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滨江时报》报道管窥哈尔滨沦陷前的形势变化
2022-05-30邢芳芳
邢芳芳
摘 要:哈尔滨地处东北地区内部,是东北地区最后沦陷的一座大城市。从九一八事变后到哈尔滨沦陷,历时五个多月。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的军事扩张和东北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其整个社会必然受到广泛而深刻的波及影响。虽然《滨江时报》不能完全展示出当时哈尔滨在沦陷前夕五个多月的社会状况全景,但是作为当时哈尔滨地区一份具有时效性和广泛性的重要报纸,我们还是可以从它在这段时间的大量报道中,了解和认识有关当时哈尔滨社会经历重大变局时的一些真实状况。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哈尔滨;《滨江时报》
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11-0078-04
报纸是以发表新闻为主的纸质媒体,一般所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新闻性、时宜性、广泛性的重要特点。正因如此,报纸已经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本文就是以20世纪30年哈尔滨地区发行的一份重要民营报纸《滨江时报》作为窥探当时哈尔滨社会状况的一个窗口,试图探寻哈尔滨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到1932年2月5日最终沦陷的重大变局时期中社会形势变化的真实状况。
一、九一八事变突发,哈埠发生直接连锁反应
日本关东军于1931年9月18日夜十点对沈阳北大营发动突袭。19日关东军司令部迁入沈阳城内。至20日沈阳城区及其周围全部沦陷。与此同时,安东、凤城、本溪、辽阳、海城、营口、抚顺、铁岭、四平、公主岭、长春等东北地区南部城市于19日和20日陆续沦陷。
哈尔滨地处东北地区深处,与当时已经沦陷的大多数城市有以中东铁路为主的交通线路连接。9月18日至20日关东军的突击侵略行动很快被哈尔滨官民所感知,但是具体真实情况及中国政府官方之反应态度却一时难以知晓。
据《滨江时报》报道看,哈尔滨官方“(东省特别区)长官公署昨(19日)接北平张副司令电云,日军自昨晚(18日)十时,开始向我北大营驻军施行攻击。”[1]但是社会民众却难以获得如此重大事件的准确信息。
报纸是当时民众获得国家社会时局动态新闻最快捷最广泛的信息媒体。报纸的信息来源主要有记者采编、与读者社会大众互动、获得通信社电讯等。日本关东军攻陷城市后,迅速占领控制所在地的军警行政机构、水陆交通和电话电报等通信系统部门。这导致哈尔滨的报纸出版社及社会民众很难从原有的一般信息渠道快速了解被日军占领地区的真实消息。《滨江时报》作为哈埠一个重要大众媒体的民营报刊在19日对事变只报道出“辽宁北大营四平街宽城子各地日本军队出动消息,经向各方面探询,均无正式电讯,肇事原因及真互(相)如何,尚未明了”[2],直到1931年9月22日的《滨江时报》才“特将连日所得消息彙集一篇”,大幅报道《日军此次出兵之真相》。该报道中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基本原因和过程。
长官公署昨接北平张副司令电云,日兵自昨晚十时,开始向我北大营驻军施行攻击,我军抱不抵抗主义,毫无反响,日兵竟致侵入营房,聚或焚烧,并将我兵驱逐,各营同时用野炮轰击北大营,及兵工厂,该厂至现时止,尚无损失,城内外警察各分所,均被日兵射击,警士被逐退出,无线电发报告台,亦被侵入,向日领迭次交涉,乃以军队之行动,外交官不能直接制止等语相告,显系支吾,并云由我军破坏南满路之桥梁而起,实属缪词,截至本日午前午时未停止枪炮,以上等情均经通知各国领事,伊等尚无表示[1]。
