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岭南美食,悟养生智慧
2022-05-30木清
木清
责任编辑 / 周锦宜
中国民间有这么一句话:“生在苏州,住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这句话说明“食”已成为广州的金字招牌,也佐证了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并非浪得虚名。根据不同的地方风味,粤菜可分为广府菜、潮州菜和客家菜三种,具有食材繁博、选材精细等特点,素以品类之丰、菜式之盛、烹调之巧、风味之美而闻名大江南北。在这些显性特点的背后,蕴含的是深厚的岭南饮食养生文化。
取材广泛,制作精良
民以食为天,重视饮食是广东人的共识。岭南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为养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自然条件。岭南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气温高,雨水充足,河網密布,因此物产丰富,拥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以前,广东人在饮食上推崇“宁吃天上四两,不食地上半斤”,甚至有“一鼠当三鸡”的说法。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环保意识增强,野味逐渐退出了广东人的餐桌,但粤菜依然取材丰富,家禽家畜、鱼虾贝蛤、瓜果蔬菜之类都是餐桌上的美食。广东人对美食的追求不仅体现在用料广博,也在于烹调方式的多样性。一种食材可有多种做法,可分为焗、炆、烤、煲、煎、炸、烩等,厨师可根据不同需求灵活变通,如冬春注重滋补,夏秋重视清淡。
除此之外,广东人相信“药食同源”,认为食材有药物之功效,有食疗的说法。广东人把鳄鱼掌端上餐桌,做出红烧鳄鱼掌、红扒鳄鱼掌、鲍汁羊肚菌鳄鱼掌等菜式,认为这些美食富含蛋白质,有着滋阴补阳的功效。客家传统名菜猪肚包鸡,特点是把鸡包在猪肚包里面,一起放进锅里煮,可以补充气血,健脾开胃。
清而不淡,忠于原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如川渝地区喜辣一样,广东也有自己的饮食特色,总体强调忠于食材原味,口味相对清淡。广东天气炎热,环境湿润,广东人多为热性体质,若经常食用油腻辛辣食物很容易导致上火,因此人们在饮食上讲求“清”。在中医领域中,食物有四性五味之分,四性为寒、凉、温、热,五味则是酸、辛、苦、甘、咸。粤菜擅用食物的性味来调理阴阳,追求中和,符合中医养生之道。这也是成为经典粤菜的是白切鸡和烧鸭,而非白切鸭和烧鸡的原因。鸡属飞禽,性热,若再加以火烤,那对于热性体质的广东人来说便是热上加热。而鸭属水禽,性凉,用火炮制便温和适中了。
在“清”的饮食背后,是广东人对食材本味的追求,即“鲜味”。粤菜对食材的新鲜度极其讲究。在广东的餐馆,厨师往往采用现宰现烹的方式,如此,端上餐桌的食物才能最大程度保留本身的滋味。广东人强调“鸡有鸡味”“鱼有鱼味”,这在外地人看来或许会很奇怪:鸡怎么会没有鸡味呢?鱼怎么会没有鱼味呢?其实,食材的新鲜与否和蘸料的不同都会影响菜品的口味。拿广东人最常吃的鸡为例,不新鲜的食材会严重破坏菜品的滋味,鸡肉口感软糯无弹性;味道浓重的蘸料也会喧宾夺主,掩盖鸡原有的鲜味。只要食材足够新鲜,无须过多配料,清蒸和白灼就很好吃了。很多外地人吃粤菜,会发现粤菜有一个特别之处,那便是餐桌上有调味料,甚至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一个调味碟,这就是因为食物本身味道比较清淡,调味碟的设置是为食客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蘸多蘸少全凭个人喜好。
不时不食,应季适宜
粤菜不仅在选材上囊括广博的山珍海味,还强调选料顺应时节,有“不时不食”之说。挑剔的食家追求按照时令和节气进食,非适时当令的食物不吃,例如,关于动物食材有“隆冬鲈”“清明虾”“秋风起,三蛇肥”的说法,蔬菜则有“北风起,菜心甜”“笋分四时”的讲究。这说明广东人非常重视饮食和季节的协调性,顺应天时、自然而然,让食材在最美味的时候充分发挥滋身补益的功效。
“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一锅靓汤也可以体现出广东人对吃的重视——多种汤料的筛选,长时间的熬煮,足以看出广东人在吃这方面的耐心。无论是寻常的一日三餐还是大小筵席,如果没有一锅汤,这顿饭似乎就不完整了。在不同的季节煲不同种类的老火汤,是每个广东妈妈的必备技能。如在秋季,天气干燥,广东人爱吃川贝雪梨猪肺汤,这汤有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而在夏季,人们则常常煲上一锅冬瓜汤,目的在于清热消暑、健脾祛湿。这种根据季节需要烹调相应的食物的传统习惯,体现了广东人的养生意识——进食应与四季变化相协调。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粤菜孕育于岭南地区的特定条件,背后蕴含了广东人深厚的养生意识,其取材之“博”、烹调之“清”、应季之“宜”,足以让老饕食指大动,让世人为之惊叹。