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漠河至墨尔根筑路纠纷问题探微
2022-05-30李雪
李雪
清光绪年间因漠河金厂运输人员及运输黄金的需要,李金镛等人提出在康熙年间“奏捷之驿”的基础上,修复并扩建墨尔根至漠河驿道。但是,光绪年间关于此驿道的修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此驿道修筑的过程中,由于各方势力的相互推诿,使得修筑驿道之事被反复搁置,并产生了许多不好的影响。
关于光绪年间漠河至墨尔根所筑之陆路,基本是指光绪年间由李金镛首倡的、因漠河金厂而修筑的“黄金之路”。而以李金镛、漠河金厂以及“黄金之路”等作为研究对象的著作,现有成果已然不少,如刘薇、王雨笛等人的文章,均谈及了李金镛等人对漠河金厂的管理制度、用人条件等问题[1];曲从规、陈晓燕等人的文章,大都是从李金镛的生平、李金镛开办漠河金矿后对晚清国家及黑龙江地区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的[2];李德山、周秋光等人的文章,则主要是以李金镛本人及其个人事迹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探讨[3]。
除上述提及的研究著作外,还有许多关于李金镛本人的传记及文学作品。但对于因漠矿而修筑的“漠河通往墨尔根的驿道问题”来说则少有研究,多数文章只是提到李金镛因漠河金矿而开辟“黄金之路”,但关于“黄金之路”的修路过程及最后的修筑结果则一般不作为研究重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光绪年间漠河至墨尔根所筑驿道即“黄金之路”为研究对象,简要探究筑路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在此过程中因“筑路”一事不断被“暂缓”而产生的影响。
光绪年间漠河至墨尔根筑路初端
清光绪年间漠河至墨尔根的驿道又称“黄金之路”,其前身为康熙年间因雅克萨战争而修筑的墨尔根至雅克萨驿道(又称奏捷之驿)。
两次雅克萨战争胜利后,从墨尔根至雅克萨的驿路逐渐废弃,直至清光绪年间李金镛奉命勘察漠河金矿,从此路进入漠河,此驿路的恢复及修筑才被提上议程。而最先提出修筑此路者为漠河金矿的第一任总办李金镛。
光绪十二年(1886)十二月二十五日恭镗在奏《漠河金厂急应举办》一折中说:“黑龙江漠河山地方,上年曾有中俄匪徒过江偷挖金矿,虽经派兵驱除。孽芽未净,自应及时开采以杜外人觊觎。”朝廷上谕称:“著李鸿章遴派熟悉矿务干员饬令选带矿化各工,携带机器,迅往黑龙江,随同恭镗认真勘办。”另又说:“吉林候补知府李金镛熟悉矿务,请饬派往会办。”[4]如此,李金镛就作为熟悉矿务者而被选用。
李金镛被选用后,于光绪十三年(1887)四月与恭镗会面商讨,于当年五月至漠河考察,经过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略得梗概,九月间始经旋省”[5]。此行为随后李金镛提出的漠河至墨尔根筑路一事奠定了重要基础。
李金镛在考查漠矿期间,在给恭镗的禀函中就首次明确地向恭镗提出了“筑路”一事,他指出:“惟是矿务之兴,首在运道。……而自省城至漠河,亦必经至墨尔根。平时博稽地图,虽于漠河向方未能确指,然以为自省而北自有经路,断无绕至黑龙江城溯流仅此一途之理。是以决然入山,历地千九百里,既达漠河,则知该处在省西北,由墨尔根行折而东南,仅千五六百里即达省城……(其路途)行之难而非修之难。”[6]此可作为漠河至墨尔根筑路之初端。
光绪年间漠河至墨尔根筑路纠纷经过及原因
面对李金镛提出的“筑路”一事,当时清廷各级官员从各自利益的角度出发,给出的态度各有不同。此节主要分析各方的不同态度,以及引起这种不同态度背后的深层原因。
支持筑路者
关于重新修筑漠河至墨尔根驿路一事,主要的支持者为李金镛、袁大化、李鸿章和早期的恭镗等人。
李金镛在返回省城齐齐哈尔后详细地向恭镗汇报了探查情况,以及如何开办矿务的种种措施与主张,并再次提出筑路的重要性。恭镗在同年十月上奏的奏折中将李金镛对漠河金矿的各种考察情况,以及李金镛提出的关于办理矿务的各种建议上呈给光绪帝,其中就包括“筑路”一事。在此折最后恭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认为:“漠河金矿之举,重在边防,兼筹利国。……(李金镛)禀议各节亦均详情周妥。”[7]此时的恭镗对李金镛提出的修路一事十分支持。
