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报国情怀的慷慨悲歌
2022-05-30赵文建
赵文建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收录了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解说”认为词的上片即景抒情,吟咏孙权与刘裕的英雄业绩,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喻与劝诫。下片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现出对韩侂胄等当权者轻敌冒进的担忧,强调了把握时机的重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江北仍处在金人铁蹄之下,不要忘记收复故土。本文联系宋金对峙史实,发现“江北”属于南宋治下;认为词的上片即景抒情,感慨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残酷现实,而非借以对韩侂胄讽喻和劝诫;下片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隐含对韩侂胄轻敌冒进的担忧,痛心南宋治下的民众淡漠了国仇家恨,苟且偷安,悲叹自己空怀一腔报国之志。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统编教材 教学用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收录了辛弃疾的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文简称《永遇乐》),笔者备课翻阅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对其中“课文解说”的一些观点有了自己的想法,本文不避浅陋略作探讨,并就教于编者方家。
一、吟咏英雄的业绩,是“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喻与劝诫”吗
词的上片,辛弃疾登临雄峙长江岸边的北固山,站在北固亭上触景生情,不由地联想起曾经在镇江起家的两个古代英雄孙权和刘裕。孙权19岁继承父兄基业,面对曹操率领几十万南侵大军,顶住了属下文臣群起叫嚣投降的压力,依靠周瑜、鲁肃、黄盖等一批主张抗战的武将,联合刘备火烧赤壁,打得曹操败退北方,奠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刘裕虽然出生微细,仗着自己手握从镇江附近长江南北的流民中招募来的百战雄师“北府兵”,平灭桓玄、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叛乱,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旧都洛阳、长安,“七分天下,而有其四”,代晋自立,建立刘宋王朝。人们都说人杰是出自地灵的孕育,只有英雄的土地才诞生英雄的人物,镇江曾经就是这样一方英雄的土地。辛弃疾站立在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美誉的千古天险北固山上,油然兴起追慕英雄和向往功业的豪情,但放眼四望,不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再也找不到孙权留下的任何踪迹,并且“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连当年孙权君臣风云际会的流风余韵,也早已被岁月的风吹雨打消失得无影无踪。镇江城内刘裕的故居丹徒宫,曾经帝乡的尊崇神圣,如今败落成“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一派荒凉与庸凡,与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那种王霸英气和北府兵的骁勇强悍截然反差。“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词人化用刘禹锡吊六朝旧都建邺的朱雀桥与乌衣巷旧典,对世事沧桑、兴败无常含蓄表达内心的无奈与悲苦,“人道”二字透露词人的震惊和诧异: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残酷现实,令人唏嘘痛心。
《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千古江山……雨打风吹去,叹英雄千古难再,帝王豪奢淫靡的生活经不起风雨的洗刷。”可以看出编者把本词中“风流”二字理解作了指代“豪奢淫靡的生活”。笔者遍查手边资料不见“风流”一词有这样的义项,再说,历史上孙权在北固山前峰筑铁瓮城,起家创业,当地并没有留传他骄奢淫逸或沉迷女色的风流韵事。又史载孙权曾在北固山见刘备,周瑜曾在镇江江边的蒜山见诸葛亮,共同谋划联手抗曹,所以这里的“风流”理解作“流风馀韵”为好。同书转引夏承焘先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中就明言“‘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1]《教师用书》认为“‘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从回顾刘裕生平,揭示出蓬门陋巷、低微出生,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笔者认为个中原因是没有看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八字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典故,足见辛弃疾锤炼语言的艺术高卓。同书转引刘永济先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2]明确指出“‘斜阳三句,暗用刘禹锡吊古诗意,以见与此江山有关之英雄去后,其故居都呈一片荒凉之象”。