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归笼”背后折射出的家庭教育短板
2022-05-30李闻新向阳
李闻新 向阳
近两年,随着居家线上教学的增多,网上流行起了一个新词,叫“神兽归笼”。将孩子比喻为“神兽”,将回到幼儿园或学校比喻为“归笼”。新闻报道中,终于盼到“神兽归笼”的家长无不笑逐颜开,这既代表了疫情平缓、生活可以逐步回归正常化的欣喜,也是家长终于盼到可以不用再终日头痛管教孩子各种问题的解脱。“神兽归笼”成为热词的背后,有着家长说不尽的对于家庭教育的手足无措。本期心理访谈栏目,我们邀请了两位老师,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心理与健康:您如何看待“神兽归笼”这种比喻,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比喻?
● 李闻新: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神兽归笼”。一是时代特点:防疫下的居家网课打乱了固有亲子模式,搅动了每个家庭微生态的转化,原本与小伙伴一起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向家庭,家长们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以“神兽”赋予孩子天性调皮的属性特点,表达了家长内心的无奈与疼爱,而“神兽归笼”更是家长给自己放个假的期盼。二是家长特点:这个时代的家长大多是80后、90后,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前辈截然不同,他们是改革开放的一代人,思想更加开放、思维更加灵活,他们也是游戏的一代,很善于将游戏幻想带入现实生活,他们喜欢将游戏中的概念投射到生活中,以神兽隐喻孩子的高能量调皮,便是一种概念转换。
● 向 阳:这样的比喻很有趣,我们都知道神兽往往出现在神话故事中,它代表着神秘、自由、不受约束,它距离人类社会非常遥远。不得不说将孩子回归校园比作“神兽归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非常具有“创造力”的。当然,这样的创造背后凸显了什么样的心理现象是值得教育者和家长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这个词的流行源于孩子居家时间的增多,每当家长使用“神兽归笼”这四个字的时候往往伴随着戏谑与自嘲。这其中的潜台词是“我家的孩子我管不住,只有学校才能管得了”。家长的潜意识认为:孩子是需要“管”的,而家长因为从未有过针对性的学习所以不具备胜任力,而学校是建立规则、约束孩子的地方,学校具备这样的专业性。因此,“神兽归笼”这样的描述应运而生。
心理与健康:孩子长期居家,家长的“痛点”具体可能有哪些?孩子怎么就成了“神兽”?
● 李闻新:家长的 “痛点”主要来自常规生活被打乱,需要调动能量重新适应新的生活节奏,尤其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对于“神兽”,家长在亲子教育中有着不可避免的责任,居家让这种责任毫无喘息之机,亲子互动时间被延长,家校教育责任被转嫁到家庭,加之小孩子特有的灵性(童真)与破坏力(好奇心),以及在非集体教育环境下接受正规教育引发的心境不匹配,都会让孩子产生感知觉的错位,毕竟家长不能替代老师,来自老师的威严感,在家长身上往往会变了味道,会钻空子的孩子就会天性(淘气)爆发。我们知道这个时代的孩子接受知识途径广,知识储备丰富,他们过早对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自我意识更强,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渴求,这些都导致家长跟不上孩子的成长,跟不上孩子对家长的精神索取,在无奈与疼爱的教育背景下,“神兽”的力量越来越大。
● 向 阳:在我以往的经验中,最容易产生亲子矛盾的导火索就是电子产品的使用。孩子脱离了学校的规律生活和学习氛围,每日自主掌控的时间增多,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能力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打乱学习节奏的“诱惑”,电子产品就是其中最大的“诱惑”。这样的导火索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电子产品占用了孩子太多的时间,导致他们无法合理地安排学习;上网课的时候无法专注;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交流;等等。
“神兽”的描述实际上是一种面对问题束手无策后对孩子“标签化”的无奈之举。家长因为缺乏对孩子问题成因的分析、亲子沟通、有效的时间管理、丰富孩子生活等家庭教育能力,于是采用“神化”孩子的方法,拉远了和孩子的距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家长从未想过家庭教育的能力是需要学习的,也并不相信自己通过学习可以拥有这样的能力。
心理与健康:针对这些痛点,家长分别有何解决策略,使得孩子即使长期在家,也能维持融洽的家庭关系?
