仅存大殿及数通碑刻。大王庙大殿现保存完好,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如图2)。在大殿西侧现存二间偏殿,保存尚好,后院有明清时期碑刻十六通。其中明嘉靖、隆庆、崇祯年所立碑刻三通,康熙、乾隆等清代碑刻十三通,碑碣内容皆为建庙、修戏楼、装修神祠记。其中大明隆庆五年(1571)立的《创建金龙大王神祠记》碑、康熙七年(1668)立的《大王庙创建戏楼碑记》碑、咸丰九年(1859)立的《重修龙四大王庙碑记》碑记载了清化镇大王庙的由来和修建经过。

碑文对黄河流域情况进行了描述。黄河发源于昆仑,流经积石山、龙门山入于海。然自伊洛河而上,两山壁峡,通自山西广武而下,地方广阔、盘曲萦回。碑文介绍大王庙所建位置环境,大王庙所在地清化镇为商业重镇,晋商和多省商人汇聚于此,是商人从南方去北方经商必经的财货聚集地和水陆交通中转站。碑文讲述了大王庙的来历和用途,大王庙是为求水运平安而建。从明朝开始,为漕运平安,加强治水,官府沿河设立粮运管河、管洪衙门,设立了祭祀黄河神场所,后成为商人南北贸易、水陆中转休息、祈求平安的活动地。现将碑文摘录如下。

大明隆庆五年(1571)立的《创建金龙大王神祠记》碑文:“黄河之水发源昆仑,过积石、龙门,达于俆淮,入于海,然自伊洛而上,两山壁峡……通自广武而下,地方广阔、盘曲萦回,水势稍杀,然初出山涧奔腾之性未已……帝府特封大王为黄河福主,而沿河一带皆有神祠焉。我朝粮运自淮而上设管河、管洪衙门,亦以其运之艰也,于神设有时祀…… 涛起伏之虞,泊者忧其堤岸冲击之患,无不求其神之庇护者。晋冈子……于苏、湖者……则舟中之人皆胆落。刘子独诵大王经卷,祈告护佑,乃得履险如(也)……响应。嘉靖辛酉岁与同乡商……镇咸庆其离风涛而就平陆,人与货俱保安而归焉。感激神恩……恨无以为栖神之所。刘子等各出己资数十余……石,鸠夫工不数月而落成。大王正殿三楹,拜殿三楹,左右廊房……三楹,台榭修整,栋宇巍峨,神像俨然,从使分列令……睹之者咸起敬焉。……刘子名尚科,字登云,别号晋冈,……临汾人,与余同乡,特表而出之为记。大明隆庆五年岁次辛未正月吉日立。”[1]碑阴镌有集资商人姓名及其捐款数额。

康熙七年(1668)立的《大王庙创建戏楼碑记》碑文摘录部分如下:“……本镇东南去河百里而遥,而建有金龙四大王祠者,盖为诸商酬愿之所也。清化为三晋咽喉,乃财货聚积之乡,凡商之自南而北者莫不居停于此而賽愿焉。明嘉靖辛酉岁,晋商刘尚科苦祀神无地,募化本镇信士孙秉德地基一段,捐己赀,募商财,经始建庙。此庙制之所由来也。凡得正殿三间,拜殿三间,东西庑六间,山门三间……”[2]

咸丰九年(1859)《重修金龙四大王庙碑记》碑文摘录部分如下:“清化镇何为而有大王庙焉?其始创建于晋之……刘晋冈。晋冈贾于镇,常南北懋迁,舟楫往来,时获神佑。欲为酬神而无妥神之所,遂与同乡同商……立斯庙,时则前明隆庆五年也。”[3]

博爱柏山镇大王庙

柏山大王庙位于博爱县柏山镇柏山村供销社后院,清代建筑。大王庙坐北朝南,现存大殿东西阁楼各一间,碑一通,中间大殿已塌,阁楼面阔3.55米,进深3.78米,两层楼阁式建筑,单檐硬山顶,屋顶覆瓦。高约7米多,一层南墙开一圆窗,二層为方窗。道光元年(1821)碑刻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有60多个商铺捐资修建大王庙,反映出清代博爱地区当时的商贸经济情况。

孟州市会昌街道办事处中曹村大王庙

中曹村大王庙位于孟州市会昌街道办事处中曹村南部,黄河北岸千里长堤零起点的北侧。原庙创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嘉庆七年(1802)又购置田地七亩五分地进行扩建。庙内原有戏楼、拜殿、大殿、东西廊房等房屋百余间,庙前有石狮,庙内供奉数十通神像。1958年,由于修建引黄河入漭工程,使许多房屋被毁,现仅存拜殿卷棚三间。

中曹村大王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753.15平方米,卷棚建筑面积83.6平方米,为清代晚期建筑(如图3)。庙前门楼镶嵌有大清道光九年(1829)的汉白玉匾“总理江河”,现存清代道光年间买地碑一通。2003年8月31日孟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中曹村大王庙为孟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中曹村大王庙作为孟州市仅存的黄河庙,对研究焦作黄河河段的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武陟县嘉应观乡西营村、北郭乡赵马篷村、詹店镇詹西村大王庙遗址

西营村大王庙遗址

位于武陟县城南10公里嘉应观乡西营村。是供奉谢绪(黄河神),治河功臣黄守才、朱之锡、栗毓美而创建的祭祀场所。大王庙坐北面南,原建筑有山门、卷棚、大殿等,因几次遭逢水患而倾塌。今建筑无存,遗址尚存,现存清碑刻3通,清代铁钟1口,记载了大王庙的历史沧桑。

