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文化自信”导写
2022-05-30王淦生
王淦生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回味叫“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让人见识到中国美食特有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使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美和源远流长。
有一种意蕴叫“诗词大会”,参赛选手声情并茂的吟诵让人动容,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诗书气质和文化内涵更令人敬佩。
有一种浪漫叫“给航天器取名”,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载人空间站叫“天宫”……每一个响亮的名字都是一张闪亮的中华文化名片。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多材料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先运用散文诗式的语言,交代了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滋养——滋养了我们的身体,塑造了我们的精神,陶冶了我们的情怀;再通过直白的议论,阐述了文化之于国家的意义——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盛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前提,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最后交代了写作任务——写一篇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议论文。根据命题提示和任务要求,我们的作文必须体现出中华文化对我们身体和精神上的滋养,呈现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表现出中华文化值得我们自信的地方。文章选材应更为具体,经典素材与时新素材相结合,拒绝空洞浮泛的议论。写法上可以借鉴议论性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寫法,语言表达上力求写得富有文采理趣盎然,以彰显在中华文化的诗意和浪漫元素影响下的考生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字魅力。
高分立意:
中华文化滋养了我们的身心,更锻造出民族的精气神;
中华文化陶冶了我们的气质,又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华文化让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佳作展示
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魂
钱思语
古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养育一方人的,不仅有水土,更有文化。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从“白马秋风塞上”和“杏花烟雨江南”走出的两个人,绝不会具有同样的精神气质。他们会有不一样的风度和韵致,而且不需细品,你就能指陈。
自然,中国人和外国人走到一起,更是大相径庭——不谈外貌,光看气质。而这,也正是因为各自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所致。
说起中国文化,就不能撇开饮食。这份让全世界艳羡的文化遗产,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点数一番。在满足了温饱之后,中国人的饮食堪称精美。每次收看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你大概也会和我一样一边咽着口水,一边默默赞叹着中国饮食文化的登峰造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这是孔子对进食的要求,这种要求近乎挑剔。不光是色香味,甚至连刀法和吃饭时间都要极其标准和精确。由此你也可以想象,跟着孔老夫子学习或做事是多么的“高标准,严要求”。老人家能成为万世师表,其手下能走出一大批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大家,完全不是偶然。其实想想也正常,“民以食为天”,“食”作为天下第一要事,追求精致美味、色香俱佳,正体现了中国人做事的严谨和高品位。
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的第一部文学经典便是孔子删订的《诗经》。夫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一部《诗经》在孔子心中就是语言交流的模板。可以想象,一个说话如吟诗的民族,会是多么的儒雅飘逸呀!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诗的历史;在诗的氛围中成长的民族,其风雅浪漫自是盖世无双!
含英咀华,自然是齿颊留香;吟诗作赋,能让人口吐莲花。看看中国人对各种事物的命名,莫不带有浓郁的诗情和浪漫色彩。将太阳叫作金乌、赤乌,将月亮称为蟾宫、婵娟,将天河叫作银河、云汉……再看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各传统佳节的名字——元宵、端午、中秋、重阳、除夕……莫不诗意盎然。所以,当中国航天人把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火星探测车叫“祝融”……你一定不会讶异,这正是诗意的国度里长大的人特有的浪漫使然!这是铭刻在浩渺宇宙里的一枚枚中国印记!
回望五千年文化,放眼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地,我们心中激荡起无限的豪情和自信。我们享受着精致的中华美食、聆听着优雅的京戏昆曲、吟咏着传诵千年的诗词曲赋、欣赏着精美的书法国画……而今,这一切又融进了浓浓的时代气息国际元素,濡养着中华民族。中国人,正满怀着前所未有的激情与自信,在自己选择的发展之路上健步如飞阔步向前。
一方文化,养一方人。中华文化,培育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真诚、浪漫的民族精神和气质。有着这种民族精魂,我们会逢山开道,过河搭桥,无往而不胜!