● 李闻新:亲子关系本身就是“斗智斗勇”的过程,“崽子”小的时候家长与之斗勇,娃有敬畏感就会“老子说什么是什么”,“幼崽”成了“神兽”就完全不同了,他们有了思想有了自主,家长就需要拿出更多精力与之斗智,在思维和体力都跟不上的时候,绝对不能硬抗,硬抗的代价往往令亲子关系走向糟糕,家长需要采取不再死盯着孩子的每时每刻、带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借孩子“归笼”集体教育等方式给自己放个假,放假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调整,更是距离上的安全,所谓距离产生美是有社会学依据的,人际关系的安全距离在亲子关系中尤为重要。同时,家長也要学会给自己“续命”,其一是寻求外援,善于调动他人与自己建立同盟,集中智慧和力量,可以让亲子教育事半功倍;其二是不断提升自己能量,父母之间要善于对亲子互动情景开展咀嚼式交流,仔细回味教育细节,分析成败原因,另外要善于学习其他家长、专家以及书本等来自外界的经验提示,事实证明,肯于补充个人能量的家长,才有能力应对“神兽”的精灵古怪。
● 向 阳:首先家长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放弃对孩子“神兽”的标签化,而是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帮助孩子掌握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此外,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居家学习期间增加了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管理能力缺乏等问题,先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向孩子传递了很多愤怒或是焦虑,而让孩子觉得我们并不信任他们,拉远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家长的信任与爱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
当我们做好了心理的准备,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1)共商家规。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商量每天的学习与娱乐时间,并获得孩子的承诺。(2)榜样示范。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我们要求孩子的事情自己也要做到,比如家长也制订一些自己的工作学习计划,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放下手机与孩子共同执行。(3)丰富休闲。有时候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除此之外的娱乐活动,居家期间家长可以上网搜索多种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亲子活动,并与孩子共同体验,一方面增加了亲子时光,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放下了电子产品。
心理与健康:《家庭教育促进法》于今年起实施,树立了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良好家庭教育的实施对孩子有哪些助益?家长如何利用好孩子因疫情居家或寒暑假、长假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 李闻新:《促进法》强调了家长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意识,这里所指的责任不仅是为人父母要主动承担抚养和教育责任,还要善于用良好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孔子说“有教无类”,家庭教育无疑是因材施教的最佳舞台,对于每位家长来说,亲子教育总是一个摸索和尝试的过程,善于不断调整教育手段、方法的家长通常都是成功的,所以我们说家庭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要有觉知,还要有方法,善于摒弃那些已经在实践中证明失败的互动模式,尝试具有促进意义的亲子交往,才能实现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具体来说,主要是处理好陪伴与独立的关系。居家教育需要家长投入更多的陪伴,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因为陪伴量的增加,而忽视孩子的独立空间。家长首先要尊重“神兽”的独特性,善于因“兽”施教,彼此之间互动更频繁,就需要更灵活的互动技巧,这是一种双向融入的过程:一是懂得寓教于乐,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亲子关系,而游戏是融合亲子关系最好的桥梁,将教育附着在游戏中,在不同年龄赋予不同的游戏手段;二是学会共同成长,很多时候家庭教育其实是家长跟着孩子的脚印共同成长的过程,孩子在长大,家长的教育思路与方法也应随之而变化,如果以对待5岁孩子的方式,教育10岁的孩子,就明显滞后于孩子的成长。我们看到抖音上很多家长展示自己与孩子居家游戏的情景,非常值得借鉴和再创新,如果家长能够参与孩子自己创造的游戏,对亲子教育就更具有意义,也是亲子共同成长的一种标志。
● 向 阳:李玫瑾教授曾说过“最好的家庭教育,爸爸是榜样,妈妈是基石”。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都参与进来的一项团体赛,它润物细无声,但是却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良好的家庭教育传递给孩子的观念是“家庭是孩子最强有力的后盾,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家庭都会是孩子避风的港湾”,家长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并相信孩子自身的价值,孩子会形成“成长型思维”,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孩子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缺乏某种能力,而是自己在哪些方面還能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心理学上认为,人们很多问题的成因在于个体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或是“没有价值”,一旦孩子相信“父母是爱我的”“我有价值”,那么他便会“所向披靡”。
在孩子居家或是长假期间,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 亲子联结。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再厉害的家庭教育方法也无从施展。您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放下“家长角色”,带着好奇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不带评判地看看他们感兴趣的事情。
● 建立规则。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我们要懂得与孩子的边界在哪里,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家庭的规则,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我们要清楚孩子并非是我们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 共同挑战。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战友”,孩子在居家期间会面临各种困难,家长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想办法。
● 爱的家庭。不论任何年龄段的孩子,“玩乐”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家长要利用自己的资源想尽一切办法陪孩子玩乐。年龄小的孩子可以玩益智游戏,年龄大的孩子可以进行体育运动。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家庭教育愈发受到重视,家长可以从很多官方渠道获得免费的家庭教育方法,只要有一颗学习的心,家庭教育并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