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文学作品的接受学诠释

2022-05-30苏思涵

文学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苏轼

苏思涵

内容摘要:接受学理论关注的重点不是文本,而是读者、接受者对作品的感受。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共选编了苏轼的作品15篇,以此為例,我们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读者对苏轼诗歌的接受原因;读者对苏轼古文的接受心理;读者对苏轼词作的接受过程。

关键词:苏轼 苏轼文学作品 接受美学

在中国文学史重要的文学家队伍中,苏轼无疑是引人瞩目的一个,他不仅是宋代文学的著名作家,也是一位艺术全才。在人教版教材中,一共有其作品15篇,这个数字也说明了苏轼其人的广泛影响。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多关注作家与文本,如分析作家的生平思想,品读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而接受美学注重读者,关注的是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情况,然后以此反观作品的魅力。在接受学看来,从一定程度上说,读者对作品应有决定作用,因为作品的流传离不开读者的认可。我们通过教材中苏轼的诗歌、古文和词作,从接受学的角度来解析其独特价值。

一.读者对苏轼诗歌的接受原因

接受美学是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姚斯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特别注重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认为作品的连续性只有通过读者这一媒介的调节,才能实现价值。在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15篇苏轼作品中,共有诗歌5首,分别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惠崇春江晓景》《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读者接受苏轼的诗歌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寓意深刻,书写独特的人生感受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辗转各地,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他的写景抒怀诗尤其体现了鲜明的个性,彰显了独特的气质。作为清代的一位接受者,赵翼认为:“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1]如《赠刘景文》,当文人接受这类诗歌时,看到的不仅是一年四季动人的景色,而且会感受到苏轼对生活的热情,对友人的劝勉之意,从而有所感悟和启发,积极地面对生活。此外,教师和学生也是接受群体的重要部分,在学习本诗时,小学生在课堂上倾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通俗易懂地讲解,看到幻灯片播放的画面,会不知不觉融入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优美意境中,从而理解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又如《题西林壁》,诗歌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庐山的秀美景色,并从中体悟哲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苏轼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用来形容此诗正合适。再如《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从接受者来看,诗歌内容活泼生动,“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人生体验在其中,读来轻松愉悦,颇有心得。此外,诗歌中的“竹”是君子人格的代表,与士人的正直品格相符,苏轼又喜爱画竹,因此他的诗能被广大文人墨客所接受。“画中景象生机勃发,情趣盎然,成功地烘染出画中的神韵和画外的意蕴。”[2]这也表明了苏轼的诗歌新颖独特,寓意深刻,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他的的诗歌更易打动历代的读者而流传后世。

(二)想象新奇,体现文人的趣味才思

接受美学包括联想模式,其特点是观众通过自己的联想,与其他参与者一同共享欢乐。接受者在阅读作品时,会通过联想、想象来理解作品的意蕴。苏轼诗笔不凡,善于描写,能够从生活片断、自然景物中有所感悟,诗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想象新奇,比喻出色,有奇思妙想。刘乃昌先生认为,诗人用“西施”这个绝代佳人来形容西湖,体现了西湖胜景的佳妙无双,给读者留下艺术联想的余地。[3]另外,女性读者也是苏轼作品的接受者,当读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句,会自然地联想到她们梳妆打扮的日常生活,因而倍觉亲切,乐于接受。苏轼才气过人,诗中有文人的典雅之气,又直抒性情。再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读书人作为接受者,不仅会被诗中“白雨跳珠”、“卷地风来”的动人之景所陶醉,也会为其豁达心态所感染。另外,苏轼作为诗歌的大家,不少文人欣然接受其诗,也是要学习他写诗的笔法技巧,努力使自己的诗文增色。

苏轼的诗歌数量众多,为后人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传统的儒家文艺观主张温柔敦厚,追求中庸,但苏轼却不以为然。同时,他改变了传统文学的教化功能,“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样的诗句有幽默诙谐的风格,文人们之所以欣赏苏子瞻这类诗歌的写法,显然也是其创新求变心声的反映。

二.读者对苏轼古文的接受心理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不仅在于它再现或表现的功能,而且在于它的影响之中。[4]除了诗歌,苏轼的散文也颇具特色,影响很大。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共选编了苏轼的四篇古文,分别是《书戴嵩画牛》(六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赤壁赋》(高一必修上册)、《石钟山记》(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这四部作品代表了苏文的突出成就,文学性强,适合学生来分析阅读。笔者认为读者接受其文与以下两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有关。

