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醒以对

2022-05-30叶开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22年11期
关键词:假象世人山谷

本期主持/叶开     插图 / 程晓磊    责任编辑 / 张家瑜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如此说。人生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苦恼,我们为此陷入痛苦与纠结,更有甚者,开始对人生产生绝望。

但我们不妨跳脱出痛苦的怪圈,以清醒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与烦恼,会发现曾经让我们痛苦失望的,也不过如此。当你开始陷入痛苦失望时,与其自怨自艾、悲伤绝望,不妨尝试清醒地认知每一场挫折的意义,做一个清醒的人,对自身,对国家,对世界。

山谷的起点

林清玄

一位烦恼的妇人来找我,说她正为孩子的功课烦恼。

我说:“孩子的功课应该由孩子自己烦恼才对呀!”

她说:“林先生,你不知道,我的孩子考试考第四十名,可是他们班上只有四十个学生。”

我开玩笑地说:“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很高兴!”

“为什么呢?”

“因为你想想看,从今天开始,你的孩子不会再退步了,他绝对不会落到第四十一名呀!”我说。妇人听了展颜而笑。

我继续说:“这就好像爬山一样,你的孩子现在是山谷底部的人,唯一的路就是往上走,只要你停止烦恼,鼓励他,陪他一起走,他一定会走出来。”

过了不久,妇人打电话给我,向我道谢,她的孩子果然成绩不断往上爬。

我想到,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赏析

这个时代,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是家长们最担忧的。在孩子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会陷入苦恼的怪圈。我们试着换个角度思考吧。正是因为现在处于山谷,所以我们已经无路可退,如果只是止步于哭泣,那我们永远只能待在山谷处。试着努力地、勇敢地走出来,或许过程很艰难,因为上坡路总是最难走的,但只有这样才能从山谷里走出来。不要停下脚步,清醒地认知苦恼,然后走出低谷吧。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獨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选自梁晓声《母亲养蜗牛》

赏析

当我们长大成人,甚至为人父母时,会逐渐感受到曾经无所不能的父母也在一天天衰老。在长大后的我们眼里,他们不再全能,甚至在我们日渐忙碌下,他们的情感会无处安放。是母亲养活了蜗牛,还是蜗牛让母亲重新有了情感的寄托?

是什么让母亲满面绽放异彩?作者开始清醒地意识到母亲也是需要灵魂深处的情感交流的。不仅“母亲”,老人亦是。

论真理

培根

何为真理?彼拉多曾戏问,且问后不等回答。世上的确有人好见异思迁,视固守信仰为枷锁缠身,故而在思想行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虽说该类学派的哲学家均已作古,然天下仍有些爱夸夸其谈的才子,他们与那些先贤一脉相承,只是与古人相比少些血性。但假象之所以受宠,其因不止于世人寻求真理之艰辛,亦非觅得之真理会对人类思维施加影响,而是缘于一种虽说缺德但却系世人与生俱有的对假象本身的喜好。

希腊晚期学派中有位哲人对此进行过研究,而思索世人为何好假令他感到困惑,因其既非像诗人好诗一般可从中获取乐趣,亦不像商人好商那样可从中捞得利润,爱假者之爱假仅仅是为了假象本身的缘故。但我不能妄下结论,因上述真理是种未加遮掩的日光,若要使这世间的种种假面舞会、化装演出和胜利庆典显得优雅高贵,此光远不及灯烛之光。

在世人眼里,真理或许可贵如在光天化日下最显璀璨的珍珠,但绝不可能贵如在五彩灯火中最显辉煌的钻石或红玉。错觉假象之混合物总是能为世人添乐。假如从世人头脑中除去虚幻的印象、悦人的憧憬、错误的估价、随意的空想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那恐怕许多人都只会剩下个贫乏而干瘪的头脑,充于其间的只有忧郁不安和自厌自烦,对此假设有谁会质疑呢?

一位先人曾因诗能满足想象力而将其称为“魔鬼的酒浆”,其实诗不过是带有假象的影子罢了。大概有害的并非脑子里一闪即逝的错觉,而是上文所说的那种沉入心底并盘踞心中的假象。但纵有这些假象如此根植于世人堕落的观念与情感之中,只受自身评判的真理依然教导吾辈探究真理,认识真理并相信真理。探究真理即要对其求爱求婚,认识真理即要与之相依相随,而相信真理则要享受真理的乐趣,此乃人类天性之至善。

那个曾为伊壁鸠鲁学派增光,从而使其不逊于别派的诗人说得极好:

登高岸而濒水伫观舟楫颠簸于海上,不亦快哉;踞城堡而倚窗凭眺两军酣战于脚下,不亦快哉;然断无任何快事堪比凌真理之绝顶,一览深谷间的謬误与彷徨、迷雾与风暴。

如此常凌常览,这番景象也许会诱发恻隐之心,而非引出自命不凡或目无下尘。毋庸置疑,若人心能随仁爱而行,依天意而定,且绕真理之轴而转,尘世当为人间乐园。

从哲学上的真理说到世俗交往中的诚实,连那些不信奉真理者也得承认,行为光明磊落乃人性之保证,而弄虚作假则犹如往金银币里掺合金,此举或更利于钱币流通,但却降低了钱币的成色。盖此类三弯九转的做法乃蛇行之法,蛇行无足可用,只能卑贱地用其肚腹。当然,最令人无地自容的恶行莫过于被人发现其阳奉阴违,背信弃义。

选自《培根随笔全集》

赏析

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的《随笔》摈弃了空洞、肤浅、絮聒的毛病,文章精短隽永、结构严密、行文紧凑、充满智慧,文字深刻老练、沉稳有力,警句格言层见叠出,至理名言俯拾即是,为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奠定了伟大散文家的地位。

真理是判断的尺度,对面纷纭万象,唯有掌握经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彻底做到“清醒以对”。而真理是什么,这本身就很有趣,很值得思考。

猜你喜欢

假象世人山谷
山谷里的居民
无私无畏世人尊
睡吧,山谷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有些早泄是假象
原野侦探课 第十节 假象掩盖的真相
假象
诡异的山谷
智出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