文章结构:
标题: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魂
开头:开篇点题。文章开篇即点出“一方文化养一方人”的论题,然后以不同区域的人的精神和气质的差异为例,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并由此引入下文的分析论证。
主体:论证观点。文章从中华饮食文化、诗歌文化和浪漫气质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中华文化的特点,重点分析在这种文化的濡养下形成的中华民族和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
结尾:总结全文。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自信的意义,展望美好的未来。
文章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章不是采用传统议论文的写作模式,而是借鉴散文的写法,语言整饬而富有文采,以一种格言式的句式和文学性的描写来陈述事实,阐述道理,在以理服人的同时,还能给人以诗意的感染。在介绍美食文化、诗歌文化和浪漫气息时,议论与抒情相结合,评述中饱含深深的赞美之情。尤其是结尾处的总结议论,评述与赞美相交融,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展望,将文化自信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建筑在文化上的浪漫
江苏省盐城中学 祁泰霖
任何浪漫都是建筑在文化上的。没有文化的“浪漫”,就不叫浪漫了,叫疯癫。
翻开中国古典神话,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牛郎织女……它们名为神话,实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抗争、与恶势力抗争、与等级观念抗争,从而追求更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艺术表达。这种生存追求与文化交融在一起,便有了一份超越時空的浪漫,一种跨越千年的美丽。
如果剔除了这些神话中的文化成分,变成了赤裸裸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情感的宣泄,其“战斗性”会倍增,但其感染力与美感则荡然无存,这类故事更不会流传于世,留传至今。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是“文采”,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文化”,没有文化的东西是难以做到源远流长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懂得将自己所领略到的一切“文化化”的民族,近到吃到肚子里的食品,远到天上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他们会将最普通的食材烹制得色香味俱佳,从而在享用食物的同时获得一份精神的享受。如果说“香”“味”是一种口腹之欲,那“色”就完全超越了肌体需要变成一种灵魂的追求了;而孔子的“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更是将吃饭上升到了“立德树人”的高度。其实在中国,吃饭礼仪更是一种做人的最基本的修养,其文化性,已完全压倒了实用性。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中国人特有的浪漫。
民以食为天。吃饭说到底还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物质需要,其中的文化因素要建筑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种实用性作基础,中国人还有没有纯精神的浪漫?
请看贯穿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可以说,诗歌是中华民族浪漫气质的最典型的体现。从三千年前的诗经、楚辞,再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从艺术上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的大概非诗歌莫属。世界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个像中国一样诗歌如此发达、诗人如此众多、几乎人人能口诵古典诗文的民族了。孔子曾教育他的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一部《诗经》,在孔子的心目中就是普通人语言交际的样板。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诗的语言作为自己的语言模式,一个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总是耳濡目染着诗的语言,耳闻目睹着诗的意象,这个民族又怎能不浪漫!
所以,我们会将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载人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车叫“祝融”……这也只有中国人才能想出,因为他们是浸泡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诗歌和神话文化的营养液中长大的,他们身上绽放出的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这种浪漫投射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你也能一眼认出。
中华文化,又岂止“浪漫”一个词所能概括?她枝繁叶茂,她博大精深,她滋养了中华民族,而且她也在滋养着全人类。
文章结构:
标题:建筑在文化上的浪漫
开头:开篇点题,言简意赅。突出“浪漫”的本质特征:建筑在“文化”之上。
主体:论证观点。文章从古代神话、中华饮食、诗歌文化和航天设备命名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华文化的特点,阐述在中华文化滋养下形成的中华民族和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
结尾:总结全文。总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她对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意义。
文章点评:
常言道题好文一半,这篇作文有一个好的标题——建筑在文化上的浪漫,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浪漫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浪漫,而后借古典神话、中华饮食、诗歌文化和各种航天设备的命名,阐述中国人的浪漫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文章论据充实典型,分析既有深度,又有新意,给人启发。整篇文章,紧扣命题材料,又能够适度拓展,突出了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乃至对于全人类的重要意义,不言自信而自信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