并报道了身处北平的东北政府最高长官张学良对日本发动事变的反应态度:现正进行交涉中,务抑严饬所属,对此事切持镇定,以免另生事故,于事无益,至嘱至要,张学良皓午印[1]。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大侵略,不抵抗政策开始在东北地方政府的贯彻执行。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日矛盾在东北地区急剧激化,哈尔滨的日侨出现了一定恐慌。“本埠道外日商自得日军攻侵辽宁长春①消息后,自知理屈,极形惶恐,竟有迁移道里者,昨(二十)日上午十时,有一分局管界日商太昌堂千叶井上药房等皆自行摘取牌匾,闭门歇业。”[3]一些担心安全的日侨妇孺甚至迅速离开哈尔滨转向南满地区。
东北时局突变引发大量难民涌入哈埠。“自日军占领辽吉后,哈埠已成为安全地带,两地居民除以往平津者外,而迁居来哈埠者正复不少,据某方面调查,近半月以来,以及三千余户之多。以由吉林迁来者为最多,长春次之,辽宁又次之,①而哈埠道里外之居屋顿呈求过于供之像(象),如道外二十道街,及道里新安埠一带居民稀少之区,亦有人满之势。”[4]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民众为逃避日军侵害的暂时避难所。一时间哈尔滨的房屋居住更加紧张,道里道外旅店价格也随之升高。避难者来哈尔滨后生计和学业等基本生活问题一时难以得到良好的解決,社会问题滋生。
二、当局积极表现维护治安,投机叛国势力暗流涌动
20世纪30年代初的哈尔滨已经呈现出一片东北亚国际化都市景象。作为当时北满地区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开放商埠,这里人口众多、华洋汇集,各种政治势力明争暗斗,社会形势原本就比较复杂。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局势急剧变化,导致哈尔滨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增多。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在今天的哈尔滨主城区内存在着多个地方政权,包括奉系军阀直接掌控哈尔滨特别市(辖南岗、道里二区)和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哈尔滨市(辖马家沟、老哈尔滨、新安埠、八区、顾乡屯、正阳河以及江北太阳岛等地),由吉林省管辖的滨江市(辖道外、四家子、太平桥和圈儿河等地),还有由黑龙江省管辖的松浦市(辖松花江北岸至呼兰地界区域)。哈尔滨当时虽然一城多市,相互之间并不相属,但是地域相接,社会经济关系紧密,交通畅达,因此面对变局,相互联系,互通消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哈尔滨各地方当局立即集结开会,研究对策,并迅速达成维持治安的共识。
从《滨江时报》所刊新闻内容看,哈尔滨当局对外声称以维护社会治安为要务的主要原因:第一,遵照和依靠上级乃至中央国民政府命令,执行对日“不抵抗主义”政策。第二,哈尔滨特殊的城市性质和地理位置。哈埠“地方扼要,且属国际市场,各国侨民及民众商旅安全极须妥为保护。”[5]