随后李金镛根据恭镗的指示返回漠河,制定了《筹议黑龙江金厂公司章程十六条》,其中一条内容就提出修筑漠河至墨尔根的“陆路宜开通也”,并具体提出了修路的措施及益处:“拟请派兵一二千人……斯役约一年可竣,工竣即可安电线、置卡房,次第举行。且道路既通,即以此项兵丁分布要隘,人烟渐聚,边庭日益强固,亦足消强敌觊觎之心。即不开矿,亦是边防要图。”[8]
李鸿章对此十分赞同,并且指出了修路的益处以及修路的具体办法:“必须借资兵力。应请敕下黑龙江将军会商练兵大臣,派兵一二千名,遂往调遣。”[9]
与此同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于李金镛提出的“陆路宜开通也”,也是持赞同的态度。光绪十四年(1888)正月初七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奏折,认为李金镛关于开办漠河金厂的一系列事物办理得十分得宜[10]。
在此奏折后对于李金镛《筹议黑龙江金厂公司章程十六条》提出了具体态度和意见,其中关于“修路”一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认为:“拟请派兵一二千人,伐木开路……应请饬下黑龙江将军会同东三省练兵大臣,即行酌派练军前往,俾资调遣。”[11]
光緒帝对于李鸿章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关于修路一事的态度为“依议、钦此。”即同意漠河至墨尔根派练兵一二千人用以修路。
反对筑路者
关于筑路的反对者,主要代表为定安和后期的恭镗等人。
李金镛提出修路建议后,第一个上折反对者即为定安。定安为当时负责东三省练兵事宜的满族大臣。由于李金镛提到“派兵一二千名”用以修路,而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均提出这一二千人“酌派练军前往”。
故光绪十四年(1888)三月初十日定安针对“派练军一二千人伐木开路”一条提出了反对意见,并列出了反对的原因,其上折称:“三省举办练军,原为朝廷远大之图,永奠边陲之计。前经海军衙门会议,除重大军务,不准移调他往……今开办漠河金矿,虽为开边界之利,源杜强邻之觊觎,事体亦属重大……惟黑龙江兵丹,问以骑射为先,于工作之事诸多未谙……兹于深林密树之中,令其凿险縋幽,深恐未必得力……练军操习未久,技艺均尚生疏,必须日训月练,以求精熟,舍而他役,不特前功尽弃,亦且后效难期,似与筹备重大军务初意,不甚相符。”其内容大致可概括为三点。第一,东三省练军创办的初衷是为了保卫国家边防,若被派往修路则与初衷不符;第二,练军平日忙于操练,派去修路也并不得力;第三,练军成立时间较短,现应日日训练,若被派去修路则会荒废练兵,不利于守驻边防。
因派练军修路一事受挫,修路一事也曾希望可以借助黑龙江地方兵力完成。然而此时却遭到黑龙江将军恭镗的反对。恭镗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地方鄂伦春人不肯远出,而呼伦贝尔、布特哈等城只负责屯田不愿修路。”恭镗在给李金镛的批文中也写道:“站车不能运粮,犹之练军不能开道,则皆地势物情使之。”[12]此时,恭镗的态度转变为反对筑路。
光绪十六年(1890)李金镛病逝。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曾向朝廷上折:“准将开路一条,可否暂作缓图之处。”即希望可以暂缓漠矿修路一事。而对于此折收到的回复为:“朱批,著照所请。”至此漠河至墨尔根的筑路问题就被作为“缓图”而搁置,直至袁大化再次提及筑路一事。
光绪十八年(1892)袁大化在给李鸿章的禀函中再次请求筑路:“(修路一事)前因经费难酬,暂停开办。近察局务稍有转机……此条山路如果开通,逐渐筹布,不但边防有益,即矿务亦籍永远,宪台之为江省计长久,当非言语所能形容也。”[13]但是,袁大化请求筑路的想法再次遭到了反对。光绪十九年(1893)李鸿章上折,总结了需要派兵的官员对修路一事的反对态度及原因。其基本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屯田为第一要务,修路会延误屯田。
第二,漠河原本自然环境以及路况恶劣时,俄人已然想据为己有,现在修路,却不能确定漠厂金苗“永旺”,若他日路通而矿竭,则更有利于俄国入侵,不利于边防。
第三,修路经费难筹。随后好似给出了相关修路建议,而实际上则是各种相互推诿。
关于筑路,各方态度不同的原因分析
关于光绪年间漠河至墨尔根筑路问题,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各执一词、纠纷不断。引起双方意见不同的实质原因,是各方利益的不同,这大致又可分为三种原因。