《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永遇乐》“上片即景抒情,由景物联想起古代两位著名的人物——孙权与刘裕,吟咏他们的业绩,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喻与劝诫。”笔者认为,《永遇乐》非辛弃疾与韩侂胄之间的赠答酬唱之作,不宜作此无据的解读;再说,孙权后来称帝、刘裕也代晋自立,辛弃疾如果“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喻与劝诫”,又意欲权臣韩侂胄何为?劝韩侂胄重走孙权、刘裕当年走过的路?同书转引俞陛云先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3]对此解读就很恰当:“此词登京口北固亭而作,人在江山雄伟处,形胜依然,而英雄长往,每发思古之幽情。况磊落英多者,当其凭高四顾,烟树人家,夕阳巷陌,皆孙、刘角逐之场,放眼古今,别有一种苍凉之思。”
二、追述历史教训和亲身经历,是“强调了把握时机的重要”吗
下片换头追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故事,“封狼居胥”的好大喜功与“仓皇北顾”的惨败狼狈对比,“赢得”语带讽刺,“草草”两字说尽刘义隆志大才疏,贪功冒进,猜忌斩杀檀道济,自毁长城,以庸才将领统兵,指挥失策,丧师失地,引得拓跋焘反击,长驱直入兵临长江。刘义隆北伐并非从镇江起兵,辛弃疾所以追述刘义隆惨败,一是与前文其父刘裕的英雄壮举构成对比,二是警示当世的当权者汲取刘义隆惨败的教训,北伐必须审时度势,“属元老大臣预为应变计”[4],从长计议,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否则,即便是子承父业兴兵北伐,不仅不能再续辉煌,只会落得惨败而归的可耻下场,贻笑千古。《教师教学用书》转引唐圭璋先生《唐宋词简释》说“换头,叹刘裕自为,不能恢复失地”,与诗文不符。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回忆当年南下投宋的见闻。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归宋,至今算起来已经43年,当年扬州路的处处战火仿佛还历历在目,但不堪回首的是,瓜步山一带的汉人们却把曾经的敌人拓跋焘奉做神灵,在供奉他的佛狸祠里迎神赛会,乞求他带来福报。人们似乎已经乐业安居,一派祥和,淡漠了国仇家恨,消弭了打回老家去的心愿。此前一年(1161年)的九月,金国皇帝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东中西兵分三路南下进攻南宋,完颜亮亲率东路大军十月渡淮,攻占淮南,强行渡江企图夺得采石矶(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部的长江东岸)作为大军渡江的堡垒,被虞允文率领的宋军水师打败。完颜亮不甘心失败,转兵扬州,在瓜洲遇到当地驻守宋军的坚决阻击。十一月底,因为兵变,完颜亮在瓜洲龟山寺被部下刺杀[5],金军余部随即拔寨北撤。宋军乘势北进收复了两淮诸多州县,河北山东各地义军也纷起响应,一时形势对宋十分有利。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路经淮左州县抵达扬州,渡过长江到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赵构,北回后又抓获叛将张安国押解归宋。此间路过瓜步山,远远听到佛狸祠社鼓喧天,看到享食祭品的神鸦阵阵盘飞,联想起河北山东各地抗金硝烟四起,到处断壁残垣,南侵的金兵才前脚撤走,瓜步山的汉人们就已经在佛狸祠里迎神赛会,过起了乐业安居的祥和生活。这在正从抗金杀伐前线走来、决意北伐的辛弃疾看起来,就是民众麻木健忘,苟且偷安,词人用“可堪回首”四字来表达自己的无奈痛心。对抗金北伐,就个人的主观意愿来说,为逃避战火而南来的北方流民应该是最为热切的,因为他们有打回老家、恢复故土的迫切需要。与世居江南的民众出于卫国雪耻的民族大义支持抗金相比,两者的心态是不尽相同的。当年著名的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都是出生北方,他們抗金最为坚决,同时他们也获得了所到之处民众的普遍支持。现在瓜步山佛狸祠迎神赛会,参与其中的有世居当地的土著,但肯定不乏南逃过来的北方难民,他们也随大流苟且偷安,把他乡作故乡,这就让抗金北伐失去了坚实可靠的民意基础。
辛弃疾在这里回顾43年前的见闻,目的就是想提醒主持北伐的当权者面对现实关注民意。43年前尚且如此,何况当下距1127年靖康灭国已经时隔近80年,此间宋金经历了“绍兴和议”,特别是此后的“隆兴和议”,双方以淮水为界休战40年,早已是时移世易。南宋偷安于淮水以南半壁江山,沿袭了北宋统治体制的一切弊病,冗官冗员靡费财力物力,朝廷财政不堪重负,加上根据宋金和议约定,每年南宋需要向金进贡岁银岁绢,各以两匹计量,都在20万以上,因而南宋百姓的税负远比北方女真人统治区沉重,生活压力太大,贫富悬殊,百姓不堪压迫起来造反。中原及以北的土地在女真人的统治下,史载金太宗“敕有司轻徭赋,劝稼穑”[6],特别是著名的金世宗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广泛吸纳汉族人才,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农民负担的兵役、徭役和赋税,金世宗大定五年,曾命有司:“凡罹蝗旱水溢之地,蠲其赋税。”[7]轻徭薄赋予民休养生息,“民始苏息”,出现了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的“大定之治”和金章宗完颜璟在位前期的“明昌之治”两个“盛世”,北方经济发达,人口增长,府库充实,天下富庶,金国国力达到巅峰,被史家赞为“宇内小康”[8]。如此南北反差,北方百姓自然就更不欢迎南宋北伐。
随着80年岁月的流逝,当年背负亡国破家血海深仇的北方遗民和南逃难民凋零尽净,时下的百姓是宋金并峙相安时代出生,他们安于现状,祖上的血火惨痛经历早已成为传说。再说当年女真灭亡北宋之后,女真人的主体带着掳掠的财富人口又回撤去了东北老家,他们利用汉人建立伪政权,实施粗放式统治。尽管完颜亮曾一度推行激进的南进与汉化改革,但遭到女真保守派的极力阻挠,效果有限,中原居民主体仍然是没有南逃的汉人的后代,他们早已认同了女真人的统治。南宋北伐,实际上就是淮水两岸的汉人相互厮杀,在他们的眼中北伐就成了破坏现状的侵略战争。辛弃疾赋闲几十年,时刻关注南宋北金此消彼长的态势,曾经写下“万字平戎策”上奏朝廷,被当时人称赞“慷慨有大略”[9]。站在北固亭上,他对在淮水南北大地实施北伐战争没有坚实可靠的民意基础怀有清醒的认识,因而陷入深深忧虑之中——北伐不能一厢情愿,操之过急。