在当局维护治安工作中,保护日侨成为一项重点工作。鉴于道外一些经商居住的日侨出现关闭门店、迅速移居道里乃至南下的情况,当局表态中日两国终究并未正式宣战,“日军在辽宁长春等处动作,原属国际问题,与商民无何关系”[6],“本埠日领事会要求我当局保护,日侨生命财产,当局以我军既毫无抵抗,对于日侨自应严行保护,尤恐两国人民发生误会,姑除出示布告,并令警察对于日人住宅,严重保护一面发生不详(祥)事件云。”[7]在当局的“努力”之下,“道外一隅,前此移去之日商,现在亦大部迁回旧址,照常营业。”[8]
时逢政局突变,哈尔滨各地方当局保证地方安稳,本来无可厚非。然而从后来历史的发展与结局来看,哈埠当局所一味奉行的“维护治安”,实际却是以张景惠为首的地方势力暗中扩张个人势力,提高政治身價、捞取个人前途利益政治资本的“幌子”。
9月18日时,哈尔滨最高级别的东省行政长官张景惠没在哈尔滨,而是远在事发地沈阳。据《滨江时报》报道,张景惠派人到哈尔滨,言说张景惠仍居辽宁商埠地三经路十马路宅内,公馆如常,人身平安,只是宅外有日警保护[9]。一般认为,张景惠在沈阳时,已经被日本关东军拉拢收买,与板垣征四郎秘密达成“负责维持北满治安”的合作。日本关东军对张景惠给予黑龙江省最高负责人的许诺,并拨给3 000支步枪作为实际支持。张景惠立即允从,并由日人新井宗治伴随回哈尔滨。
9月24日,张景惠早上抵达哈尔滨。张景惠回哈三日成立治安维持会,以“增强”哈埠警力为名,立刻募编警备队,声称“至此多事之秋,兹为保卫地方安全起见,特添编警备队二千名,购备枪支,加紧训练,平日无事之时,一切维持秩序及防止宵小各事宜,仍由警察照旧办理。遇有事故,则调遣警备队分段出巡,以为临时之警戒。此项警备队完全为补助警察而设,于地方治安实有莫大之裨益。当局诚恐外间不明真相,多所疑虑,以讹传讹,淆乱是非,决即将添编警备队之意布告周知。”[10]该警备队于10月上旬完成组建,由总队部、特务大队和四个大队共六部分组成。该警备队由于镜涛为警备队总队长,直接听命于东省特区长官、哈尔滨治安维持会会长张景惠。
从《滨江时报》报道情况来看,张景惠回到哈尔滨后,投日卖国的行为比较隐蔽,并非如吉林熙洽之辈露骨。在哈尔滨沦陷之前,张景惠在公开场合一直表现出竭力维持治安、保护民众的样子。例如,江桥抗战失败后,日军侵入当时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市。据《滨江时报》报道,张景惠虽然派出特警处副处长英顺率领警备队赴黑龙江,但是却否认自己与日军合作并要出任伪黑龙江省省长之事。张景惠在11月30日特意发出启事否认,其启事文云:“兹启者,本长官此次派特区管理处长英顺赴江,代领警备一队,纯为江省省城防务空虚,协同维持治安起见,乃竟有好事之徒,造作蜚语,登诸号外,罔拟某某为厅长,某某为局长,纯属乱言,毫无根据,为此登诸报端,籍明真相。”[11]1932年1月6日晚,张景惠在得到马占山同意与之共同主持黑龙江的消息后,连夜赶到齐齐哈尔,声称“承江省各界恳请”[12],以示“民意”而避谈投日,并迅速于7日晚,回到哈尔滨,仍以坐镇哈埠治安为重要职责,俨然一副为使哈埠江省两地民众免遭社会混乱无序而不辞奔波的政治形象。
三、战事影响交通和人心,经济萧条混乱加剧
九一八事变突发,哈尔滨的市场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受日军军事行动影响,哈尔滨市工商业和市民生活受到严重打击。当时“中秋节已迫在目前,历年此时各种礼品与鱼肉菜蔬等业务尤多,应接不暇,本年因世界经济之凋敝,市面营业原来即已不振,各商店久已陷于萎靡之状态,至此节关,营业状况比较平时,多少尚稍活动凋敝,而各商店亦希望于此时收入增多之经费,以弥补从前之损失。詎于节关临迩之时,霹历(雳)一声,竟发生日军占领辽宁长春之事件,因之连日发生极多之谣传虽经道里外各当局迭出布告,极力安抚,并详为解释,无如消息传来,逐渐紧张,是以下级社会之人心,愈形不安,各种商业尤受重大之影响,如中外货物之输入,近日内已完全杜绝”[13]。