(一)肯定其自我意识与思辨力量

苏轼生活于北宋中后期,政治思想虽有些保守,但他为人正直,真诚处世,受到当时大多数人们的尊敬。《书戴嵩画牛》是一篇简短有趣的小古文,文章写四川杜处士十分珍爱收藏的戴嵩的《斗牛图》,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一日晾晒书画时,被一牧童指出了画上的常识性错误,杜处士没有不懂装懂,责骂牧童,而是欣赏接受,笑以自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尊重事实,做事多问行家,才不会贻笑大方。当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此文时,他们会觉得无论是杜处士,还是小牧童的形象都很生动,读来妙趣横生。也会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莫想当然。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性散文,但不只是描写自然风光,也蕴含着独立思考精神。接受群体从此文中能够看到作者描写山峦奇景背后的人生感受,即认真对待世事的严谨态度,明白任何事物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做出合理判断的道理,这是非常宝贵的学习体会,体现了苏文的思辨之美与哲理韵味。《赤壁赋》可以说是苏轼散文中久负盛名的一篇,文章文质兼具,接受者在阅读此文时,能够观赏到静谧安宁的月夜之景,也能体会到作者的通达之心。有学者评论道:“苏轼在极端失意时能处以达观,能看到人生‘无尽的一面,仍有其积极意义。”[5]当高一学生学习此文时,教师通过录音的播放、图片的展示,营造出清凉的月夜氛围,学生在接受此文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头脑中会浮现曼妙的月夜风光,从而理解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复杂心态,尤其感受到了宋代文人共有的理性达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与庄子一样,高扬与珍视自我,在元丰二年“乌台诗案”的重大政治打击之后,仍能笑对人生,令人敬服。《赤壁赋》體现了士人思考人生的思想力量,文章具有文学、美学与哲学交融之美,“变与不变”的议论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在本科中文专业的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传统的散文家如韩愈重视“文以载道”,而东坡先生却独抒性灵,看重自我,文中有苏轼儒道思想的真实矛盾。其实,他也希望如曹操一样渴望成为“一世之雄”,但又能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因而文中亦有佛教文化的投影。此文反映了苏轼在仕途受阻后重新选择人生态度的具体思考过程,应体会他隐藏在豁达背后的心灵痛苦。换言之,是苏轼用理性说服了感性的自己。这是大学课堂对苏文的一种接受观点。

(二)欣赏其语言的灵动精警之美

苏轼的散文除了思想意蕴深刻之外,语言如行云流水,鲜活生动,富有启发意义,给接受者以精练灵动之感。《承天寺夜游》不是写月夜泛舟,而是月下漫步,为接受者展现了另一幅图景。清代的储欣评论此文:“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6]与苏东坡一样怀才不遇的文人,读来不仅会被优美的语言所打动,而且文中的情感暗合了他们孤寂苦闷的内心,于是自然与作者有了心灵的契合,从而认可他的散文。而作为初中生来阅读此文,会感觉它短小精悍,易于记诵。此外,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诵读与分析,结合看到的月亮、竹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月色”“竹柏””等意象有了新的感知,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语言能体味其弦外之意。学生作为散文的接受者和再创造者,能够感知苏文灵动而富于变化的语言。语文教材也选则了韩愈的一些作品,如《马说》《师说》,两位散文大家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庄重严谨,一灵活通脱。苏文有着接受美学所提及的净化模式,即获得非功利的审美自由,也因语言的精美自然赢得了更多读者的青睐,这也是他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的重要原因。

三.读者对苏轼词作的接受过程

姚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是接受美学意义上的读者,对作品的存在有很大影响,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出了接受者的重要性。除了诗歌和散文,苏轼的词作也很有名,虽然数量只有三百多首,远不及诗文。在婉约风格之外,他开创了豪放词派。教材共选了苏轼的6首词作,分别为《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及《念奴娇·赤壁怀古》,均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一)宋代有争议地接受

在苏轼之前,北宋词坛多浓艳柔美之气,“二晏”与柳永的婉约词比较流行。宋人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7]这段对话委婉地表达了对苏轼词作的批评意见。宋代词坛中,婉约词始终占据主流,人们仍注重词的格律美、音乐美,词的创作应与音乐的曲调配合。而苏轼以诗为词,写社会生活,不受格律束缚,但在当时他的词还不能被人们广泛接受,如陈师道认为“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也认为“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8],显然对苏词的创新并不赞同,认为词应典雅婉约,写相思离别,不能“可歌”“协律”的词,只不过是诗歌的变种而已。因此,宋代苏词的流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二)清代文人的基本接受

经过元明词创作的低谷,清代的词坛走向繁荣,文人对苏词的评价有了提高。据文学史记载,清初词家长调多学苏、辛,吴伟业词非专长,然“高者有与坡老神似处。”[9]王士禛在《花草蒙拾》里评价《浣溪沙》句“牛衣古柳卖黄瓜”,说“非坡仙无此胸次。”清代的郑文焯在《批校东坡乐府》里评价《定风波》:词有“坦荡之怀”,“以曲笔直写胸臆。”这些观点说明,清人对苏词已经不再存有宋代那样的争议。清末民初的浙江归安人上彊村民(朱祖谋的号)编写的《清词三百首》,录宋词八十七家,选择了苏轼的词作12首,也说明人们对其词的重视程度。

(三)现代读者的广泛认可

随着苏词研究的深入,研究资料的增多,其接受群体日益庞大。唐圭璋的《宋词三百首笺注》选择了苏祠14首,显然也很看重这位大才子,朱东润这样评价《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词中写农村初夏特有的景色,风格清新,富有生活情趣,反映作者谢雨时的愉快心情。”[10]《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赢得了当代学者的肯定:“只是追求与探索的苦闷,而不是落没与颓废的感伤,因此仍不失豪迈的基调和清冷的美感。”[11]接受者在阅读此词时,会有阔大旷达之气,心胸开阔之感,意境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婉约词更为宏阔超绝。

综上所述,苏轼的三种文学作品有着动人的魅力,中小学师生作为一个庞大的接受群体,在学习和体悟这些诗文时,通过联想、想象和意会的方式,参与了作品的再创作,从而对这些佳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古今学者是另一个接受群体。自宋代以来,研究苏轼成果很多,而接受美学注重接受者的观点,从读者的接受情况再反观作品,也给了我们另一种认识东坡居士文学才能的视角。

参考文献

[1][3]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2.4,第82页,第62页

[2][9]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9,第246页,第276页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第19页

[5]曾枣庄.苏轼评传[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6,第140页

[6]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第282页

[7]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下).中国书店.2007,第1350页

[8]徐凤真.苏轼词创作批评的批评[J].山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10]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第28页

[11]孔凡礼.苏轼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9.8,第224页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