赵马篷村大王庙遗址

位于武陟县城西南7千米北郭乡赵马篷村。由于黄河、沁河多次决口,古建无存。现存旧址占地375平方米。碑刻一通,青石质圆首,通高126厘米、宽52厘米、厚17厘米,为重修碑记,落款为清乾隆九年(1744)立石,古皂角树一棵,树木高大,枝叶茂盛。

詹西村大王庙遗址

位于武陟县城东二十二千米处詹店镇詹西村,始建年代不详,原建筑有大殿、卷棚、钟、鼓楼,山门、舞楼。1938年日本侵华时被毁坏,古建无存,遗址存清代碑刻一通,由于年久风化字迹不清。

焦作地区大王庙历史文化

从现存大王庙可看出焦作地区大王庙总体布局结构,以博爱清化镇大王庙为代表,大王庙由大殿、拜殿、东西厢房、山门、戏楼构成。平面结构与焦作恩村明清建筑玉帝庙相同,为当时流行的建筑布局。大王庙的建立既是晋商、怀商及全国各地商人聚会活动的场所,也是官府、漕运、商人等祭祀祈福的地方。碑文记载明朝因黄河水运艰险,沿黄河、淮河一带都修建大王庙神祠,负责粮运的、管理河道的、治理洪灾水患的官府都设大王庙进行祭祀。焦作大王庙也是因商人在黄河屡次遇险,为祈愿庇护,随当时建大王庙之风而建立的。金龙四大王是明朝朱元璋封的“黄河褔主”,即黄河水神。沿河建庙祭祀金龙四大王,后来其成为黄河神与运河神为一体的漕运守护神,明清时期被官府和民间祭祀。焦作地区大王庙现存古建筑、碑刻及遗址反映了这一历史。

焦作地区大王庙均建立在黄河岸边或运河附近。嘉应观、西营村大王庙遗址、赵马篷村大王庙遗址、詹西村大王庙遗址、孟州中曹村大王庙,均建在黄河岸边。嘉应观供奉的河神有16人,分别是禹王阁里的大禹;中大殿(大王殿)里的牛钮及两旁供奉着的四位河神:南宋谢绪(明代朱元璋封为黄河神)、黄守才(明朝治河功臣)、朱之锡(清朝治河功臣)、栗毓美(清朝治河功臣);东大殿里的西汉贾让(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东汉王景(实践治河三策,黄河800年没有改道)、元代贾鲁(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明代潘季驯(总理河道)、明代白英(协助尚书宋礼治理汇通河);西大殿里的明代工部尚书宋礼、明代兵部尚书刘天和、清代治河总督齐苏勒、嵇曾筠、林则徐。每一个河神都有一段治理黄河及运河水患的历史故事,为研究黄河、淮河、大运河文化提供了参考资料。

博爱清华镇、柏山镇大王庙建立在大运河博爱段附近(如图4)。博爱有金城乡西金城村大运河博爱段,又称运粮河、御河,此段开挖于元朝,兴盛于清朝,源于九道堰之北石佛滩,经博爱县城西向南至龙头桥向东到薛村,进武陟入沁阳,长26公里。上游小丹河广聚泉水,入河泉水历史上多达25处,是全县最大的排涝河。大运河博爱段,源于丹河九道堰,历史上以运粮为主,故称运粮河,又因运的粮食、生姜、烟叶、竹货、怀药等供皇宫用,故又叫御河。大运河博爱段运粮河流经4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流域面积171.1平方公里,沿途有多条河流汇入,故河水较大,沿河两岸盛产竹子、生姜、花生、棉花、小麦、玉米。文化遗产很丰富,至今还有柏山陶缸制作工艺、清化传统竹扇、竹器制作技艺、丝织技艺、清化镇南关怀邦戏、清化老虎舞等文化遗产,可见明清时大运河博爱段周围经济非常繁荣,漕运兴旺发达。

至今,博爱县还保留着数座运粮桥及其漕运碑刻。如薛村运粮河桥(如图5),其北依太行,南望沁黄,北有澹泗、新济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东有大沙河与武陟县相邻。如金城运粮河桥(如图6),不知修建于何年,曾在光绪三十年(1904)补修,桥东西长12.7米,南北宽6.1米,桥面离水3.2米,两孔石劵桥,在桥北中间迎水有一龙头,龙头上方一石额“运河桥”,在桥南中间有一龙尾,据考,此桥构件多数为老构件,现还在正常使用。如博爱县磨头镇东张赶村漕粮碑,镶嵌在村委办公房大门洞西墙上,碑高1.65米,宽0.6米,碑文“上稞之有漕粮自古为然漕粮之需济运亦自古为然或为例……”落款嘉庆十五年(1810),此碑为研究清代的漕粮及运粮河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价值。

焦作地区大王庙历史是一部黄河、运河水患斗争史、漕运史,人们对那些舍身为国为民的历史人物用建庙祭祀表达敬意,通过他们的故事留下治理黄河及水患的勇敢精神。今天,黄河水依然滔滔,运河水还在流淌,我们将总结历史经验,学习创新治理水患方法,用科学技术为建设新时代安澜黄河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程峰,程谦.博爱清化镇金龙四大王庙及其戏楼碑刻考述[J].焦作大学学报,2012,26(03):52-55+57.

[2][3]许檀.明代河南清化镇的商业规模——隆庆五年《创建金龙大王神祠记》及相关碑文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6.

猜你喜欢

清化大殿焦作
Therapeutic effect of Qinghuayin (清化饮) against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toll or interleukin-1 receptor domain-containing adaptor inducing interferon-β signaling pathway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故宫三大殿之火
故宫三大殿探秘
临轩听雨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袁士良从“清化”论治幽 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武当山·紫霄大殿
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
西江桂和清化桂木材解剖特征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