受战事影响,人心恐慌严重,消费趋于保守,导致节日礼品等消费更加萧条。“大小杂货商之卖项,较平时未为增多,反突形减少,平时日卖四五百元者,现在每人仅卖数十元至多不过一百余元,至于礼品商,在问题未发生时,每日卖项,尚略有可观。近日亦大见减退。如最应时之月饼一物,各店多系于夜间制造,以应白昼之买卖。历年此数日中,多有一夜制出之货,不敷次日之卖出者,现因卖出突减,架上旧货堆存甚多,故近日多半停炉,各种鲜货之销路,比较亦大为减少。各商因存货太多,一时无法出脱,莫不异常焦灼。”[13]
市民疑虑重重,对生活最基本的粮食物资形成了增加购买存储消费的势头,农副产品一时需求上升,价格上涨。“惟鱼肉菜蔬营业,尚不受影响,各种青菜,竟有供不敷求之形势,故青菜之价格连日已略见提高,米面食粮营业,尤为活跃。盖一部分人之心理,深恐日军北来,市面陷于混乱之状态,无法购买食粮,故预为存储,以备将来于万一。”[13]于是工商业各行不良却一时独利于面粉业。“因时局之关系,一则南满各地需要面粉突然增加,再则美国及加拿大粉不能源源运来,且有杜绝输入之势,故面粉一时缺乏,价格飞腾。本埠及东铁沿线各地火磨及东铁沿线各地火磨以合算有利,逐乘机南星运输。据闻本星期以来,各磨积存极多之旧粉,已运送殆尽。”[14]
哈埠金融业混乱,“钱法突生变动。汇水虽仍保持其二十二元八角之法价,而能实行汇去者,破不多见,至于邮局汇去者,昨已涨至五十五元,对日金之兑换,须二元三四角,方买得日金一元,至一般钱商反乘次机会大捣特捣。拟闻近二三日内,钱币交易,成妥之买卖,为数极巨,某巨商于数小时内,火力三十余万,但统计起来,仍还是亏赔者多而获利者少。”[15]因通货膨胀,钱色毛荒,银行限制储户取款,“每一人只准汇洋二十元,每家每一人,以两千元为定额。因汇之数额少,汇款者多,以故拥挤异常”[16]。至10月下旬,事变发生一个月后,哈埠物价高涨不止,以“金银为本位的货物,十三四日之间,涨价百分之三四十不等。”原来价格受到影响较小的本地“大米、小米、高粱米、包米等,现下受经济变动之冲突,亦有节节高昂之形势”[17],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社会氛围日益悲观。
四、抗日爱国热情涌起,募捐参军支援江省
哈埠各界爱国抗日热情高涨,支持黑龙江省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全市民众对于全款慰劳江省前防将士,无不视为首要之事,所以倾囊输将。”[18]教育界中小学校无不捐助。“哈埠中等以上各校,皆劝募巨款,以劳为国用命之将士。首倡者为第一中学……募款五百余,购面包四十麻袋,由该校体操教员车凌云于昨日(九日)运往江省。此外第二中学,第三中学,第一职业,第一女中,第二女中,扶轮中学等均继之而起。”[19]三日之内,“特教厅已募得大洋三万元”[20]。哈尔滨妇女协进会会员等捐集现金数百元,购妥慰劳品数箱,由秦素女士代表送往前方。东铁总工厂全体中国职工两千余人“特捐集哈洋五千余元”[21]。江桥抗战失败,马占山部队进驻海伦,哈尔滨慰劳团繼续支持,并称“虽然退却,但亦荣幸,因而该劳军团拟于明日(1931年12月2日)开会讨论,将此项慰劳费仍送往江省,决不因江军败退而中止慰劳之意云。”[22]
青年学生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抗日救国思想和行动。东特法学院在纪念1928年反对日人修筑五路发生“一一·九”惨案的三周年纪念日之际,开抗日救国会,并开展示威游行活动,一部分学生持小旗,在道里各重要街口,向路人演讲募捐,并大喊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日本的走狗卖国贼!”11月末,马占山江桥抗战失败退居海伦后,有哈埠学生赴黑龙江省从军。如《滨江时报》报道“东省特别区第二中学学生陈涤非、闵家驹等,为杀敌复仇计,已投往江省投军,继陈等而去者,又有王慎修等多人……计二中学生前往江省者十人之多,一门桃李,均爱国男儿,为国为学校光荣非鲜云。”[23]据《滨江时报》报道,马占山虽鉴于学生爱国热情收下这些学生入伍,但是也函知哈埠各校,此后再有学生投军,要有校长的证明书和最近相片,否则一概不收[24]。而后,学生及教员参加入伍者络绎不绝。