《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词的“下片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现出对韩侂胄等當权者轻敌冒进的担忧,强调了把握时机的重要。”立足诗文词句以及联系本词创作背景韩侂胄任命辛弃疾担任镇江知府积极准备北伐来看,“表现出对韩侂胄等当权者轻敌冒进的担忧”切合诗文实际。同书转引刘永济先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对此阐述明确:“考此词作于宁宗开禧元年韩侂胄定议伐金之时。稼轩以此事准备不足,近于冒昧,与玄谟贪功相同,故举宋元嘉往事而言。稼轩为各州安抚使时,必储粮练兵以为用兵准备,今见韩氏无备而举事,不免忧虑,故于登览山川之际,感慨及之。或谓侂胄北伐之议,稼轩所赞成,观此词知其不然。”至于“强调了把握时机的重要”,于诗文及联系本词创作背景来看无据。当时还是金章宗完颜璟在位“明昌之治”的“盛世”,尽管金国也是内外交困,北有蒙古兴起的骚扰,南有黄河泛滥天灾祸害,金国财政困难社会经济紊乱,反观南宋上下文恬武嬉,百姓苟且偷安,国家积贫积弱,前人北伐惨败的教训还在,现在还不是应该把握的北伐时机,目下能做的只能是从长计议,储粮练兵,审时度势,等待时机。《教师教学用书》认为“‘佛理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说的是:长江北岸的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军队南下江北后建立的行宫,现在这里祭神赛会,香火不断。词人借此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江北仍处在金人铁蹄之下,不要忘记收复故土。”这句话与史实不尽相符,首先,宋金分治的界限远在北方的淮水,“江北”从来都在南宋治下。又据《魏书·帝纪第四世祖纪下》[10]载: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12月“癸未,车驾临江。起行宫于瓜步山。”至“正平元年(451年)春正月丙戌朔,……丁亥,舆驾北旋。”从癸未日到丁亥日前后历时共5天,惯于游牧的鲜卑人拓跋焘“起行宫于瓜步山”,5天时间充其量他也只能是搭了个临时性的行军帐篷。佛狸祠是后来当地汉人所建,汉人们不辨是非荣辱,把曾经给当地带来杀戮祸害的外敌佛狸,虔诚地捧作神灵来世世代代奉祀,认寇作神,足见百姓麻木无知。《教师教学用书》转引刘永济先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认为“‘可堪回首三句,更由此惊心,盖江北各地沦陷已久,民俗安于外族之统治,故于‘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如此热闹。此稼轩远闻鼓声不觉惊起之故也。”同书又引夏承焘先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认为“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莽莽。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彼此意思相同。”夏承焘先生明白引用陆游诗句“中原堕胡尘”,沦落敌手的是“中原”怎么还说“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可见“江北仍处在金人铁蹄之下”的错误非《教师教学用书》一家所有。此外,俞平伯先生在其《唐宋词选释》[11]中异于前人另立新解,认为这里的佛狸祠不是六合瓜步山上的佛狸祠,而是在镇江对岸的瓜洲当年宋元时代另有一处佛狸祠。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当年辛弃疾南归,渡长江去建康,究竟是在镇江对岸的瓜洲,还是南京对岸的六合,限于资料缺乏,笔者无法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可堪回首”四字领起的几句是回忆过去,词人运用“佛狸祠”典故,就是将其作为外族入侵的象征,来警醒当时的南宋统治者与百姓勿忘国耻。
站在这方消散了英雄王气的土地上,面对麻木健忘苟且偷安的庸凡民众,怀抱抗金恢复壮志并为之奔走呼告43年的辛弃疾满腔悲愤,但矢志无悔的执念让他不由地想起了战国时代的老英雄廉颇,慨然吟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空怀一腔报国之志,英雄无用武之地,却还要遭受小人的诋毁谗害。辛弃疾知道无论在朝还是在野,时下都不真正需要他这样一心北伐的刚直之士。此后辛弃疾调任知隆兴府,未到任;又因谏官弹劾,他被罢官,再次返归江西铅山瓢泉闲居。辛弃疾从来处来,又回来处去,空留下一声长长的幽叹在历史的长空回响。
参考文献
[1][2][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
[4][8]宋史·卷四百一 列传第一百六十[M],北京:中华书局,2020:3.
[5]金史·卷五本纪第五[M],北京:中华书局, 2013.12.
[6][7]金史·志第二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
[9]金史·本纪第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
[10]魏书·帝纪第四世祖纪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7:3.
[11]俞平伯.唐宋词选释[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通联:江苏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