其一,李金镛、袁大化、宋小濂者。此一类为漠河金厂在实际运营中的管理者与参与者。其认为修筑漠河至墨尔根的驿道,不仅有利于漠河金矿,更有利于国家边防:“道路既通,即以此项兵丁分布要隘,人烟渐聚,边庭日益强固,亦足消强敌觊觎之心。即不开矿,亦是边防要图。”[14]他们均把漠矿及国家的利益置于首位,真正地看到了漠矿在实际发展中因自身“无路”而备受俄人要挟的弊端,故成为光绪年间漠河至墨尔根筑路的力倡者。
其二,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及前期的恭镗等。李鸿章等人作为中央官员,筑路不涉及自身利益,且有利于国家经济边防,自然对筑路持支持态度。而恭镗作为黑龙江的将军,起初在李金镛提出“筑路”一事时表示支持,其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漠河金厂的创办,是恭镗本人为防止俄人觊觎漠河金矿而上奏朝廷创办的。其次,漠厂办理得好,有利于弥补黑龙江各项费用的开支,“提存余利,解充黑龙江军饷,以伸报效。”[15]再次,李金镛关于筑路问题,希望“派兵一二千人,用以修路”,而起初建议均是“派练军前往”。练军为定安所辖,与自身利益无关,所以此时恭镗对漠河至墨尔根筑路一事自然十分支持。
其三,定安以及转变态度后的恭镗等人,此些为筑路问题的反对者。表面上其反对的理由为派练军修路与其创办初衷不符、延误训练、当地居民不肯远出等。事实上其反对的真实理由却是“筑路”一事侵犯了其自身利益。定安作为当时东三省总管练兵事宜的大臣“派练兵筑路”,需要自己派兵前往,而筑路之后确是为李金镛等人的漠矿做出贡献,于自身并无利益好处,定安自然不愿。恭镗前后态度的转变也正因如此。
纵观各方态度,除了李金镛、袁大化等人是身处漠河金厂之中,切实考虑到筑路有利于国家边防与经济发展,其他人均是以自身利益为首位。在官场各方势力的钩心斗角下,恢复并修筑漠河至墨尔根驿道之事就一再被搁置了。
光绪年间漠河至墨尔根筑路一再搁置的影响
清光绪年间,自李金镛提出修复并扩建康熙时期的“奏捷之驿”、开通漠河至墨尔根驿道以来,筑路一事就在反复“请开”与“暂缓”中不断被搁置,由此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首先,因筑路一事无成,使得电线无从安设。李金镛在首次提出修路时,就提到修路竣工后即可“安电线、置卡房”,而“嗣因拨兵之举不行,陆路未开,电线亦无从安设……消息仍不能灵捷”。
其次,因漠厂陆路未通,出金多需借俄道以运输,易受俄人要挟。袁大化在漠厂任职期间,就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提到:“瑷局无银炉小吃亏,漠厂无轮船大掣肘,无后路,一旦有事,前途几难生还。”[16]
光绪年间清政府为开发和运输黄金,最终在光绪二十年(1894)决定按李金镛生前提供的探路资料,正式开设从墨尔根到漠河的驛路。此驿道共设33站,前25站为康熙年间的“奏捷之驿”,现进行修复,后8站为在此基础上的扩建。但是由于修路时清政府草草了事,使得其在实际运输及通讯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直至中华民国时期,漠河县城“以交通道路而论,尚无足观者”[17]。
参考文献
[1]王雨笛.清末漠河金矿业缘群体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2]曲从规.李金镛述论[J].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83(01):87-95+67.
[3]李德山.李金镛与1886年中俄珲春勘界[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90(05):35-37.
[4]张翼之.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7][8][9][10][11][14][15]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6][12][13][16]袁大化.漠矿录[M].刻本.[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887(光绪十三年).
[17]汤尔和译.东省从刊:黑龙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