五、日伪军队联合侵犯,哈埠终未免遭沦陷
哈尔滨是东北地区最后沦陷的一座大城市。日军迅速占领南满铁路沿线的沈阳、长春、吉林、安东、四平、营口等城市后,哈尔滨一时也出现了日军会迅速北上进占哈尔滨的消息。最初很多人认为,哈尔滨是中东铁路的枢纽,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国际大市场,更是西方各大国在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利益争夺地,尤其是被苏联政府非常重视,因此日本不会贸然来犯。然而9月29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发表声明不干涉满洲事变。此后因英美等国受1929年以来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为祸水东引而对日采取了“绥靖政策”导致国民政府的外交失败,加上日本以关东军为先锋的军国主义势力的疯狂膨胀,迅速突破原有势力范围,向“北满”地区进军。11月下旬日军侵占黑龙江省首府齐齐哈尔,1932年1月2日进占东北边防军公署及辽宁省政府前往地的锦州,而后继续向山海关进犯,将存留的东北军余部彻底逼出东北。此时,深处东北内部的哈尔滨及松花江以东的一片地区,已经被日军重重包围,形势岌岌可危。
1932年1月末,原东北骑兵师师长于琛澂,被伪吉林省代主席熙洽任命为“吉林省剿匪司令”,在日军关东军的授意支持下以“剿匪”的名义向哈尔滨进军。1月23日,哈尔滨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1月25日,东北军爱国将领李杜、冯占海率部抵哈尔滨,与中东铁路护路军司令丁超、东北军26旅旅长邢占清会晤,决定合作抗日,被动应对日伪军的攻击。1月27日,于部伪军在进犯上号、南岗、三棵树时,虽有日军出动飞机支援,但是在李杜、冯占海等联合抗击之下败退。1月28日,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下令长春日军直接出动,并强迫中东铁路向哈尔滨运输日军兵力。1月29日,东铁护卫军总司令丁超通电全国,说明武力应对日军的情况:“日本军队突于本月二十八日占领中东铁路宽城子车辆,拘留站长,枪杀路员,扣留客货运车辆,并强迫该站路员开车输送军队,本总司令负护路专责,不得不急为制止,此种办法,纯系自卫,并非与日本有敌对行为。”[25]1月31日,李杜领衔通电全国,《滨江时报》登载原文,通电宣称该军卫国卫民之宗旨,择分侨商,一体保护,凡有侵犯疆坼,扰乱治安者,愿共击之,敌忾同仇,义无反顾,成败利钝,非所预期。此时,中国军队以自卫迎敌严阵以待。日军多门师团除卫兵外,全部出动,咄咄逼人,直接进犯哈尔滨,开启了中日两国军队在哈尔滨地区的正面对决。
战火烧至市区,居民出现严重恐慌与伤亡。据《滨江时报》报道1月27日“晨八时,在上号东马家沟一带,(吉林自卫军)与吉林余部发生冲突,相持至下午一时许,始行停战,上号东马家沟一带居民,隐闻枪炮声,颇为清晰,均甚恐慌,纷向道里外避难。吉联军主力为李旅两团,及冯占海独立团,丁旅及邢旅等,则各派两营助战。”[26]27日,日军出动飞机开射机关枪,投掷炸弹辅助于琛澂部伪军,在极乐寺文庙附近、新正阳河义地造成我军民伤亡。
