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向古人学写议论文
2022-05-30张晟华
张晟华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严密且有针对性,讲究以理服人。一些高中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会觉得比较吃力。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文章为学生讲解一些写议论文的技巧。下面,笔者就以《劝学》和《师说》两篇文言文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向古人学写议论文。
一、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掌握多种阅读的方法,如精读、略读等,并在阅读后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能总结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学生想要顺利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必须理清文章的脉络。而一篇好的议论文必定会有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脉络。
比如,《劝学》和《师说》这两篇经典的文言文就属于议论文的范畴,逻辑严密且脉络分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由于文言文的阅读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為学生介绍几种阅读的方法。
第一,使用关键词梳理文章的整体内容,展现文章的脉络,如“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
第二,运用思维导图呈现文章的脉络,可以选用树状图、括号图或圆圈图等;
第三,找出文章中的中心句或者关键词,然后根据中心句或关键词发散思维,阐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班的多数学生选择通过关联词去梳理文章的内容。如《师说》一文,学生认为文章阐述的是从师求学的道理,篇幅虽不长,但结构严谨。首先,作者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点,从正面论述从师的重要性和从师的标准;接着,概括什么是“传道受业解惑”;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坏风气;再以孔子为例,论述从师的正确态度;最后交代写作的缘由,并委婉地发出“好古文”“行古道”的倡议。
对于《劝学》一文的行文脉络,学生认为作者首先直接抛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接着论述学习的作用,即“知明而行无过矣”;最后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对待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
有的学生则用括号图对《劝学》进行了梳理(图1)。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积累一些写作议论文的经验。
二、引导学生分析说理的技巧
在写议论文时,最重要的就是剖析、论述事理,并表达自己的意见。一些高中生在写作的时候通常不知道该怎样将论点阐述清楚。对此,教师就可以《劝学》和《师说》这两篇文章为例,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说理的技巧,积累相关的写作经验。
比如,在讲解《劝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学习的重要性的。文章第一自然段的第一个句子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论点,即“学不可以已”,也就是说学习是不可以半途而废的。接着,作者开始对这个论点进行论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后面的“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及“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等形成了并列的关系,告诫读者必须不停地学习并反思。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选取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唤醒读者的生活体验,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为后文作了铺垫。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劝学》和《师说》中学习对比论证这一论证方法。《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采用的是对比论证。骏马一步跳得再远,也比不上劣马连走十天的距离;蚯蚓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在地下自由地行走,“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只能藏身在蛇、鳝的洞穴里。通过对比,作者证明了“积”与“不积”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师说》中,作者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讽刺了耻于向师的社会风气,证明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总而言之,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