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被贬文人的山水情结”为议题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2022-05-30郑书芹
郑书芹
如今,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开始重视引导学生阅读古文。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文占比较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使教师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针对单篇文章进行精讲。这样其实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他们苦于背诵古文,却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古文之美,这显然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目的背道而驰。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通过开展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适时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率,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通过阅读多篇文章,他们能探究出文本之间的差异,加深对古文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笔者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主要关注三个问题:确定什么议题?选择什么文本?如何设计活动?本文就详细谈谈。
一、确定议题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言文,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感悟其文化价值。据此,笔者选择以“被贬文人的山水情结”为议题组合群文,引导学生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体会作品的精神内涵,“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中国是个多山多水的国家。中国人有千百年的山水情结。山水在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意识里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古代文人在被贬后往往寄情山水,在山水之中寻找精神的慰藉。于是,山水文化与士人贬谪就在传统文化中巧妙地融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中语文教材也收录了较多相关的古诗文。笔者认为,引导学生阅读群文是很有必要的。
二、选择文本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选择群文时,教师应注重选文的范围和群文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外的文本有效地联系起来。文本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才能让学生围绕同一个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当然,不同文本的内容、风格等一般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很正常的。
围绕“被贬文人的山水情结”这个议题,笔者选择了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苏轼的《赤壁赋》、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三篇古文,让学生抓住“山水”和“被贬”两个关键词来探究三位文人在相似的处境中有何种心境。
三、活动设计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主要从写作手法、作者形象、思想情感三个方面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具体来说,我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
任务一:关注三篇文章中的写景语段,思考三位文人在描写环境时分别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并比较其异同。
这一任务的难度并不大,主要锻炼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帮助他们复习、回顾已经学过的描写景物的手法。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主要运用了融情于景、对比的艺术手法。如“人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写出了西山之景的“怪、特”,反映出作者被贬后忐忑不安的心境。“岈然洼然,……四望如一”写的是作者登山远眺所见的辽阔景色,也展现了他游览西山后豁然开朗的心境。在《赤壁赋》中,苏轼主要运用了融情于景、想象的艺术手法。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出了月下赤壁的空灵、静谧,可以看出作者心境的开阔。在《黄冈竹楼记》中,王禹偁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对比、象征的手法。如将竹楼与四大名楼进行对比,突出了竹楼的与众不同,借“竹”来表达自己守正不阿、保持高洁品质的志向。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会发现三位作者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在写景的过程中抒发出当时的心境。
任务二:关注作者的形象,思考三篇文章分别刻画出作者什么样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此任务意在指导学生回顾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时让他们结合文本了解被贬文人的特点。柳宗元在文中是一位消沉低迷的失意文人。“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写作者借酒消愁;“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写作者由西山的“怪特”之美而顿悟,展现其由自怨自艾到自我肯定的过程。苏轼是一位洒脱恣意的旷达人士。“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无不充满了禅意。王禹偁则是一位情趣高雅、生活闲适的雅士。他穿“鹤氅衣”,戴“华阳巾”,在竹楼弹琴,阅读道家书籍。被贬后,他虽怅惘落寞、茫然无奈,却又不甘沉沦。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儒释道对文人的精神、气质的影响。古代文人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热衷于人世为官,期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他们往往又清高孤傲、秉性正直,不愿与复杂的官场“和解”,最终只能落到被贬的地步。在处于困窘之境时,他们常常通过游历山川美景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苦闷之情。而壮阔、美丽的山川之景往往又能给他们带来启发。大自然更像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任务三: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这一任务的难度比较大。学生需要在完成前两个任务的基础上体会蕴藏在文章中的情感。在这三篇文章中,作者时而直抒胸臆,时而融情于景。他们都为自然山水而着迷,心情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游他山,恒惴栗”“游西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一开始,作者忧惧悲伤;在看到西山美景后,他变得快乐、超脱、旷达。在《赤壁赋》中,“饮酒乐甚”“愀然而悲”“喜而笑”。作者见到赤鼻矶的月夜美景而心生愉悦。但是,当想到自己被贬的境遇、听闻客人悲伤的箫声,又联想到生命短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时,他又悲伤起来。最后,他受到山水明月的启发,发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感叹。在《黄冈竹楼记》中,“谪居之胜概”“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未知明年又在何处”。作者因自身的处境而生出前途迷茫之感,流露出悲愤之意;又因欣赏到竹楼的美景而感到快乐,便以竹楼的独特来明志。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发现这些被贬的文人都借山水来排遣愁绪,并从山水美景中获得启发,在思想上展现出“出世”与“人世”之间的矛盾。儒家的“人世”思想一直影响着他们;而被贬后,道家的虚无,佛教的禅机,又可以帮助失意文人走出精神困境。所以,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的形象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有的消沉低迷,有的守正不屈,有的遗世独立、有的大彻大悟……在游历山水时,古人目睹一花一草的绚烂、大江大河的壮丽,心胸也随之变得开阔起来,可以“暂得于己”。作品中的情感也往往是不断变化的。可以说,通过阅读群文,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被贬文人的山水情结,找到这些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提升思维能力与审美水平。
以上是笔者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经验。当然,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古文的篇幅较长,内容较为艰涩。将三篇古文组合起来,导致教学的容量比较大,可能需要三到四个课时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需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文本,尽量减轻学生的压力,方便他们快速而精准地理解文本。
总而言之,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阅读群文,引导他们关注各个文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提高其阅读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