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为本”的微项目教学设计
2022-05-30钟美金
摘 要:基于微项目学习理论设计教学,以“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教学为例,就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利用教材“微项目”践行项目式学习理论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核心素养;微项目学习;教学设计;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2)30-0113-03
收稿日期:2022-07-25
作者简介:钟美金(1982.10-),女,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该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学科价值的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1 微项目主题内容分析
1.1 课标解读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主题2是“常见的无机物及其运用”,是元素化合物的模块.根据学业要求,“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根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
1.2 教材分析
鲁科版必修1第一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中,已经介绍了氯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并介绍含氯化合物次氯酸、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具有漂白作用和消毒作用,含氯消毒剂在抗击SARS病毒、新冠病毒等重大疫情的消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用途最广泛的是84消毒液.教材通过生活中出现的消毒问题引出“84”消毒液,创设解读“84”消毒液的使用说明书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物质类别和价态角度预测次氯酸钠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紧接着通过创设巴西游泳池水变綠的问题情境,提出“探究消毒剂使用问题”.这两个项目活动任务的设置遵循循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教材编写特点,将具体的知识置于陌生的真实情境中,层层递进运用知识、方法、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1.3 学情分析
学生在鲁科版必修1第一章中通过探究实验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探究氯气的性质”,学习已经认识氯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含氯化合物次氯酸、次氯酸钠、二氧化氯具有漂白和消毒的作用.并初步具备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探究陌生物质性质的能力.在第二章中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及其运用.
2 微项目教学过程设计
2.1 制定项目教学目标
(1)能利用“价-类”二维图,从物质类别、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含氯消毒剂有效成分的性质,发展基于物质类别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设计验证84消毒剂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方案,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提升对陌生物质性质的探究能力.
(3)通过对84消毒剂产品说明书的解读,培养学生“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4)通过巴西游泳池水变绿的新闻事件,从生活实际问题中提炼化学问题,并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消毒剂在使用过程中的现象与问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使用消毒剂的科学态.
2.2 确定项目学习任务、项目评价目标(见表1)
2.3 项目教学过程设计(见表2)
2.4 展示项目学习成果
学生通过制作家庭含氯消毒剂手册和思维导图,建构认识物质性质的模型,发现生活中化学品使用的常见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6.
[2] 黄燕宁,王璐,张冉一.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探秘84消毒液[J].教育周刊,2019(10):40-41.
[责任编辑:季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