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区域文化,涵泳道德品质

2022-05-30陈玫玫陈亮

江西教育C 2022年11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主题活动道德品质

陈玫玫 陈亮

摘   要: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在核心价值取向下孕育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特征,而这些资源正是涵泳和发展小学生品格的重要资源和保障。教师要在地方区域文化背景下,巧妙结合语文教学,凸显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助推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提出,要注重环境熏陶,激发爱国品质;铸造课堂品质,唤醒责任意识;组织主题活动,关注传统文化;强化实践体验,重温革命岁月。

关键词:区域文化    道德品质    主题活动    铸造品质

江苏泗洪县地处淮河中游,东临洪泽湖,著名的吴越文化和楚徐文化在此交融渗透,再加上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洗礼,形成了独特的泗洪文化。笔者以本地区的文化为核心背景,结合小学语文课程谈一谈区域文化对学生涵泳品格的实践和思考。

一、注重环境熏陶,激发爱国品质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其中,工具性指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人文性指向具体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将“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纳入重要的价值体系中,旨在从文化、审美的视角,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在其创设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区域文化背景作为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够接触到的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学习的载体,还渗入了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由此可见,环境资源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区域背景相对广阔,学生难以直接从中感受、汲取或者调配相关的资源,并且无法及时、高效地对其加以运用,因此学校需要从环境布置的角度入手,积极创设可感而真实的情境,从而对学生形成深入、持久的熏陶。鉴于此,学校可以尝试对泗洪的区域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汇总,并选择贴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资源,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打造学校层面的德育文化基地,积极开发德育文化的校本教材,建构契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课程,营造出真实而“接地气”的教学环境。

例如,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编选的课文都以乡村自然风光和人民幸福、和谐生活的描写为主。在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环境资源,引导学生结合区域文化,参观校园陈列室中有关泗洪乡村风貌的图片,了解本区域文化背景下人民繁忙、快乐、充实的生活状态,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的农村新面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有了具体可感的情境,统编版教材中所设定的人文主题就有了着力点,学生的身心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涵养。

二、铸造课堂品质,唤醒责任意识

语文学习的载体是教材,“主战场”是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连接点,巧妙地将语文学习与区域文化进行关联,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打造高品质的课堂教学,推动学生优良品质的自然形成。

例如,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编选了《小虾》一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幽默风趣的风格,使得小虾的特点跃然纸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利用区域性文化资源,教师就不能停留在品味语言、习得表达的层面上,而要将课文教学与区域性文化资源进行关联,充分联系洪泽湖大龙虾,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察方法和精准的语言表达,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方法迁移,尝试运用课文的写作手法,介绍洪泽湖的大龙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写法层面上,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邀请你来做洪泽湖大龙虾的代言人,你会怎么向中外游客介绍、宣传洪泽湖大龙虾呢?很显然,这一情境的创设就让学生从原本机械生硬的学习任务中脱离出来,而将教学目标视为自身的内在学习需求。学生在迁移运用方法的同时,肩负着宣传家乡特产的使命,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唤醒了他们内在的责任意识,真正实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组织主题活动,关注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依靠 “纸上谈兵”。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中就指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面临真实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涵养品格的维度出发,语文课程与区域性文化资源的融合,需要借助实践活动平台,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京剧趣谈》一文后,很多学生对国粹京剧有了全新的了解,教师也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通过收集资料、构建合作小组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更多京剧知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应该以教材课文为原点,组织学生学习家乡泗洪的地区戏种。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泗洪泗州戏相关的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泗州戏的经典曲目《贺老太》和《戒酒》,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泗州戏相关的知识,并在观看戏曲的过程中感受独特的泗洪文化、民风习俗。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要求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走出家门,走进社区,通过走访泗洪戏曲人或者参观相关展览,更加深入地了解泗洪泗州戏的文化根源。在一連串的项目活动中,学生有了足够的认知储备,此时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展开对比性探究,促使学生感受泗州戏与京剧的不同点,并尝试写一写《泗州戏趣谈》。

纵观这一教学案例,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区域性文化资源进行了连接,将学生的学习范畴充分扩展开来,借助主题化、系列化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取了知识,还历练了他们的探究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地方性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四、强化实践体验,重温革命岁月

语文课程肩负着重大的育人职责,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小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来看,生硬的“知识灌输”只能在短时间内有所作用,且这种作用也基本停留在肤浅认知的层面。只有通过角色的置换,将教学资源真正渗入学生的内在意识中,促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认知产生深度的化学反应,才能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

以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红色文化单元,编者设定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编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作品,如《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等。学习这一单元的内容,如同随着文本与主人公一起走过那一段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然而,由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课文描述的内容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无形中给学生走进故事、走近革命人物、感受红色经典造成了较大的障碍。鉴于此,教师应利用区域性文化背景资源,将这一单元的教学与泗洪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泗洪有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如泗洪烈士陵园、雪枫墓园、朱家岗烈士陵园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一次“泗洪红色经典游”,走进这些烈士陵园,了解他们的故事,将这些在实践、体验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与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有机整合。学生在经历了实践活动之后,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除心中的困惑,更好地走进文本故事,了解革命志士的心中所想、所愿,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实道德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清途.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策略[J].名师在线,2021(34):40-41.

[2]高夏.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天津教育,2021(32):126-127.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主题活动道德品质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大悦城实施体验营销案例研究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基于学生综合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设计探微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浅议班级课程与主题环境区域的整合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