哈尔滨市民为保卫哈尔滨做出极大的努力和奉献。哈尔滨社会发起为自卫军捐款捐物的活动。据《滨江时报》报道,“哈尔滨人士,近多自动起而捐款,或购置慰劳品,送往南岗东铁护路军总部,收转自卫军兵站处,哈埠各校所组织学生慰劳团……各界爱国士女,当闻风兴起,踊跃输将云。”[27]战事持续,前线伤亡增加,仅靠红十字会已经不足救治。当时由哈尔滨市民周瑞岐山,特组织公民救护队,经自卫军总司令部的允许,专负责前防救护伤兵事宜。
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最终沦陷。在该日《滨江时报》上却还能看到有关吉林自卫军英勇顽强战斗且处于优势的消息:“截至今日下午四时,日本尚在被自卫军保卫中云”[28],并给予高度的赞誉与支持。报道称,保卫哈尔滨抗日爱国的“吉林自卫军此次以一隅之力起而与强敌相抗,用以巩我疆土,保我主权,凡属国人,莫不同深钦感。”这种赞扬说明当时哈尔滨社会中存在着较强的抗日爱国思想浪潮和强烈愿望。不过吉林自卫军终究孤立无援,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形下失利撤退,未能实现保卫哈尔滨的愿望。这种热情激昂的情感表达也成为当时社会新闻媒体及民众对哈尔滨保卫战的最后一个公开支持的场面。随着日军进占哈尔滨,公开的反日爱国活动在日伪统治的强压下被迫偃旗息鼓。抗日爱国军民不得不转移力量,改变斗争方式,在被日军殖民统治的哈尔滨城市里用各种隐蔽而持久顽强的斗争方式奋斗到东北光复的最后胜利。
参考文献:
[1]日军此次出兵之真相[N].滨江时报,1931-09-22(6).
[2]当局保护日侨[N].滨江时报,1931-09-20(6)
[3]高齐栋尽力保护日侨[N].滨江时报,1931-09-22(6).
[4]来哈避难者半月已达三千后[N].滨江时报,1931-10-27(6).
[5]哈治安问题昨晚开会讨论[N].滨江时报,1931-09-20(6).
[6]丁镇守使谆诫商民安业[N].滨江时报,1931-09-23(6).
[7]哈埠当局合力保护日侨[N].滨江时报,1931-09-23(6).
[8]保护日侨仍未稍懈[N].滨江时报,1931-10-06(6).
[9]辽宁地方治安仍有我方维持[N].滨江时报,1931-09-23(6).
[10]募编警备队之原因[N].滨江时报,1931-10-07(6).
[11]英顺奉命赴江维持治安[N].滨江时报,1931-12-01(6).
[12]张长官由江返哈[N].滨江时报,1931-12-01(6).
[13]秋季将届之哈市面现状[N].滨江时报,1931-09-23(6).
[14]面粉业渐转圜[N].滨江时报,1931-10-03(6).
[15]哈埠金融又起變动[N].滨江时报,1931-10-08(6).
[16]清晨抢汇份者人数无算声达满街[N].滨江时报,1931-10-21(6).
[17]连日物价飞涨[N].滨江时报,1931-10-22(6).
[18]滨江省教育局亦将动员[N].滨江时报,1931-11-04(6).
[19]哈各界之义举募款慰劳将士[N].滨江时报,1931-11-10(6).
[20]各界募款劳军者仍不稍懈[N].滨江时报,1931-11-12(6).
[21]东铁职工慰劳黑省将士[N].滨江时报,1931-11-14(6).
[22]滨江慰劳团今日开会讨论[N].滨江时报,1931-12-02(6).
[23]二中学生相继赴江从军[N].滨江时报,1931-12-01(6).
[24]投笔从戎者相继赴海伦[N].滨江时报,1931-12-08(6).
[25]东铁护路军总司令丁超通电声明负责护路[N].滨江时报,1932-01-30(6).
[26]军事发生后[N].滨江时报,1932-01-28(6).
[27]各界踊跃输将慰劳将士[N].滨江时报,1932-02-05(6).
[28]五家站激战之另訉[N].滨江时报,1932-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